求《鬼谷子·捭阖篇》“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的翻译,并解释“恶”和“终”的意思。

如题所述

其实对这句原文的理解,没得想像中这么复杂。原文与上文“故言死亡、……诛罚为阴,曰终”有关。其中“诸言法阴之类”就是指上文中的死亡、忧患、贫贱、苦辱等阴之类所谈论的内容。“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是主谓句,并与连谓短语“言恶以终其谋”所组成的无主句,构成表因果的偏正复句,即前分句是后分句的原因,而后分句是前分句的结果。

这里的“诸”是形容词,可译为:“许多”或“众多”;“言”是动词,可译为:“谈论”;“法”是动词,“效法”的意思;“以”是连词,可译为:来、用来。

所以原文的大意为:许多谈论效法阴之类的内容,全称之为“终止”,谈论坏处来终止别人的图谋。

“恶”:形容词,可译为:“坏处”或引申为“不利因素”。与“善”:形容词,可译为:“好处”或引申为“有利因素”相对。
“终”:动词,可译为:“终止”或“结束”。追问

既然您用句法来分析原文,那么您所说的主谓句“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以及无主句“言恶以终其谋”各自的语法构成又如何呢?能理顺一下吗?

追答

“诸言法阴之类”是述宾短语,其中形容词“诸”做述语“言法”的状语,表范围,即:除上文明确指明是阴之类的话题内容外,还包括了效法阴之类的的话题内容;述语“言法”是连谓短语,表示两个动作行为;定中短语“阴之类”做述语“言法”的宾语。

述宾短语“诸言法阴之类”加结构助词“者”后,构成体词性短语做主谓句的主语。主谓句的谓语由动词“曰”加其后的引语“终”构成。“皆”是副词,表范围,做动词“曰”的状语。

“言恶以终其谋”是连谓短语,其中述宾短语“言恶”表示前一个行为,而后一行为“终其谋”,同样是述宾短语。所不同的是:前一个行为,是用形容词“恶”做动词“言”的宾语;而后一行为,则是用定中短语“其谋”来做动词“终”的宾语。

“言恶以终其谋”是无主句,正因为是无主句,这样在理解这句原文上,鬼谷子为后人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单就游说者和游说对象而言:既可以说是游说者对游说对象“言恶”来“终其谋”;也可以解读为是游说对象对游说者“言恶”,请求游说者帮他“终其谋”。在《左传》、《国语》、《战国策》、《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等典籍中都能找到相关的不少案例。

追问

既然您说在先秦典籍中,能找到不少有关解读原文的案例,那您能例举一二吗?

追答

一、《战国策·昭献在阳翟》
战国时,楚国的相国昭献来到阳翟(东周附近,韩国的城邑),东周君为了彰显天子国的恩德,打算派相国前往迎接。由于不合礼制,那个相国不想去。于是,请苏厉替他游说东周君。

苏厉见到东周君后,采用了鬼谷子的“反以知彼,覆以知此”的方法,游说东周君说:“先前楚王与魏王会面时,主君曾派陈封到楚国去迎接楚王,派向公到魏国去迎接魏王。楚王与韩王相会时,主君也曾派许公到楚国去迎接楚王,派向公到韩国去迎接韩王。而这三个人的职务都在您的相国职务之下。”说到这里,苏厉话峰一转,应用鬼谷子言阴中“有害”的话题内容,直接问到东周君:“现在昭献并非君主,而您却派相国前往迎接。如果楚国的君主来到阳翟,那么您将派谁去迎接呢?”东周君一下子明白了,作出派相国去迎接的决定,既不合周朝礼制,而且有害于周朝礼制,于是回答说“对!”并终止了这次行动。
由上可见,这是一则游说者对游说对象谈论“恶(不利因素)”来“终其谋”的案例。

二、《战国策·秦假道于周以伐韩》
秦武王时期,秦国想要借道东周去攻打韩国。由于东周紧临韩国,而且韩国又是东周的保护国,所以东周君担心借道给秦国,会得罪韩国;不借道,又怕得罪了秦国。于是,东周君将自己的忧患告诉史黡,向他求助解决的办法。

史黡对东周君说:“君何不派人对韩相国公仲说:‘秦国敢借道东周去攻打韩国,是因为相信东周。您为何不给东周以土地,同时派特使去楚国?这样,秦国一定会怀疑楚国出兵相助,同时也会不相信东周。如此,韩国就不会被秦国攻打了。’与此同时,君还要再派人对秦王说:‘韩国硬要把地送给我们,想使秦国怀疑东周,我们不敢不接受韩国的赠地。’这样一来,秦王一定无法找到借口,不让东周接受韩国的赠地。因此,东周既可以从韩国得到土地,又顺从了秦国。”

“忧患”也正是鬼谷子所言及的“阴之类”的话题内容之一。由上可见,这是一则游说对象对游说者谈论“恶(坏处)”后,请求游说者排除忧患的典型案例。鬼谷子在《谋篇》说:“因其患而斥之”,可见因“患”而提出自己解决“患”的主张,这正是游说者贯用的方法,所以“终其谋”不能只停留在“终止他的图谋”上,而应进一步拓展到为他寻找“排斥和消除忧患”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1-28
诸言法阴之类者;
阴阳两方相谐调,开放与封闭才能有节度,才能善始善终。
因为事物的变化虽然无穷无尽,然而都各有自己的归宿。

皆曰终;
凡是那些遵循“阴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没落派”,它们以谈论“恶”来终止施展计谋。

捭阖阴阳之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本道理,是天地间解决万事万物的钥匙。

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阴阳之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本道理,是天地间解决万事万物的钥匙。

恶;
要做大事,要进入无限广大境界阴险
终;
要用道德来包容“阴”,就是遵循“捭阖”之理。这是天下大道理——阴阳之道。追问

您对原文的解读太玄乎了,能举一个实例解释原文的意思吗?

追答

阴阳两方相谐调,开放与封闭才能有节度,才能善始善终。凡是那些遵循“阳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新生派”,它们以谈论“善”来开始游说;凡是那些遵循“阴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没落派”,它们以谈论“恶”来终止施展计谋。首先,我不能同意译文,它完全不通。始和终在这里显然不是作为动词的,这两句的断句应该是: 言善以始,其事;言恶以终,其谋。翻译是:通过这些‘始’来说好听的,拿它们说事;(再)讨论那些和‘终’有关的,那是施谋。这翻译看着有点别扭,也不能直接看出来有什么高明和坏。但是运用当代社会心理学原理,会发现它确实是很坏很高明。什么要先“言善以始”?简单化的理解是:那当然了,目标当然要是正面的好事了,要不谁愿意听愿意做啊。 没错,是这样的。 但是先言善的真正目的,用心理学名词来讲,是设立了一个“支撑点”。 在一个计谋或者说服过程中,这个支撑点被描绘成目标,但实际上它不是真正的目标,坏人只是把它作为一个诱饵。如果目标和支撑点一致,两者都是好事,那么实施阴谋就没有必要了。那就成了真正的双赢局面了。而鬼谷子通篇是讲阴谋的。它的目标是如何顺利的让相关的人(比如对手)就范一个对其不利或者本来不愿意的事。
什么是“言恶以终”呢?它在完成计谋的作用是什么呢? 就是把那些涉及不好方面的事情通过智谋,把它们做完了,完成实际的目标。因为牵扯到损害和不利的方面,这不是相关的人和对手本来愿意做的事情,那么就需要智谋来起作用了。而智谋的核心是通过支撑点来做“非理性关联”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思维在有了支撑点后很可能接受非理性的判断,而这判断的结果很可能是对他们不利的。这里的“非理性”是关键词。比如“塔西堤岛黑珍珠”案例,把本来不值钱和没市场的黑珍珠和最值钱的高端首饰一起卖,故意高抬支撑点。人们就会接受这黑珍珠是很高档的首饰这样的非理性判断。而鬼谷子的高明之处就是自觉利用了这个理论,他先言善再言恶可不是为了文字排比漂亮。他是用美好的事物做诱饵,相关不好的事物,使人不自觉地作非理性的判断。他的文章里多处不同角度探讨过能成功骗人的关键的两条:第一,隐藏事实,玩信息不对称。第二,诱导非理性判断。人们说“坏人做坏事总要找借口”, 但是坏人做坏事为什么要找借口?因为坏人在设立‘支撑点’,这样好人或者参与的人就更容易就范了。这借口和坏事之间可以没有逻辑因果关系,只要设定的有水平,推销的有力度,人们常会接受。

参考资料:这就是利用人性漏洞的干坏事!有个俗语叫好话说尽坏事做绝,也多少是这个意思。

第2个回答  2018-08-17
兵法分阳谋,阴谋。鬼谷子捭阖,开为捭,闭为阖。捭为阳,阖为阴。阴之类者欲达其目的,不明言其所想,而言他人所谋之弊端以使他人终止想法。古人不断句,个人认为后半句为 "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都阐述事物的结果,描述事物不好的地方,来终止别人的想法。第一个终为结果,第二个终为终止,恶应该是形容词表名词。
第3个回答  2012-01-29
阴=恶=终。

实际上就是讲,有因必有果,有始必有终。始恶终恶,种恶因得恶果。阴恶终是天道管理万事万物的一种方式。阴恶终是人类所不愿意看到的,不愿意接受的,是人类所厌恶的,是阴面层次的东西,如刑戳,惩罚等等等等。

天道通过奖善罚恶,罚恶就是让人类得到恶果,终结其行为。。。。。。。。。。。。。。。。。
第4个回答  2012-01-29
Such as various statements by Yin, were saying all along, too evil to stop th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