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T的心动过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2-04

〔病因〕室速常发生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最常见为冠心病,特别是曾有心肌梗死的患者。其次是心肌病、心力衰竭、二尖瓣脱垂、心瓣膜病等,其他病因包括代谢障碍、电解质紊乱、长QT综合征等。室速偶可发生在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临床表现〕室速的临床表现症状轻重视发作时心室率、持续时间、基础心脏病变和 心功能状况不同而异。非持续性室速(发作时间短于30秒,能自行终止)的患者通常无症状。持续性室速(发作时间超过30秒,需药物或电复律始能终止)常伴有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与心肌缺血。临床症状包括低血压、少尿、晕厥、气促、心绞痛等。
听诊心律轻度不规则,第一、二心音分裂,收缩期血压可随心搏变化。如发生完全性房室分离,第一心音强度经常变化,颈静脉间歇出现巨大a 波。当心室搏动逆传并持续夺获心房,心房与心室几乎同时发生收缩,颈静脉呈现规律而巨大的a 波。
【心电图检查】室速的心电图特征为:① 3 个或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连续出现;② QRS 波群形态畸形,时限超过0 . 12S ; ST-T 波方向与QRS 波群主波方向相反;③ 心室率通常为100~ 250 次/分;心律规则,但亦可略不规则;④ 心房独立活动与QRS 波群无固定关系,形成室房分离;偶尔个别或所有心室激动逆传夺获心房;⑤ 通常发作突然开始;⑥ 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室速发作时少数室上性冲动可下传心室,产生心室夺获,表现为在P 波之后,提前发生一次正常的QRS波群。室性融合波的QRS 波群形态介于窦性与异位心室搏动之间,其意义为部分夺获心室。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的存在对确立室性心动过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按室速发作时QRS 波群的形态,可将室速区分为单形性室速和多形性室速。QRS 波群方向呈交替变换者称双向性室速。
室性心动过速与室上性心动过速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的心电图表现十分相似,两者的临床意义与处理截然不同,因此应注意鉴别。
下列心电图表现支持室上性心动过速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的诊断:① 每次心动过速均由期前发生的P 波开始;② P 波与QRS 波群相关,通常呈1 : 1 房室比例;③ 刺激迷走神经可减慢或终止心动过速;④ 长一短周期序列(即在长RR 间期后跟随短RR 间期)后常易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此外,心动过速在未应用药物治疗前,QRS 时限超过0.20S 、宽窄不一,心律明显不规则,心率超过200 次/分,应怀疑为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
下列心电图表现提示为室性心动过速:① 室性融合波;② 心室夺获;③ 室房分离,若心室搏动逆传心房,P 波与QRS波群相关,此时可无房室分离并出现1 : 1 室房传导或2 : 1 室房传导阻滞,④ 全部心前区导联QRS波群主波方向呈同向性:即全部向上或向下。
【心电生理检查】 心电生理检查对确立室速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若能在心动过速发作时记录到希氏束波(H ) ,通过分析希氏束波开始至心室波(v )开始的间期(Hv 间期),有助于室上速与室速的鉴别。室上速的HV 间期应大于或等于窦性心律时的HV 间期,室速的HV 间期小于窦性HV 间期或为负值(因心室冲动通过希氏束一普肯耶系统逆传)o 由于导管位置不当或希氏束波被心室波掩盖,则无法测定HV 间期。心动过速发作期间,施行心房超速起搏,如果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加,QRS 波群的频率相应增加,且形态变为正常,说明原有的心动过速为室速。
应用程序电刺激技术,大约95 %的持续性单形性室速患者在发作间歇期能诱发出与临床相同的室速。冠心病患者的室速与持续性室速较非冠心病的室速、非持续性室速更易被诱发。程序电刺激或快速起搏可终止75 %的持续性单形性室速发作,其余25 %的室速发作则需直流电转复。由于电刺激技术能复制与终止持续性单形性室速,可用作射频消融治疗时标测和评价效果。
【处理】 首先应决定哪些患者应给予治疗。目前除了B受体阻滞剂、胺碘酮以外,尚未能证实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能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况且,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亦会导致或加重原有的心律失常。目前对于室速的治疗,一般遵循的原则是:有器质性心脏病或有明确诱因应首先给以针对性治疗;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发生非持续性短暂室速,如无症状或血流动力学影响,处理的原则与室性期前收缩相同,持续性室速发作,无论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均应给予治疗;有器质性心脏病的非持续性室速亦应考虑治疗。
一、终止室速发作 室速患者如无显著的血流动力学障碍,首先给予静脉注射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胺,同时静脉持续滴注。静脉注射普罗帕酮亦十分有效,但不宜用于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的患者,其他药物治疗无效时,可选用胺碘酮静脉注射或改用直流电复律。如患者已发生低血压、休克、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脑血流灌注不足等症状,应迅速施行电复律。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室速,不宜用电复律,应给予药物治疗。
复发性室速患者,如病情稳定,可经静脉插人电极导管至右室,但应注意有时会使心率加快,室速恶化转变为心室扑动或颤动。
应用超速起搏终止心动过速,
二、预防复发 应努力寻找和治疗诱发及使室速持续的可逆性病变,例如缺血、低血压及低血钾等。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有助于减少室速发作。窦性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时,心室率过于缓慢,亦有利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可给予阿托品治疗或应用人工心脏起搏。
在药物预防效果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应选择其潜在毒副反应较少者。例如,长期应用普鲁卡因胺会引起药物性红斑狼疮。已有左室功能不全者,避免应用氟卡尼与丙吡胺。心肌梗死后患者不宜用氟卡尼、恩卡尼和莫雷西嗦(moricizine ,乙吗噻嗪)。普罗帕酮增加心脏骤停存活者的死亡率。QT 间期延长的患者优先选用IB 类药物如美西律(慢心律),B受体阻滞剂也可考虑。B受体阻滞剂能降低心肌梗死后猝死发生率,其作用可能主要通过降低交感神经活性与改善心肌缺血实现。荟萃分析结果表明,胺碘酮显著减少心肌梗死后或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律失常或猝死的发生率。药物长期治疗应密切注意各种不良反应。维拉帕米对大多数室速的预防无效,但可应用于“维拉帕米敏感性室速”患者,此类患者通常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QRS 波群呈右束支传导阻滞伴有电轴左偏。
单一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联合应用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各自药量均可减少。不应使用单一药物大剂量治疗,以免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
抗心律失常药物亦可与埋藏式心室起搏装置合用,治疗复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外科手术亦已成功应用于选择性病例。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特发性单源性室速导管射频消融根除发作疗效甚佳。冠脉旁路移植手术对某些冠心病合并室速的患者可能有效。
【特殊类型的室性心动过速】
一、加速性心室自主节律(accelerated idioventricular rhythm )亦称缓慢型室速,其发生机制与自律性增加有关。心电图通常表现为连续发生3 ~10 个起源于心室的QRS 波群,心率常为60~110 次/分。心动过速的开始与终止呈渐进性,跟随于一个室性期前收缩之后,或当心室起搏点加速至超过窦性频率时发生。由于心室与窦房结两个起搏点轮流控制心室节律,融合波常出现于心律失常的开始与终止时,心室夺获亦很常见。
本型室速常发生于心脏病患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期间、心脏手术、心肌病、风湿热与洋地黄中毒。发作短暂或间歇。患者一般无症状,亦不影响预后。患者通常无需治疗。如由于房室分离扰乱房室收缩顺序,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应用阿托品加快窦性频率或心房起搏可消除本型室速。
二、尖端扭转型室速尖端扭转(torsades de pointes )是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一个特殊类型,因发作时QRS 波群的振幅与波峰呈周期性改变,宛如围绕等电位线连续扭转得名。频率200一250次/分。其他特征包括,QT 间期通常超过0.5S , U 波显著。当室性期前收缩发生在舒张晚期、落在前面T 波的终末部可诱发室速。此外,在长一短周期序列之后亦易引发尖端扭转性室速。当发作临近终止时,QRS 波群逐渐增宽、振幅增高、亦有别于开始时的形态,最后发作终止,回复至基础心律,或出现短暂的心室停顿,或引起另一次发作。尖端扭转性室速亦可进展为心室颤动和弊死。临床上,无QT 间期延长的多形性室速亦有类似尖端扭转的形态变化,但并非真的尖端扭转,两者的治疗原则完全不同。
本型室速的病因可为先天性、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如IA 类或III 类)、吩唾嚓和三环类抗抑郁药、颅内病变、心动过缓(特别是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
应努力寻找和去除导致QT 间期延长的病变和停用有关药物。首先给予静脉注射镁盐(硫酸镁2g ,稀释至40ml 缓慢静注,然后8mg / min 静脉滴注),IA 类或III类药物可使QT 间期更加延长,故不宜应用。亦可使用临时心房或心室起搏。起搏前可先试用异丙肾上腺素或阿托品。利多卡因、美西律或苯妥英钠等常无效。先天性长QT 间期综合征治疗应选用B受体阻滞剂。对于基础心室率明显缓慢者,可起搏治疗,联合应用B受体阻滞剂。药物治
疗无效者,可考虑左颈胸交感神经切断术,或置人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对于QRS 波群
酷似尖端扭转,但QT 间期正常的多形性室速,可按单形性室速处理,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
治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