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削面的来历

如题所述

刀削面据传是唐朝驸马柴绍发明的,但无轶事传闻,有具体记载的传说为刀削面起源于12世纪的山西太原一带,由太原的王家流传开来,形成刀削面制作技艺。到了清朝中叶,刀削面随着晋商的四海足迹而向外传播。民国时期,刀削面制作技艺进行了技法上的改良,在面条和面卤结合的吃法上有了突破。
1、刀削面是一种山西传统面食,指以小麦粉为主要食材制作面团,刀削成柳叶形或横切面为半圆、菱形的条状,经煮熟后加入面卤而制成的食品。其特点为面条色泽自然,质地口感筋滑,长短宽窄一致,厚薄均匀;面卤应色泽红亮,质地软糯,味道咸鲜,酱香浓郁。其手工制作根据刀具的不同可分为弯刀山西刀削面和勾刀山西刀削面;机制加工按照机器制作原理不同可分为压制山西刀削面和削制山西刀削面。
2、刀削面经过百年历史发展传承,其不仅是一种面食,更代表了一种文化,是外地人判定山西的标识。刀削面及其相关技法也获得多项荣誉,2008年,刀削面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6年,中华面食文化论坛将山西刀削面评为“中国十大名面”之一;2018年,中国饭店协会授予大同“中国刀削面之乡”的荣誉称号;2020年,大同刀削面入选第六批大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22年,山西省“品鉴山西美食晋享山西味道”餐饮品牌推广活动发布会评选刀削面为“十大山西面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