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狮:古代下雪后的趣味风俗“堆雪人”,为何没有流传下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01
在记忆中,每当大雪降临,我们总会与小伙伴们一起在雪地里奔跑,制作各种大小不一的“雪球”,那些经验丰富的玩雪高手会先捏制小雪球,随后在地上滚动,逐渐将其变成大雪球,作为打雪仗时的重要“武器”。
回想那时在雪地中尽情嬉戏的场景,幸福感油然而生。玩累了,便会有十几个小伙伴一起蹲下,将一堆堆雪合并,堆起一个又高又大的雪人。尽管这些雪人在我们眼中可能并不美观,但它们却充满了“可爱”的气息。我们还会从家中带来扫帚,有时甚至拿几个水桶来装饰这些雪人。每当现在看到别人堆雪人,都会不禁想起小时候那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
冬天转瞬即逝,一旦冬天过去,便意味着一年过去了。已经有十多年,雪每年都会降临,但曾经一起堆雪人的小伙伴们早已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其实,在几百年前,古人和我们一样,在下雪的日子里也会堆雪人,而且他们的玩法似乎更加有趣。关于“堆雪人”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宋朝,那时人们堆的并非“人”,而是狮子。在宋代著作《八声甘州》中就有对当时雪地场景的描述:人们在雪地里欢笑,一起堆雪狮。
胡仲弓在《宫词》中也描绘了这样温馨的场景:在青玉案前,人们冻得发红的手指呵气暖和,然后推开窗户,自己动手堆起雪狮。可见,在古代,堆雪狮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民间习俗,甚至成为了一种象征。
《武林旧事》中也有这样的描写:宫廷中赏雪,后苑进献大小雪狮儿,并用金铃彩缕装饰,制作雪花、雪灯、雪山等供人赏玩。这是南宋皇宫的场景,人们不仅制作了大小不一的雪狮,还用各种铃铛进行装饰,与现在的雪地活动相似。
到了元代,堆雪狮变成了一种风俗,被视为一项技能。苏彦文在《越调·斗鹌鹑·冬景》中详细记录了这一点:最怕的是屋檐前挂着冰锥,而巧手的人们却能将雪狮塑造成千般模样。
清代,堆雪狮变得更加普及,出现了大量关于“雪狮”的画作,我们对古人的“雪狮”有了更形象的认知。清朝的褚人获在《坚瓠集》中描述了顺治年间北京出现的“雪狮”。
清代的郎世宁在《弘历雪景行乐图》中,生动地描绘了堆雪狮的场景,这些雪狮与实际的石头狮子无异,大小也相当,孩子们有的铲雪,有的端雪,忙碌不已。这种场景在《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中也多次出现,参与制作雪狮的人数约有十人左右。
对于我们来说,雪狮的形象和简单的“人形”相比,似乎更为复杂,而且用雪来表现狮子的形态本身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石匠雕刻石狮子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更何况是用雪来雕刻呢?既然如此费时,为什么古人一直热衷于堆雪狮呢?
这实际上与古代人的信仰有关。汉朝时,安息国王为了建交,向汉朝献上了几只狮子,被称为“瑞兽”。这种“外来物种”深受人们喜爱,并将狮子视为吉祥动物,甚至是守护神。
从汉朝开始,狮文化已经形成了本土特色,出现了大量的石狮子。古人认为石狮子可以镇守四方,因此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唐代文人虞世南曾写《狮子赋》,李时珍称狮子为“百兽之长”。
可见,在历代朝廷中,狮子是吉祥的象征,在皇宫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因此在古代堆“雪狮”就有了相同的含义。《红楼梦》中也提到了大观园中众人堆雪狮的场景,可见这种文化现象在民间普遍存在。
到了清朝之后,这种“雪狮”就已经很少出现了。有学者推测,这可能是因为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西方,“堆雪人”已经出现,据说最早“发明”堆雪人的国家是瑞典,他们堆的雪人与我们现在看到的已经相差无几。
圆脑袋圆身子的简单有趣的“雪人”传入我国后,“雪狮”便逐渐消失了,这可能是由于“雪狮”的制作过于繁琐和耗时。加上古代北方地区取暖设备简陋,冬季里在家里取暖才是最幸福的。
在古代文人笔下,下雪的场景非常美丽,“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种美景只能在诗中见到。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大雪纷飞的寒冬,在家里围着火炉取暖是最好的选择,“堆雪人”还是让孩子们去玩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下雪已经情有独钟,更多的有趣活动在雪地里出现,单单“堆雪人”就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方式,可以用雪“拼字”“建城堡”,在北方一些偏北的地区,雪长时间不融化,所以很多人用雪“盖房子”,别有一番趣味。
如今的堆雪人已经变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人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去雕刻自己的“雪人”,一场大雪过后,各种“雪人大比拼”也随之而来,这些雪人姿态各异,丰富多彩,有人的造型,还有动物的造型,加上一些道具的装饰,成为雪地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有的雪人站在树上,有的在地上,有的在房顶上,有的在车顶上,甚至直接把人“埋”在雪地里,堆出一个“真雪人”。每次大雪过后,在雪地上总能看到一群人兴奋地玩耍,实际上,在南方一些很少下雪的地区,或者从不下雪的地区,人们去雪地里玩耍简直就是可望不可及的。
在北方,由于下雪是冬天的常态,人们对去打雪仗堆雪人已经没有了兴趣,越来越多的人宁愿待在室内享受暖气的温暖,那些冬日的孩子在雪地里打滚的场景已经变得稀少了。
这些孩子站在窗外羡慕那皑皑白雪,想要摘下手套去触摸雪的温度,但被家长一句“不许去,很冷的”打破了好奇心。这也反映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都变得忙碌,没有时间在雪后和家人一起感受大自然的味道。但这些孩子却成为了“悲哀”的一代。
他们无法体会到长辈小时候在雪地里不戴手套帽子与雪玩耍的乐趣,那种“生怕孩子冻着”的思想摧毁了孩子的童真和好奇心。实际上,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带着孩子去雪地里玩耍更能促进孩子的成长,毕竟生在北方有雪为伴,这本身就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