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篆和小篆的区别

如题所述

大篆和小篆的区别如下:



大篆和小篆的区别是形体不同、历史不同。

小篆的形体偏向长方形,笔画横平竖直,线条粗细基本一致,具有圆劲均匀、平衡对称的特点。大篆的特点是线条化,线条看起来更加简练生动,字形结构更加注重整体,逐渐脱离了图画的圆形,大篆也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所以我们的汉字被叫做方块字就是从这里产生的。

大篆和小篆演变发展的历史不同,小篆大概形成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当时秦始皇下令统一的文字便是小篆,同时还下令取消了其它六国文字,在全国只有小篆是通用的文字,而且小篆是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大篆籀文的基础上简化演变而来的。而大篆大概起源于西周后期,是由汉字演变而来的。

小篆的字体特点

小篆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小篆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小篆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小篆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篆字始见于《说文》中的小篆文字中。随后发展了两种字体。一种是汉代时期的文字,其与《说文》中小篆字体相比,字形整体较为宽大,且上方的“竹”字头变成了像是中间一竖向内弯曲的两个十字,但此字形并没有继续发展了。另一种就是直接发展到了楷体文字,沿用至现代汉语。

篆字是形声字。《说文》中说“篆,引书也。从竹,彖声。”竹表意,其形像竹叶,表示古时篆书大都写在竹简上。“彖”读作tuàn,表声。本义是运笔书写。后由本义引申指一种汉字的书体,篆体。后引申为雕刻,铭刻。宋·邵长蘅《阎典史传》中说“使县令摄篆旁邑。”这里的“篆”字是官印的代称,古代官印多以篆字镌刻,亦借指官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