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边的事感受到“北京精神”,制定方案已爱国,包容,创新,厚德

如题所述

“爱国”是“北京精神”的核心;   
“创新”是“北京精神”的精髓;   
“包容”是“北京精神”的特征;   
“厚德”是“北京精神”的品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2-01
以厚德实现包容,以包容赢得创新,以创新为国争光,因争光而爱国
第2个回答  2012-02-12
一个美国人、一个日本人、一个中国人在丛林探险。结果全被吃人部落抓去了。可部落酋长说:"我今天心情好,不吃你们,但你们都得挨一百板子,但在挨板子前你们可以有一个愿望实现。”

先挨板子的是美国人。他说:"挨板子前,先给我屁股垫上1个坐垫。”垫罢,板子雨点般落下;先前70板还凑合,70板之后坐垫被打烂,然后就是板板见血……打完,美国老摸着屁股走了。

日本人见状后,要求10个床垫。1、2、3…100打完,日本人起身,拍拍屁股,没事;然后张着臭嘴对自己的模仿能力和再创造能力吹嘘一番,并想坐一边看中国人的好戏。

中国人慢慢趴下,悠哉悠哉地说:"来,把日本人给我垫上。”…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第3个回答  2012-01-31
君子爱民,则草民爱国。
第4个回答  2012-02-05
有爱国、包容、创新、厚德。
第5个回答  2012-02-12
北京精神就在我们身边
  每天清晨,天安门广场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总会有这么一个固定的身影。一位身体微胖、戴着棒球帽的老妈妈走走停停,一会儿猫腰用木夹子拾起个烟头,一会儿蹲下身去和黏在地上的口香糖“较劲”……

  这位老人叫刘玉珍,今年已75岁。从1994年至今,她坚持每天来广场义务清理各类垃圾,17年来,无论刮风、下雨、沙尘暴,她几乎从不“缺勤”,捡拾的垃圾累计上百吨。 被问起为啥要干这“费力不赚钱”的活儿,刘玉珍称,往大了说,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北京,北京自然要看天安门,天安门广场要是不干净,她都会觉得脸上无光;往小了说,“天安门广场一直是我心中的家”。

  还有一位老人,今年已经82岁了,他叫谢亮。10年前,带着一张折叠小桌、几本自制的指路手册、一壶水,谢亮在北京东直门长途汽车站路口西北角立起了“义务指路”的牌子。 东直门是北京重要的交通集散地,每天数以万计的人从城市各个角落在这里聚合、分散,就连很多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也容易在这片“找不着北”。当时的谢老能熟练背出北京5000多个站点名字、数百条公交车路线,还会用英语指路,他的出现可谓给“迷路人”雪中送炭。最忙的时候,平均每6秒钟他就接待一位咨询者。受他的感召,“义务指路点”从谢老孤身一人,队伍不断扩大。有家住附近的退休老人加入,也有年轻的大学生前来志愿服务。

  还有一对“母子”。实际却是一对师生。学生名叫宋金萍,今年69岁;老师名为钟炳堃,已99岁高寿。55年前,宋金萍读小学,钟炳堃担任他六年级一年的班主任。时年44岁的钟炳堃单身,无子女,学生成了她的孩子。钟老师对孩子们疼爱有加,也给了不到两岁就失去妈妈的宋金萍无限的母爱。1983年,宋金萍的女儿刚刚1岁,他就和妻子找到独自居住的71岁的钟老师,将她接回家。像孝顺自己亲母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她整整28年。仅仅一年师生缘,这位学生一直悉心照料老师届临百岁,即便老师耳背眼盲,自己年近古稀,仍是不离不弃。

  就是这些普通善良的北京人,在这个“道德滑坡”的时代,在这个信任缺失的时候,用自己朴素的行为阐释了善良的含义。也折射出北京这一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世界文化名城,独具特色的城市精神和传承多年的优秀品德。

  “包容”、“厚德”是北京精神的品质。来自于北京灿烂文化的遗存,更来自于北京市民身体力行的道德传承。我们身边每个北京人都在诠释着“北京精神,都在丰富着北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