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如题所述

1、泉州南音:泉州南音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古乐,起源于唐,形成于宋,主要流行于闽南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泉州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誉为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其独特之处在于保留了唐代琵琶横抱姿势和拨子演奏方式,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相似。2、泉州北管:泉州北管是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的传统丝竹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调、曲仔,音乐风格既保留江淮一带民歌的明朗幽雅,又加入闽南、莆仙音乐的柔婉秀丽,具有遒劲、朴实的个性,素有“天子传音”的誉称。3、泉州拍胸舞:泉州拍胸舞是一种发源于福建泉州的传统舞蹈,广泛流传于福建南部沿海泉州各县区以及漳州、厦门、台湾等地区。拍胸舞成为泉州、闽南地区最普遍、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4、梨园戏:梨园戏是中国福建省的汉族戏曲之一,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2006年,梨园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高甲戏:高甲戏是福建省泉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发祥地为福建泉州,发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冲汪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高甲戏的表演艺术来自梨园戏、木偶戏、弋阳腔、徽戏和京剧。6、泉州提线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源于秦汉,至迟于唐末五代已在泉州及周边地区流行。泉州提线木偶戏保存了700余出传统剧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有剧种音乐“傀儡调”,以及一整套精湛规范的操线功夫和独具特色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泉州提线木偶戏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