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的宋神宗赵顼每年要吃羊肉万余斤是真的吗?

如题所述

说到宋朝的历史,那也是源远流长的,中国的宋朝分为南北两个朝代,在宋朝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宋词直到现在还是有很多的学生在学习,当时的宋朝社会风气非常好,而且,一批文人墨客独领风骚。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宋朝时期的皇帝,据说当时宋朝时期的宋神宗有一个爱好就是吃羊肉,相传当时宋神宗每年都要吃掉近万余斤的羊肉,这是真的吗?其实,羊肉是一种温补的事物,相关事情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卖花担上看桃李,拍酒楼头听管弦。
— —欧阳修《六一诗话》
娇云溶漾作春晴,绣毂清风出凤城。帘底红妆方笑语,通衢争听卖花声,这是宋徽宗《宫词》里的句子,用以记叙开封城的叫卖声。宋人管这些叫卖声叫吟叫百端,张世南①《游宦纪闻》称:宣和间,市井竞唱韵令。翻开吴自牧的《梦粱录》,书中所记的商贩们似都是商市上的行吟者。那些卖熟肉的行贩,及沿门歌叫熟食:熝肉、灸肉、熝鹅、熟羊……从初一到端午,那些推销节庆物品的杭州小贩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
街市上既有沿街叫卖鲜花的货郎,也有盘街悠转说着时运来时,买庄园、娶老婆的卜卦者。连不聋的哑巴沿街卖东西时也要吆喝几声。宋人有一种哑巴专用的仿声器械颡叫子,它用竹木与动物牙骨等物制成,放到使用者喉中,就能模拟出人声。开封君臣早已对群喧竞卖声习以为常,但是如若这时也有个刘姥姥进城,可能也会觉得莫名其妙。《都城纪胜》食店条载:夜间顶盘者,如遍路歌叫,都人固自为常,若远僻土之人乍见之,则以为稀遇。传入宋人耳畔中的叫卖声当中,那种只靠大声公或嗓叫子,而不具音韵美和节奏感的口头叫卖声只是噪音,算不上有技术含量的吟叫百端。《事物纪原》中说:(宋代)京师凡卖一物,必有声韵,其吟哦俱不同。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演进,宋代商贾们已将吟叫百端升华成一种艺术化的声音广告。
《梦粱录》中说:今街市与宅院,往往效京师叫声,以市井诸色歌叫卖物之声,采合宫商成其词也。南宋词人王嵎《夜行船》中的天籁雅韵,定准是指那种说得比唱得好听的卖花声。卖饧声和卖花声一样同为最得诗家词人青睐的吟叫题材。饧糖即为麦芽糖,自东汉始,卖饧糖的小贩便用箫为响器,吹奏空灵悠远的箫曲,招引顾客。卖饧吹箫似是春暮的节物,北宋宋祁诗《寒食假中作》
吟道:草色引开盘马地,萧声催暖卖饧天。南宋陆游《寒食九里大墓》亦吟:陌上箫声正卖饧,篮舆兀兀雨冥冥。叫卖声真的被宋人玩成了一种乐艺。《东京梦华录吟叫》中可知,宋仁宗至和、嘉祐年间,在吆售紫苏丸的贩子启发下,开封乐工杜人经编了一套十叫子的唱曲,因此就有了叫果子。周密《武林旧事》还载有专事吟叫的集社律华社。同书所录的吟叫名艺人有姜阿德、钟胜、吴百四、潘善寿、苏阿黑、余庆等人。古代诗歌和音乐密不可分,诗歌可吟可唱,宋代的叫卖声因而满是诗意与乐韵。卖花声更是宋词、元曲的惯见词牌、曲牌。
苏东坡是写广告诗的好手,他的《食肉歌》竟使中国的饮食生态为之一变。猪肉是今天中国人餐桌上的主要肉食,但北宋中期的国人不大吃猪肉,京城御厨止用羊肉,皇族很少食用猪肉。神宗时,开封御膳房每年消耗羊肉四十三万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两,常支羊羔儿一十九口,猪肉四千一百三十一斤,羊肉的用量是猪肉的百倍以上。苏东坡在黄州时,由于手头拮据,再也不能大碗喝酒,大块吃羊肉,只好退而求其次,改吃猪肉。举凡万物,一到苏东坡诗笔下皆成宝。他满嘴油光地唱吟:黄州好猪肉,价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自苏东坡的在《食肉歌》中对猪肉大做广告之后,猪肉便成为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常客了。
吆喝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生意的好坏。杭州城办过一届仅限卖食品小贩入赛的歌叫大奖赛。《武林旧事元夕》载,南宋末年,临安知府先淘选出相貌周正并擅长歌叫的人,再让他们到禁宫外恭候。准入的旨令一到,他们便托着市食架盘,歌叫竞入,他们先向皇帝汇演,然后再向妃嫔内人以下的宫人献歌。唱得好的人,盘中的市食便能卖出个好价,皆数倍得直,金珠磊落,有一夕而至富者。主办方若不设限,卖花人笃定是夺标的大热门。古时文人多轻商,卖花却被宋人奉为赏心悦事。卖花人挑着花篮闲行里弄,吟唱姹紫嫣红的花名,他们的歌叫声似已浸满了袭人的芳香。
除了吆喝的声音要好听外,语言的腔调也要符合主流,否则是要吃亏的。南宋行在杭州是一座北方人占多数的城市,以开封音调为正音的官话即是本城的主流语言。杭州小贩吟叫百端时,若不用开封口音,就不太入流了。吴自牧《梦粱录》载,南宋杭州侵晨行贩的小商小贩,唱卖异品果蔬时新果子酒醋海鲜诸物,阗塞街市,吟叫百端,如汴京气象,殊可人意。杭城夜市上,更有瑜石车子卖糖糜乳糕浇,亦俱曾经喧唤,皆效京师叫声。
商贩的吟唱如只有吴侬细语,怕就要流失七八成的生意。
元杂剧《百花亭》剪留了宋时吟叫的唱段:
查梨条卖也!查梨条卖也!
才离瓦市,恰出茶房,迅指转过翠红乡,回头便入莺花寨,须记
得京城古本老郎传流。
这果是家园制造,道地收来也。
有福州府甜津津香喷喷红馥馥带浆儿新剥的圆眼荔枝
也有平江路酸溜溜凉荫荫美甘甘连叶儿整下的黄橙绿橘,
也有松阳县软柔柔白璞璞蜜煎煎带粉儿压扁的凝霜柿饼,
也有婺州府脆松松鲜润润明晃晃拌糖儿捏就的龙缠枣头,
也有蜜和成糖制就细切的新建姜丝,
也有日晒皱风吹干去壳的高邮菱米,
也有黑的黑红的红魏郡收来的指顶大瓜子,
也有酸不酸甜不甜宣城贩到的得法软梨条……
元杂剧的母语是北语,音近南宋杭州话,南宋遗民应不会有太大的疏离感吧?
明朝初年,杭州话犹存汴梁旧音。《七修类稿》①中说:(杭州)城中语音好于他处,盖初皆汴人,扈宋南渡,遂家焉,故至今与汴音颇相似。明代的杭州已不是国家的首都,叫卖声不如先前热烈,但大明帝都北京城市声招徕照旧不绝于耳。史玄在《旧京遗事》中追念道:京城五月,辐辏佳蔬名果,随声唱卖,听唱一声而辨其何物品者,何人担市也。18世纪初的伦敦绅士们还在商议叫卖声的存废,殊不知,遥远东方的中国人在八九百年前早就不争这点闲气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