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合纵联六国让我们知道了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9-22
《通鉴》中用大段的文字描写了苏秦合纵的细节,其口若悬河,雄辩之术,三寸不烂之舌真可赶的上千军万马,小可让人心悦诚服,大可改变一国之动
向。真让人感觉到了语言的魅力。正可谓“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但从《通鉴》中的叙述来看,合纵的成功是那么短暂,很快就遭到了失败。我们在这一
小节里分析的就是:合纵何以失败?至于苏秦其人,下一节我会专门来谈。  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面对秦国的独大,东方诸国拿出任何一个来都不能抵挡住秦国,面对这种局势,弱国联合起来,南北纵合成一线,西御强秦,就是一件可以想象的事情。  

在这样一个历史事
件中,起着穿针引线作用的是纵横家苏横。苏横先后去的是燕、赵、韩、魏、齐、楚,向其宣扬合纵的意义。尽管苏秦在各国的游说的方式和方法有所不同,但有一
点是明确的:一、东方诸国联合,必强于秦国,所以不必惧怕;二、各国的实力都不弱,没必要受秦国的恐吓,否则命运只有慢慢被蚕食。只要正是出于对“自保”
的强烈愿望,苏秦的游说成功,各国诸侯都答应了合纵的要求。而苏秦其人也成为合纵的纵约长,执掌六国相印,毫不威风!  但对山东诸国而言,在道理上明白是一回事,在真正行动上却很难感到局势的紧迫感,而没有切身感觉到秦国对自己的威胁。这样一来,他们在行动上就显得那么委委琐琐,羞羞答答。只要自己的利益受到切身威胁,就迅速抛弃了合纵之约,着眼于眼前的利益而采取近乎“近视”的行动。  

这里的局面和今天的股市何等相似。掌握大资金的机构和庄家控制着股市的
行情和个股的涨跌,但其实仔细分析,机构所掌控的资金远远比不上散户之和。如果我们把机构和庄家称之为正规军,那么散户则是游击队。为什么十万游击队打不
过1万正规军?原因很简单,就是游击队的成员各自打自己的小算盘,很难一致行动,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力。到危及自己利益的时候,比如大涨或大跌,又都按照
自己的思路杀跌或减仓了。  

纵观历史上
的这些统一战线,除非有着当前的利益需要,否则所谓的结盟注定是个怀鬼胎,同床异梦。一方面,在对外上不能同心协力,另一方面,内部还是勾心斗角,互相倾
扎。其实说破了,狗不急得时候是不会跳墙的。正如我们前面所看到的。智伯攻赵襄子,韩、魏两家还不是作为帮凶?因为危险没有马上到他身上。只有智伯说出了
“水能灭人国”的狂言下,他们才真正认识到了危险,与赵襄子结盟,灭掉了智瑶。  

但上帝不是总给人这种机会的。张仪的连横之所以能够最后成功,在本质上
就是让某些国家暂时感觉不到威胁,而去集中力量进攻某几个国家。在地理位置选择上,则是结交距离自己比较远的国家,佯装与其和好、交善,让其感觉不到威
胁,而对距离自己比较近的国家挥舞大棒。这就是秦国的“远交近攻”。透过《通鉴》,我们经常看见秦国对魏国挥舞大棒,侵占其土地,而暂时没有向距离比较远
的国家“变脸”,原因很简单,温水煮青蛙,让他们暂时感觉不到威胁,也就失去了警惕的力度,从而腾出时间将自己的近邻先消灭。再自己的近邻被消灭以后,魔
爪才逐渐伸向更远的地方。蚕食真是一个非常好的策略。纵观历史上的“不抵抗政策”和“绥靖政策”,哪一个不是出于这样的心理,但又有哪一个逃脱出了魔爪?

历史就
是这样演进的: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雎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
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
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其后四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郭、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
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  

想起了《红楼梦》的第十三回中王熙凤梦中与秦可卿有一段对话,颇值得人寻味:


氏道:“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
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话,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书旧族了!”   

凤姐听了此话,心胸大快,十分敬佩,忙问道:“这话虑得极是,但有何法可以永保无虞?”   

秦氏冷笑道:“婶子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保永全了……”   

但能做到深谋远虑、居安思危的人又有多少?一个国家、民族亦如是。用常
人的华语说,这是鼠目寸光,不能深谋远虑。其实这种“鼠目寸光”根植于人的本性中。由此,我不得不慨叹人性的卑贱,为什么非要在危机明显地处于眼前的时候
才能真正地紧张起来,而在危机逼进的时候却熟视无睹?尽管也知道是危机,但为什么却又如此地麻木?我们人好像就是如此,比如,我们在得到的时候不知道珍
惜,在失去的时候又往往会后悔莫及。有句话说得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在风平浪静的环境中保持一颗“居安思危”之心?唯一能让他
“居安思危”的也许就是“忧患”的环境。让他紧张,让他不安,方可不能懈怠。

有句俗话说得很好,敬酒不吃吃罚酒,人性也许就是如此。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危则难安,微则难明。人活一生,其实都是在这“危”与“微”的途中行走,如何在这“危”与“微”的途中,减少坠毁入危途的机会?如何使“危者安,微者著”?这正是生活中需要面对的大问题。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9-23
刻苦努力读书是有用的
第3个回答  2016-09-23
心不齐,人再多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