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小年吃什么食物 腊月二十三这些传统美食别错过

如题所述

北方在腊月二十三小年晚上通常会吃饺子,因为这天要送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人们会将饺子端端正正地摆放在供台上,寓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山东部分地区有蒸粘糕、吃粘糕的传统。粘糕是一种用黄米、红枣等制成的甜味糕点,意在粘住灶王爷的嘴,使他向玉帝汇报工作时只讲好话。
晋西北地区小年夜会吃麻糖。山西大同的麻糖是用优质小米熬成的“饧”,加入磨好的小米面搅拌均匀,经过特殊工艺发酵和固化处理,制成各种形状的糖块,如玉骨麻糖、擦酥麻糖、夹馅麻糖、瓜蛋糖、板子糖等。这些麻糖都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以免他向天上报告人间的美味奢华。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是一年中只有小年前后才能吃到的糖制品。关东糖由麦芽和小米熬制而成,具有独特的风味。祭灶时,会将关东糖烤融化后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说坏话了。
“二十三,糖瓜粘”,这首民谣很多人应该都听过。糖瓜与关东糖的做法相似,只是形状不同,糖瓜呈扁圆型,吃起来香酥脆甜,粘性很大。
晋东南地区腊月二十三有吃炒玉米的习俗。人们用麦芽糖将炒玉米粘起来冰冻成一块一块的,口感脆甜香酥。
山东半岛的人们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会蒸枣花馍、团圆饼、寿桃等面食,这些面食也被称为面花。
河南漯河、平顶山一带小年夜这天不吃饺子,而是家家户户自己做火烧吃。火烧又称烧饼,几乎与小年划等号,当地人认为没有火烧的小年不算完整的小年。
南方在腊月二十三小年时,一般北方讲究包饺子,而南方更习惯做年糕。年糕形状像“元宝”,寓意吉祥如意。每年小年,南方家家户户蒸年糕吃年糕,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不讲人间坏事。
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米饼用糯米粉做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打制成圆形,经高温蒸熟,风味独特,寓意“团团圆圆”。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与端午节的凉粽不同,年粽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习俗。小年夜过后,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南方人冬至、小年、新年、元宵节都要吃汤圆,品种齐全,花样繁多。
老福州祭灶时,甘蔗和荸荠是必不可少的,有“甜甜蜜蜜”的含义。荸荠则是为了取其福州方言的谐音,寓意“好运从年头一直延续到年尾”。
“廿四夜吃团子”是江南许多地方的风俗,寓意着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在苏州,每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做团子、送团子、吃团子是必备的一道年味。苏州人祭灶中最重要的祭品便是团子,过去叫做“廿四团”。“廿四团”用糯米粉制作,馅儿有鲜肉、豆沙、萝卜丝等多种。蒸制好的团子上都要点印子,有圆的、方的、花瓣形的,用以区别不同的馅儿。
由于各地风俗习惯不同,小年的日期也不尽相同:
南方大部分地区:腊月廿四
江浙沪赣地区:将“腊月廿四”祭祀灶神的那天称为“祭灶”,而把“除夕前一天”称为小年夜,与除夕当天“大年夜”相对。这里的“大年夜”和“小年夜”都是指一整天,并不一定是夜晚,也没有“小年”这种说法。
台湾地区:除夕前一天
南京地区:正月十五,即上元节(元宵节)
部分地区有腊月二十二送灶神的习俗,这天也成为该地区的小年。
北方大部分地区:腊月廿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