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为何宁愿被灭国,都不愿意答应李自成提出的三个投降条件?

为何崇祯不愿答应投降条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21

崇祯末年李自成带兵攻打明朝,面对来势汹汹的李自成当时的崇祯皇帝是无力招架的,最后使得崇祯拱手让出了自己的江山,最后崇祯觉得自己愧对列祖列宗,便在煤山上吊死了。不过李自成在挥军北上之时,有过想让崇祯投降的意图,并且表明了只要崇祯皇帝答应李自成提出的三个条件他就立刻投降。李自成对崇祯提出的三个条件是:割地、给钱和自由。

李自成提出的割地是想让皇帝将西北的省份割给他作为封地,又因为李自成的老家在陕北,所以他就有了想回到自己的老家做王的想法。第二个条件想让崇祯皇帝给点“慰问金”,毕竟打仗让自己损失了很多兵马,而且这一个条件也不过分,并且是皇帝最可能答应的一个条件。虽然当时的崇祯皇帝穷的连军饷都拿不出来,不过李自成提出的这一百万两崇祯皇帝还是可以想想办法的。最后李自成提出可以出兵帮打关外的外敌,但是不奉诏也不觐见。

崇祯对于这几个条件自然是不答应的,特别是最后一个,李自成这样做分明就是不把自己看在眼里,崇祯哪里受得了这种气,最后双方的谈判以失败告终。崇祯以身灭国,李自成成功住进北京城。

虽然李自成住进了北京城,但是他还是没有守住明朝,被关外的八旗军队将汉族的江山冲下了高坛。如果当时崇祯皇帝接受了李自成的这些条件,或许又会是另一番景象了。

第2个回答  2019-10-04
为什么?这还不明显吗?

你想想,堂堂崇祯大帝,居然答应跟贼寇讲和,多没面子的事情?

崇祯大帝肯定不会第一个开口,他希望下面有人说出来,给他背锅。

(然后再把背锅的人杀死,以示自己清白)

这一点大臣都心知肚明,当然更不会提了。

(崇祯远远比不上慈禧,至少慈禧一直对背锅的李鸿章厚待有加)

谁不记得薛国观和陈新甲怎么死的?

就是因为这两人主动背锅,为崇祯大帝提了一些容易被骂的主张,

前者建议崇祯大帝抄家掠财,补充财政,遭到一片骂声;

后者建议崇祯大帝跟满清议和,稳定国力,遭到一片骂声;

崇祯大帝为了在舆论面前显示自己的无辜,

先后把这两个人推出去背锅,抄家灭门处决了,

然后把手一摊,“你们看,我跟这些坏蛋没关系,我是清白无辜大好人。”

另外,孙传庭的军队在襄城被崇祯大帝逼得被迫送死,崇祯大帝为了掩饰自己的失策,

还要给孙按一个“诈败潜逃”导致战败的滔天罪名,连基本的抚恤都不给了。

这些人可尸骨未寒呢,大家都看在眼里,大家都不是傻叉。

“忠君报国”说再好听,也比不上血迹斑斑的前车之鉴。

所以,大伙终于活明白了。

原来在崇祯大帝下面当差,最好的办法不是做事,也不是出主意,甚至不是迎合上意,而是不说话,不做事,不担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活下去。

现在,大家都聪明了,皇帝你再苦再闹再骂,我也无所谓,我想活命。

另外,有人肯定会问崇祯大帝为什么不学赵构、慈禧乾纲独断,

赵构就是要跑,慈禧就是要讲和,不管你清流怎么骂,老子不在乎!

哎,这你就不明白了?

崇祯大帝为何要坑害愚忠的名将孙传庭?为何要翻脸砍死迎逢自己的陈新甲和薛国观?

难道崇祯大帝不清楚浪战、议和、抄家都是自己的主意吗?

因为,崇祯大帝关心的并不是大明江山和华夏的百姓,他在乎的是自己的名声,他不愿意承担责任,他要当尧舜。

所以,崇祯大帝肯定做不到赵构、慈禧那样,为了生存,不顾一切物议,与强大的敌人议和。

这不是崇祯大帝的权力大小问题,而是他的性格问题。

那些说他没权力议和的人,不过是同情他遭遇,为他避讳的掩饰而已
第3个回答  2019-10-05
因为崇祯就算灭国了,也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而他的投降的条件都是对自己的极大的羞辱,所以宁愿去死也不愿投降,这是对自己节操的一种保守。
第4个回答  2019-10-05
因为这是尊严的问题。如果答应了他们所提出的条件,那么就没有尊严了。他宁可被灭国,宁可去死也不答应对方的条件,这是一种操守,一种高尚的节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