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湖泊?

如题所述

湖泊:hupō ,陆地表面洼地积水形成的比较宽广的水域。现代地质学定义: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比较宽广、换流缓慢的水体。汉语定义:湖与泊共为陆地水域,但湖指水面有芦苇等水草的水域,泊指水面无芦苇等水草的水域。

目录

概述 
    读音 
    来源 
    起到的作用 
    湖泊热量 
    湖泊水源 
    湖中波浪
分布 
湖盆 
碱湖 
演变 
分类 
水位 
湖泊资源 
著名湖泊 
    现状介绍 
    主要湖泊 
    功能 
    划分
湖泊变迁 
    问题 
    湖泊萎缩 
    污染严重
生态系统 
世界湖泊 
南极湖泊 
    唐璜湖 
    有机湖 
    雷铎湖 
    维达湖 
    邦尼湖 
    托马斯湖
湖泊之最展开概述 
    读音 
    来源 
    起到的作用 
    湖泊热量 
    湖泊水源 
    湖中波浪
分布 
湖盆 
碱湖 
演变 
分类 
水位 
湖泊资源 
著名湖泊 
    现状介绍 
    主要湖泊 
    功能 
    划分
湖泊变迁 
    问题 
    湖泊萎缩 
    污染严重
生态系统 
世界湖泊 
南极湖泊 
    唐璜湖 
    有机湖 
    雷铎湖 
    维达湖 
    邦尼湖 
    托马斯湖
湖泊之最展开编辑本段概述读音hú pō来源“湖[1]”字从水从胡,“胡”字从古从肉,本义为“远古之人体毛浓密”,引申义为“外国人(胡人)”、“大胡子”。“水”与“胡”联合起来表示“水面长满了像胡须一样的水生植物”。“泊”字从水从白,“白”本义为“虚空”、“空无一物”。“水”与“白”联合起来表示“水面空无一物”。按《说文》对“湖”字的解说可知,古人对“湖”是利用它来灌溉农田。从汉语“泊船”、“泊位”、“停泊”等词汇来看,可知古人对“泊”是利用它来航运。 在 

 

地壳构造运动、冰川作用、河流冲淤等地质作用下,地表形成许多凹地,积水成湖。露天采矿场凹地积水和拦河筑坝形成的水库也属湖泊之列,称人工湖。湖泊因其换流异常缓慢而不同于河流,又因与大洋不发生直接联系而不同于海。在流域自然地理条件影响下,湖泊的湖盆、湖水和水中物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湖泊不断演变。湖泊称呼不一,多用方言称谓。中国习惯用的陂、泽、池、海、泡、荡、淀、泊、错和诺尔(淖尔)等都是湖泊之别称。起到的作用内陆盆地中缓慢流动或不流动的水体。严格区分湖泊、池塘、沼泽、河 
 

  湖泊

流以及其他非海洋水体的定义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然而,一般可以认为,河流运动比较快;沼泽内生长着大量的草、树或灌木;池塘比湖泊小。按照地质学定义,湖泊是暂时性水体。在全球水文循环过程中,淡水湖作用极小,其水量仅占全球总水量的0.009%,尚不足陆地上淡水总量的0.0075%。然而,淡水湖98%以上的水量是可供利用的。全球湖泊淡水总量为125,000立方公里(30,000立方哩),大约4/5的淡水储存在40个大湖中。尽管湖泊遍布全世界,但北美洲、非洲和亚洲大陆的湖泊水量就占世界湖水总量的70%,而其余的大陆湖泊较少。湖泊热量湖 
 

  湖泊

水最大密度的温度是随深度变化的,大多数湖水最大密度温度接近于4℃(39℉),而在接近0℃时形成冰,当湖泊随着表面冷却降到4℃时,垂直混合发生。如果密度随深度增加,则湖泊被认为是稳定的;如果密度随深度减小,则表明湖泊存在着不稳定的条件。由于冷却和增温过程,表面水层密度增加,使水团下沉,引起混合,这一现象称为湖水循环或湖水对流。湖泊热量估算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因素∶净射入的太阳辐射,由湖泊表面和大气散射的长波辐射的净交换,表面分界面上可感热的输送和潜热过程,以及通过河川径流、降水、地下水流入和流出的热量,地热的传导和动能的消耗。湖泊水源湖泊主要通过入湖河川径流、湖面降水和地下水而获得水量。湖泊分不流通湖(无地表或地下出口)和流通湖(有地表或地下出口)两种。不流通湖湖水耗于蒸发而导致湖水含盐量增加,流通湖湖水通过地表或地下径流流走,湖水量收支的净差额,随入流量和出流量的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差额引起了湖水位的变化。湖水位通常在雨季或稍后上升,蒸发旺季下降。以冰川融水为主要补给的湖泊,水位的变化既与热季又与雨季相应。引起湖水运动的力引起湖水运动的力主要有∶风力、水力梯度及造成水平或垂直密度梯度引起的力。湖面风将能量传给湖水,引起湖水运动。由水流进出湖泊而引起水力效应。湖水内部压力梯度及由水温、含沙量或溶解质浓度变化造成的密度梯度都能引起湖水运动。 
 

  银镜

湖流是各种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在许多情况下少数特定的力起着支配作用。当没有水平压力梯度,没有摩擦时,水平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将偏向右。在压力梯度起支配作用时,则这种力与地转偏向力相结合形成所谓地转流。这种情况只出现在很大的湖泊中。由于风力作用或气压梯度使水面倾斜而产生梯度流。由风力引起的湖流最为普遍。在大的深水湖中,理论上表面流流向将沿着风向右偏45°,及到深层,流速逐渐减弱,且进一步向右偏。在风力影响不能到达的深度以下,水流的方向与风向相反。对于中纬度大而深的湖泊这种深度约为100公尺(328尺)。兰米尔(Langmuir)环流是指较大的湖泊在强风长期作用下(风速在2~3m/s以上),表层许多对流的螺旋线形成一系列平行的顺时针方向的反旋流与逆时针方向的旋流,造成交替的辐合流与辐散流。此现象是兰米尔于1938年首先发现的,故称兰米尔环流,成对的相同螺旋形流,能逐渐调整变成近似地平行于风向,在水面上产生许多条纹状的翻腾带。在辐射线上常有一行漂浮的微小物质或浮游生物聚集在一起。福勒研究认为,兰米尔环流产生的机制主要是表面波垂直升降的摆动引起的。当风速超过2~3m/s时,由于垂直摆动指数衰减所引起的波浪的涡动压力,其最大值出现在接近湖水表面处,因而产生不稳定性,并瞬即分散向下成为对流型,这种方式使风的能量通过表面波的能量转变为紊动。兰米尔环流是湖泊中亲动向下传输及与上层水进行混合的主要途径之一。这些环流能改变湖面藻类及浮游生物的水平分布。例如刮风时,可以观察到水面上产生许多平行波纹,而且可以延续到相当远的距离,在波纹处出现相对下沉,波纹之间则相对上升,这种环流现象也可以由湖内热力混合下沉而造成。湖中波浪湖中波 
 

  湖泊天池

浪多是由湖面风引起的。风吹到平静的湖面上,首先使广阔的湖面产生波动和波纹,形成比较有规则、范围较小且向同一方向扩展的表面张力波。波高的增加与风速、作用持续时间及吹程呈函数关系。然而即使在最大的湖泊中,也不会出现海洋中的波涛现象。湖面波浪沿着风向且与波浪顶峰垂直方向传播,若波长超过水深的4倍,波速近似等于水深与重力加速度乘积的平方根;若水深较大时,波速与波长的平方根成正比。 由于持久的风力和气压梯度造成湖面倾斜,当外力作用停止时将引起湖水流动,使湖而复原。这一过程称静振。基本的静振为单节的,但如发生谐波,则亦可能是多节的。如风沿狭长的湖泊长轴劲吹,则多出现纵向静振,而横穿狭窄湖面则多出现横向静振。湖泊内部静振是由热力分层现象引起的。 [2]浪基面:波浪所能触及的湖底。风暴浪基面是指风暴时湖浪能搅动的湖底部位,是用来划分深湖和浅湖的界线。*最大洪泛面:洪水期时湖平面所能触及的最高水位,是用来划分湖泊与陆地的分界线。编辑本段分布世界湖泊分布很广,中国湖泊众多,面积大于 1平方公 
 

  青海湖

里的约2300个,总面积达 71000多平方公里(20世纪80年代数据数据)。另一说为2848个,面积为83400平方公里(20世纪50年代数据)。青海湖面积为4000多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湖泊。西藏的纳木错,湖面高程为4718米,在全球湖面积为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中,是海拔最高的湖泊。位于长白山上的天池(中国朝鲜界湖),水深达 373米,是中国最深的湖泊。柴达木盆地的察尔彝盐湖,以丰富的湖泊盐藏量著称于世。编辑本段湖盆指蓄纳湖水的地表洼地。湖盆底部的原始地形及平面形态,在颇大程度上取决于湖盆成因。根据湖盆形成过程 
 

  湖泊干盐湖

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湖盆概括为以下几类:由地壳的构造运动(如断裂和褶皱等)形成的构造湖盆;因冰川的进退消长或冰体断裂和冰面受热不匀而形成的冰川湖盆;火山喷发后火口休眠形成的火口湖盆;山崩、滑坡或火山喷发使物质阻塞河谷或谷地形成的堰塞湖盆;水流冲淤或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水成湖盆;由风力吹蚀形成的风成湖盆;此外尚有大陨石撞击地面形成的陨石湖盆等。研究 
 

  湖泊

湖泊的科学是湖沼学,湖沼学家常根据湖盆形成过程来对湖泊和湖盆进行分类。特别大的湖盆是由构造作用即地壳运动形成的,晚中新世广阔而和缓的地壳运动导致横跨南亚和东南欧广大内陆海的分离,残存的内陆水体有里海、咸海以及为数众多的小湖泊。构造上升可使陆地上天然水系受阻而形成湖盆,南澳大利亚的大盆地、中非的某些湖泊以及美国北部的山普伦湖都是这种作用的产物。此外,断层也对湖盆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世界上最深的两个湖泊贝加尔湖和坦干伊喀湖的湖盆就是由地堑的复合体形成的。这两个湖泊以及其他的地堑湖,特别是在东非裂谷里的那些湖泊和红海都是近代湖泊中最古老的。火山活动可以形成各种类型的湖盆,主要类型为位于现存的火山口或其残迹中的火口湖。俄勒冈的火口湖就是典型的例子。 湖盆 
 

  湖泊

还可由山崩物质堵塞河谷而形成,但这种湖盆可能是暂时性的。冰川作用可以形成大量的湖泊,北半球的许多湖泊就是这种作用形成的,湖盆为冰盖退缩过程中的机械磨蚀作用所形成,或由于冰盖边界处冰体堰塞而成。冰碛对堰塞湖盆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纽约州的芬格湖群(Finger Lakes)就是终碛堰塞而成。河流作用有几种方式可以形成湖盆,最重要的有瀑布作用,支流沉积物的阻塞,河流三角洲的沉积作用,上游沉积物由于潮汐搬运作用而阻塞,河道外形的改变(即牛轭湖和天然堤湖)以及地下水的溶蚀作用所形成的湖泊。有些沿海地区,沿岸海流可以堆积大量的沉积物阻塞河流。此外,风、运动活动和陨石都可能形成湖盆。编辑本段碱湖湖泊 
 

  湖泊

沉积物主要是由碎屑物质(黏土、淤泥和砂粒)、有机物碎屑、化学沉淀或是这些物质的混合物所组成。每一种沉积物的相对数量取决于流域的自然条件、气候以及湖泊的相对年龄。湖泊中主要的化学沉积物有钙、钠、碳酸镁、白云石、石膏、石盐以及硫酸盐类。含有高浓度硫酸钠的湖泊称为苦湖,含有碳酸钠的湖泊称为碱湖。 由于不同湖盆侵蚀产物的化学性质不同,因此,世界上湖泊的化学成分也是千变万化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成分却是相似的。湖泊含盐量系指湖水中离子总的浓度,通常含盐量是根据钠、钾、镁、钙、碳酸盐、矽酸盐以及卤化物的浓度来计算。内陆海有很高的含盐量。犹他州大盐湖含盐量大约为每升20万毫克。编辑本段演变湖泊 
 

  湖泊火口湖

一旦形成,就受到外部自然因素和内部各种过程的持续作用而不断演变。入湖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和生物残骸年复一年在湖内沉积,湖盆逐渐淤浅,变成陆地,或随着沿岸带水生植物的发展,逐渐变成沼泽;干燥气候条件下的内陆湖由于气候变异,冰雪融水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等,补给水量不足以补偿蒸发损耗,往往引起湖面退缩干涸,或盐类物质在湖盆内积聚浓缩,湖水日益盐化,最终变成干盐湖,某些湖泊因出口下切,湖水流出而干涸。此外,由于地壳升降运\动,气候变迁和形成湖泊的其他因素的变化,湖泊会经历缩小和扩大的反覆过程,不论湖泊的自然演变通过哪种方式,结果终将消亡。编辑本段分类按其成因可分为以下九类:构造湖:是在地壳内力作用形成的构造盆地上经储水而形成的湖泊。其特点是湖形狭长、水深而清澈,如云南高原上的滇池、洱海和抚仙湖;青海湖、新疆喀纳斯湖等。(再如著名的东非大裂谷沿线的马拉维湖、坦噶尼喀湖、维多利亚湖)构造湖一般具有十分鲜明的形态特征,即湖岸陡峭且沿构造线发育,湖水一般都很深。同时,还经常出现一串依构造线排列的构造湖群。 
 

  湖泊图片[3]

火山口湖:系火山喷火口休眠以后积水而成,其形状是圆形或椭圆形,湖岸陡峭,湖水深不可测,如白头山天池深达373米,为我国第一深水湖泊。 堰塞湖:由火山喷出的岩浆、地震引起的山崩和冰川与泥石流引起的滑坡体等壅塞河床,截断水流出口,其上部河段积水成湖,如五大连池、镜泊湖等。岩溶湖:是由碳酸盐类地层经流水的长期溶蚀而形成岩溶洼地、岩溶漏斗或落水洞等被堵塞,经汇水而形成的湖泊,如贵州省威宁县的草海。威宁城郊建有观海楼,登楼眺望,只见湖中碧波万顷,秀色迷人;湖心岛上翠阁玲珑,花木扶疏,有水上公园之称。冰川湖:是由冰川挖蚀形成的坑洼和冰碛物堵塞冰川槽谷积水而成的湖泊。如新疆阜康天池,又称瑶池,相传是王母娘娘沐浴的地方。北美五大湖、芬兰、瑞典的许多湖泊等。风成湖:沙漠中低于潜水面的丘间洼地,经其四周沙丘渗流汇集而成的湖泊,如敦煌附近的月牙湖,四周被沙山环绕,水面酷似一弯新月,湖水清澈如翡翠。河成湖:由于河流摆动和改道而形成的湖泊。它又可分为三类:一是由于河流摆动,其天然堤堵塞支流而潴水成湖。如鄱阳湖、洞庭湖、江汉湖群(云梦泽一带)、太湖等。二是由于河流本身被外来泥沙壅塞,水流宣泄不畅,潴水成湖。如苏鲁边境的南四湖等。三是河流截湾取直后废弃的河段形成牛轭湖。如内蒙古的乌梁素海。海成湖:由于泥沙沉积使得部分海湾与海洋分割而成,通常称作泻湖,如里海、杭州西湖、宁波的东钱湖。约在数千年以前,西湖还是一片浅海海湾,以后由于海潮和钱塘江挟带的泥沙不断在湾口附近沉积,使湾内海水与海洋完全分离,海水经逐渐淡化才形成今日的西湖。潟湖:是一种因为海湾被沙洲所封闭而演变成的湖泊,所以一般都在海边。这些湖本来都是海湾,后来在海湾的出海口处由于泥沙沉积,使出海口形成了沙洲,继而将海湾与海洋分隔,因而成为湖泊。 “潟”这个字少见于现代汉语,是卤咸地之意,由于较常见于日语,不少人以为是和制汉字(Sinico-Japanese) ,其实不然。由于很多人不懂得“潟”这个字,所以经常都把它写错成为了“泻湖”。1。具有防洪的功能:潟湖可宣泄区域排水,因而很少发生水灾。 2。保护海岸的功能:有于外有沙洲的阻挡可防止台风暴潮侵蚀冲刷海岸。 3。是天然的养殖场:潟湖是鱼、虾、贝和螃蟹的孕育场,也是邻近渔民的天然养殖场。 4。由于潟湖外侧往往有沙洲作为防波堤,其内风平浪静,因此有时可以改建为人工港 著名潟湖:七股潟湖、戈佐内海、科勒潟湖按湖水所含盐度分为六类:湖水含盐量是衡量湖泊类型的重要标志,通常把含盐量或矿化度达到或超过50g/1的湖水,称为卤水或者盐水,有的也叫矿化水。卤水的含盐量,已经接近或达到饱和状态,甚至出现了自析盐类矿物的结晶或者直接形成了盐类矿物的沉积。所以,把湖水含盐量50g/1作为划分盐湖或卤水湖的下限标准①。依据湖水含盐量或矿化度的多少,将湖泊划分为六种类型,各种类型湖泊的划分原则如下:淡水湖:湖水矿化度小于或等于1g/1;微(半)咸水湖:湖水矿化度大于1g/1,小于35g/1;咸水湖:湖水矿化度大于或等于1g/1,小于50g/1;盐湖或卤水湖:湖水矿化度等于或大于50g/1;干盐湖:没有湖表卤水,而有湖表盐类沉积的湖泊,湖表往往形成坚硬的盐壳;砂下湖:湖表面被砂或粘土粉砂覆盖的盐湖编辑本段水位按变化规律分为周期性和非周期性两种,周期性的年变化主要取决于湖水的补给。降水补给的湖泊,雨季水位最高,旱季最低;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高原湖泊,最高水位在夏季,最低在冬季;地下水补给的湖泊,水位变动一般不大。有些湖泊因受湖陆风、海潮、冻结和冰雪消融等影响产生周期性的日变化,非洲维多利亚湖因湖陆风作用,多年平均水位日间高于夜间9.9厘米。非周期性的变化往往是因风力、气压、暴雨等造成的。中国太湖在持续强劲的东北风作用下引起的增减水,在同一时段中,能使迎风岸水位上升 1.1米,背风岸水位下降0.75米。此外,由于地壳变动、湖口河床下切和灌溉发电等人类活动也可使水位发生较大变化。编辑本段湖泊资源湖水是全球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上湖泊 (包括淡水湖、咸水湖和盐湖)总面积约为2058700平方公里,总水量约 176400立方公里,其中淡水储量约占52%,约为全球淡水储量的0.26%。湖水可以不断更新,不同湖泊的更新期不一,湖水更换期的长短取决于其容积和入湖、出湖年径流量。中国鄱阳湖水更新一次仅9.6天,太湖水更新一次约299天。湖泊淡水储量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贝加尔湖、坦噶尼喀湖和苏必利尔湖等40个世界大湖储存的淡水量占全球湖泊淡水总量的 4/5。中国的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和洪泽湖的淡水总量约为553亿米。湖泊利于舟楫,是水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泊盛产鱼、虾、蟹、贝,生产莲、藕、菱、芡和芦苇等,是水产和轻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湖泊作为旅游资源,正日益受到重视。湖泊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会造成湖泊渔业资源衰减,湖泊面积缩小和湖泊周围土地的沼泽化等不良后果。编辑本段著名湖泊现状介绍中国湖泊众多,共有湖泊24800多个,其中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个。湖泊数量虽然很多,但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总的来说,东部季风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中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较为集中,多为内陆咸水湖。外流区域的湖泊都与外流河相通,湖水能流进也能排出,含盐分少,称为淡水湖,也称排水湖。中国著名的淡水湖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内流区域的湖泊大多为内流河的归宿,湖水只能流进,不能流出,又因蒸发旺盛,盐分较多形成咸水湖,也称非排水湖,如中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以及海拔较高的纳木错湖等。中国的湖泊按成因有河迹湖(如湖北境内长江沿岸的湖泊)、海迹湖(即睸湖,如西湖)、溶蚀湖(如云贵高原区石灰岩溶蚀所形成的湖泊)、冰蚀湖(如青藏高原区的一些湖泊)、构造湖(如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滇池等)、火口湖(如长白山天池)、堰塞湖(如镜泊湖)等。主要湖泊 

  鄱阳湖

1. 鄱阳湖(4125平方公里)2. 洞庭湖(3968平方公里)3. 洪泽湖(1960平方公里)4. 太 湖(2250平方公里)5. 巢 湖(769.5平方公里)6. 微山湖(1266平方公里)7. 白洋淀(336 平方公里)8. 呼伦湖(2339平方公里)9. 贝尔湖(609平方公里)10. 兴凯湖(4380平方公里)11. 淀山湖(63平方公里)12. 巴林错13. 洪 湖(413平方公里)14. 扎陵湖(526.1平方公里)15. 鄂陵湖(610.70平方公里,咸水湖)16. 班公湖17. 乌梁素海18. 岱海(165.00平方公里)19. 博斯腾湖20. 乌伦古湖21. 巴里坤湖22. 艾丁湖23. 阿其克库勒湖24. 西台吉乃尔湖25. 东台吉乃尔湖26. 达布逊湖27. 阿牙克库木湖28. 西金乌兰湖29. 乌兰乌拉湖30. 米提江占木错31. 星宿海32. 哈拉湖 
 

  滇池

33. 青海湖(4583平方公里,咸水湖)34. 噶顺桌尔35. 玛旁雍错36. 阿克赛钦湖37. 昂拉仁错38. 扎日南木错39. 当惹雍错40. 昂孜错41. 格仁错42. 色林错43. 羊卓雍错44. 滇池45. 纳木错(1920平方公里,咸水湖)46. 长白山天池(10平方公里)47. 抚仙湖48. 洱海[4]功能湖泊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具有调节河川径流、发展灌溉、提供工业和饮用的水源、繁衍水生生物、沟通航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以及开发矿产等多种功能,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湖泊及其流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湖泊本身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在人与自然这一复杂的巨系统中,湖泊是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联结点,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等关系密切,具有调节区域气候、记录区域环境变化、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繁衍生物多样性的特殊功能。 [2]划分按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中国湖泊分布划分为青藏高原湖区、云贵高原湖区、蒙新与黄土高原湖区、东北平原与山地湖区、东部平原湖区和东南低山丘陵湖区最近研究统计表明,全国10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已经从《中国湖泊志》统计的656个减少到581个,总面积从8525694平方公里缩小到6867158平方公里在大于10平方公里的581个天然湖泊中,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11个,合计面积22?59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29%;面积在1000~500平方公里的14个,合计面积929148平方公里?占135%;面积在500~100平方公里的102个,合计面积21?55366平方公里,占314%;面积在100~50平方公里的95个,合计面积673317平方公里,占98%;面积在50~10平方公里的359个,合计面积84951平方公里,占124%若把面积在1~10平方公里的湖泊也统计在内,则全国天然湖泊个数约在3000个左右,因为这一部分湖泊面积小,随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变化较大,数据很难准确统计,而贮水量所占份额不大若将湖泊贮水量按淡水湖、咸水湖和卤水盐湖3种类型统计,总贮水量为75508736×108立方米;其中淡水湖为23501576×108立方米,占311%;咸水湖为46141296×108立方米,占6111%?卤水盐湖为5865864×108立方米,占78%我国湖泊的贮水量是以咸水湖为主,其次为淡水湖,两者相差约1倍,卤水盐湖的贮水量所占比重最小,约相当于咸水湖的近1/8,淡水湖的近1/4然而,我国湖泊资源的区域分布很不均匀,其中总面积和淡水蓄水量的一半分布在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在西北水资源紧缺的干旱区湖泊通常是咸水湖。[5]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6
湖泊是湖盆、湖水和水中所含物质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并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因此,被陆地包围的内陆水体叫湖泊。

我国疆域辽阔,河流湖泊也非常多,也有些人不太清楚湖泊的概念。下面就来说说什么是湖泊。
01
湖泊:湖的总称,大片内陆死水、河流的扩张部分,拦成的水库或间歇性的或以前曾被水覆盖的湖床。陆地表面洼地积水形成的比较宽广的水域。现代地质学定义: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比较宽广、换流缓慢的水体。汉语定义:湖与泊共为陆地水域,但湖指水面有芦苇等水草的水域,泊指水面无芦苇等水草的水域。
02
在全世界的湖泊中,因冰川作用而形成的多于按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在北半球的冰期中,大片的冰川冰缓慢地向南流过北美的北部、欧洲和亚洲,携带着大量从冰川下面的岩石表面刮下的碎石和岩屑。在较软弱的岩石区冰川刨出很多盆地。其他盆地是在冰河留下一部分岩屑处形成的,这些岩屑筑坝拦阻过去的河谷。今天,加拿大中部、明尼苏达州、密歇根州和威斯康星州及类似的冰川区内的无数湖泊,主要都位于这类称为冰碛盆地的盆地中。
03
某些大湖是过去冰川的大规模侵蚀和大量沉积的结果。纽约州西部的芬格湖群位于被冰刮得更深和被冰川沉积筑坝拦阻的旧河谷中。北美的五大湖位于古河谷或低地中,其边缘由称为冰碛的冰川沉积所构成。五大湖覆盖约245000平方千米,形成一条大型的内陆水路和世界上水域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是面积最大的淡水湖,只有咸水湖里海大于它。
04
湖泊的另一成因是通过火山作用而形成。在世界许多地区,由死火山口形成小型湖泊。法国南部的奥弗涅地区、德国北部的艾费尔地区和意大利罗马周围的地区有许多这顿;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南卡罗来纳州的哥伦比亚和佐治亚州的奥古斯塔和哥伦布。有些火山的顶峰已在巨大喷发中被吹掉,或者是火山中心塌陷,留下大坑或称破火山口,从而形成湖泊。
05
阿拉斯加的卡特迈火山在1912年猛烈爆发,形成一个大坑,直径4000米,深900米。从此以后,其底部形成一个1600米宽的温水湖。另一个这样形成的非常美丽的湖泊是俄勒冈州南部的火山口湖。它深589米,深蓝色。
06
过去,海底的有些部分上升而形成陆地。这些地面上的浅而不规则的盆地残留下来而形成湖泊。降雨时用淡水补充原来的盐水,它们就成为淡水湖。佛罗里达州的南部和西伯利亚冷原的一些湖泊也是按此方式形成的。
第2个回答  2018-06-26
数据湖是一种大型数据存储库和处理引擎。它能够大量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拥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处理几乎无限的并发任务或工作的能力。
数据湖一词是由Pentaho首席技术官詹姆斯迪克森最初提出的,参照“数据集市”得来,数据集市是一个较小的数据存储库,可以从原始数据中提取所需属性。迪克森曾说:“如果数据集市是一个商店的瓶装水,经过过滤包装结构化以供使用——数据湖则是在更自然状态下的大量的水。数据湖中的数据来源于不同地方,其用户可以进入数据湖中提取所需要的数据。迪克森认为,数据集市只是提供最低限度的解决方法,而数据湖则是可以向用户提供最优解。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2-06
湖泊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湖泊 英文名称:lake 定义1: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宽阔、水量交换相对缓慢的水体。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水文学(二级学科) 定义2: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面比较宽阔、换流缓慢的水体。 应用学科:水利科技(一级学科);水文、水资源(二级学科);陆地水文学(水利)(三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湖泊湖泊:hupō (Lake),陆地表面洼地积水形成的比较宽广的水域。按成因可分为构造湖、火山湖、冰川湖、堰塞湖、潟湖、人工湖等。按湖水盐度高低可分为咸水湖和淡水湖。

目录

概述定义
现状介绍
作用与分布
湖泊和湖盆
碱湖
湖泊热量
引起湖水运动的力
湖中波浪的形成
湖泊水源
分布
南极七大湖泊唐璜湖
有机湖
雷铎湖
维达湖
邦尼湖
托马斯湖
湖盆
湖泊演变
湖泊形态参数
湖泊分类
湖水运动
湖泊水位
湖水热学特性
湖水的辐射和光学特性
湖水化学特性
湖泊资源
中国湖泊天下第一湖——大明湖
主要湖泊名录
中国湖泊的变迁
世界著名湖泊
湖泊之最概述 定义
现状介绍
作用与分布
湖泊和湖盆
碱湖
湖泊热量
引起湖水运动的力
湖中波浪的形成
湖泊水源
分布
南极七大湖泊 唐璜湖
有机湖
雷铎湖
维达湖
邦尼湖
托马斯湖
湖盆
湖泊演变
湖泊形态参数
湖泊分类
湖水运动
湖泊水位湖水热学特性湖水的辐射和光学特性湖水化学特性湖泊资源中国湖泊
天下第一湖——大明湖 主要湖泊名录 中国湖泊的变迁世界著名湖泊湖泊之最展开 编辑本段概述
定义
  汉语定义:湖与泊共为陆地水域,但湖指水面有芦苇等水草的水域,泊指水面无芦苇等水草的水域。“湖”字从水从胡。“胡”字从古从肉,本义为“远古之人体毛浓密”,引申义为“外国人(胡人)”、“大胡子”。“水”与“胡”联合起来表示“水面长满了像胡须一样的水生植物”。“泊”字从水从白。“白”本义为“虚空”、“空无一物”。“水”与“白”联合起来表示“水面空无一物”。按《说文》对“湖”字的解说可知,古人对“湖”是利用它来灌溉农田。从汉语“泊船”、“泊位”、“停泊”等词汇来看,可知古人对“泊”是利用它来航运。    现代地质学定义: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比较宽广、换流缓慢的水体。   在湖泊
地壳构造运动、冰川作用、河流冲淤等地质作用下,地表形成许多凹地,积水成湖。露天采矿场凹地积水和拦河筑坝形成的水库也属湖泊之列,称人工湖。湖泊因其换流异常缓慢而不同于河流,又因与大洋不发生直接联系而不同于海。在流域自然地理条件影响下,湖泊的湖盆、湖水和水中物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湖泊不断演变。湖泊称呼不一,多用方言称谓。中国习惯用的陂、泽、池、海、泡、荡、淀、泊、错和诺尔(淖尔)等都是湖泊之别称。
现状介绍
  中国湖泊众多,共有湖泊24800多个,其中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个。湖泊数量虽然很多,但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总的来说,东部季风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中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较为集中,多为内陆咸水湖。   外流区域的湖泊都与外流河相通,湖水能流进也能排出,含盐分少,称为淡水湖,也称排水湖。中国著名的淡水湖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   内流区域的湖泊大多为内流河的归宿,湖水只能流进,不能流出,又因蒸发旺盛,盐分较多形成咸水湖,也称非排水湖,如中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以及海拔较高的纳木错湖等。   中国的湖泊按成因有河迹湖(如湖北境内长江沿岸的湖泊)、海迹湖(即睸湖,如西湖)、溶蚀湖(如云贵高原区石灰岩溶蚀所形成的湖泊)、冰蚀湖(如青藏高原区的一些湖泊)、构造湖(如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滇池等)、火口湖(如长白山天池)、堰塞湖(如镜泊湖)等。[1]
作用与分布
  内陆盆地中缓慢流动或不流动的水体。严格区分湖泊、池塘、沼泽、河湖泊
流以及其他非海洋水体的定义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然而,一般可以认为,河流运动比较快;沼泽内生长着大量的草、树或灌木;池塘比湖泊小。按照地质学定义,湖泊是暂时性水体。在全球水文循环过程中,淡水湖作用极小,其水量仅占全球总水量的0.009%,尚不足陆地上淡水总量的0.0075%。然而,淡水湖98%以上的水量是可供利用的。全球湖泊淡水总量为125,000立方公里(30,000立方哩),大约4/5的淡水储存在40个大湖中。尽管湖泊遍布全世界,但北美洲、非洲和亚洲大陆的湖泊水量就占世界湖水总量的70%,而其余的大陆湖泊较少。
湖泊和湖盆
  研究湖泊
湖泊的科学是湖沼学,湖沼学家常根据湖盆形成过程来对湖泊和湖盆进行分类。特别大的湖盆是由构造作用即地壳运动形成的,晚中新世广阔而和缓的地壳运动导致横跨南亚和东南欧广大内陆海的分离,现在残存的内陆水体有里海、咸海以及为数众多的小湖泊。构造上升可使陆地上天然水系受阻而形成湖盆,南澳大利亚的大盆地、中非的某些湖泊以及美国北部的山普伦湖都是这种作用的产物。此外,断层也对湖盆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世界上最深的两个湖泊贝加尔湖和坦干伊喀湖的湖盆就是由地堑的复合体形成的。这两个湖泊以及其他的地堑湖,特别是在东非裂谷里的那些湖泊和红海都是近代湖泊中最古老的。火山活动可以形成各种类型的湖盆,主要类型为位于现存的火山口或其残迹中的火口湖。俄勒冈的火口湖就是典型的例子。   湖盆湖泊
还可由山崩物质堵塞河谷而形成,但这种湖盆可能是暂时性的。冰川作用可以形成大量的湖泊,北半球的许多湖泊就是这种作用形成的,湖盆为冰盖退缩过程中的机械磨蚀作用所形成,或由于冰盖边界处冰体堰塞而成。冰碛对堰塞湖盆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纽约州的芬格湖群(Finger Lakes)就是终碛堰塞而成。河流作用有几种方式可以形成湖盆,最重要的有瀑布作用,支流沉积物的阻塞,河流三角洲的沉积作用,上游沉积物由于潮汐搬运作用而阻塞,河道外形的改变(即牛轭湖和天然堤湖)以及地下水的溶蚀作用所形成的湖泊。有些沿海地区,沿岸海流可以堆积大量的沉积物阻塞河流。此外,风、运动活动和陨石都可能形成湖盆。
碱湖
  湖泊湖泊
沉积物主要是由碎屑物质(黏土、淤泥和砂粒)、有机物碎屑、化学沉淀或是这些物质的混合物所组成。每一种沉积物的相对数量取决于流域的自然条件、气候以及湖泊的相对年龄。湖泊中主要的化学沉积物有钙、钠、碳酸镁、白云石、石膏、石盐以及硫酸盐类。含有高浓度硫酸钠的湖泊称为苦湖,含有碳酸钠的湖泊称为碱湖。   由于不同湖盆侵蚀产物的化学性质不同,因此,世界上湖泊的化学成分也是千变万化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成分却是相似的。湖泊含盐量系指湖水中离子总的浓度,通常含盐量是根据钠、钾、镁、钙、碳酸盐、矽酸盐以及卤化物的浓度来计算。内陆海有很高的含盐量。犹他州大盐湖含盐量大约为每升20万毫克。
湖泊热量
  湖湖泊
水最大密度的温度是随深度变化的,大多数湖水最大密度温度接近于4℃(39℉),而在接近0℃时形成冰,当湖泊随着表面冷却降到4℃时,垂直混合发生。如果密度随深度增加,则湖泊被认为是稳定的;如果密度随深度减小,则表明湖泊存在着不稳定的条件。由于冷却和增温过程,表面水层密度增加,使水团下沉,引起混合,这一现象称为湖水循环或湖水对流。湖泊热量估算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因素∶净射入的太阳辐射,由湖泊表面和大气散射的长波辐射的净交换,表面分界面上可感热的输送和潜热过程,以及通过河川径流、降水、地下水流入和流出的热量,地热的传导和动能的消耗。
引起湖水运动的力
  引起湖水运动的力主要有∶风力、水力梯度及造成水平或垂直密度梯度引起的力。湖面风将能量传给湖水,引起湖水运动。由水流进出湖泊而引起水力效应。湖水内部压力梯度及由水温、含沙量或溶解质浓度变化造成的密度梯度都能引起湖水运动。银镜
湖流是各种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在许多情况下少数特定的力起着支配作用。当没有水平压力梯度,没有摩擦时,水平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将偏向右。在压力梯度起支配作用时,则这种力与地转偏向力相结合形成所谓地转流。这种情况只出现在很大的湖泊中。由于风力作用或气压梯度使水面倾斜而产生梯度流。由风力引起的湖流最为普遍。在大的深水湖中,理论上表面流流向将沿着风向右偏45°,及到深层,流速逐渐减弱,且进一步向右偏。在风力影响不能到达的深度以下,水流的方向与风向相反。对于中纬度大而深的湖泊这种深度约为100公尺(328尺)。兰米尔(Langmuir)环流是指较大的湖泊在强风长期作用下(风速在2~3m/s以上),表层许多对流的螺旋线形成一系列平行的顺时针方向的反旋流与逆时针方向的旋流,造成交替的辐合流与辐散流。此现象是兰米尔于1938年首先发现的,故称兰米尔环流,成对的相同螺旋形流,能逐渐调整变成近似地平行于风向,在水面上产生许多条纹状的翻腾带。在辐射线上常有一行漂浮的微小物质或浮游生物聚集在一起。福勒研究认为,兰米尔环流产生的机制主要是表面波垂直升降的摆动引起的。当风速超过2~3m/s时,由于垂直摆动指数衰减所引起的波浪的涡动压力,其最大值出现在接近湖水表面处,因而产生不稳定性,并瞬即分散向下成为对流型,这种方式使风的能量通过表面波的能量转变为紊动。兰米尔环流是湖泊中亲动向下传输及与上层水进行混合的主要途径之一。这些环流能改变湖面藻类及浮游生物的水平分布。例如刮风时,可以观察到水面上产生许多平行波纹,而且可以延续到相当远的距离,在波纹处出现相对下沉,波纹之间则相对上升,这种环流现象也可以由湖内热力混合下沉而造成。
湖中波浪的形成
  湖中波湖泊天池
浪多是由湖面风引起的。风吹到平静的湖面上,首先使广阔的湖面产生波动和波纹,形成比较有规则、范围较小且向同一方向扩展的表面张力波。波高的增加与风速、作用持续时间及吹程呈函数关系。然而即使在最大的湖泊中,也不会出现海洋中的波涛现象。湖面波浪沿着风向且与波浪顶峰垂直方向传播,若波长超过水深的4倍,波速近似等于水深与重力加速度乘积的平方根;若水深较大时,波速与波长的平方根成正比。   由于持久的风力和气压梯度造成湖面倾斜,当外力作用停止时将引起湖水流动,使湖而复原。这一过程称静振。基本的静振为单节的,但如发生谐波,则亦可能是多节的。如风沿狭长的湖泊长轴劲吹,则多出现纵向静振,而横穿狭窄湖面则多出现横向静振。湖泊内部静振是由热力分层现象引起的。 [2]浪基面:波浪所能触及的湖底。风暴浪基面是指风暴时湖浪能搅动的湖底部位,是用来划分深湖和浅湖的界线。   *最大洪泛面:洪水期时湖平面所能触及的最高水位,是用来划分湖泊与陆地的分界线。
湖泊水源
  湖泊主要通过入湖河川径流、湖面降水和地下水而获得水量。湖泊分不流通湖(无地表或地下出口)和流通湖(有地表或地下出口)两种。不流通湖湖水耗于蒸发而导致湖水含盐量增加,流通湖湖水通过地表或地下径流流走,湖水量收支的净差额,随入流量和出流量的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差额引起了湖水位的变化。湖水位通常在雨季或稍后上升,蒸发旺季下降。以冰川融水为主要补给的湖泊,水位的变化既与热季又与雨季相应。
编辑本段分布
  世界湖泊分布很广,中国湖泊众多,面积大于 1平方公青海湖
里的约2300个,总面积达 71000多平方公里(20世纪80年代数据数据)。另一说为2848个,面积为83400平方公里(20世纪50年代数据)。青海湖面积为4000多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湖泊。西藏的纳木错,湖面高程为4718米,在全球湖面积为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中,是海拔最高的湖泊。位于长白山上的天池(中国朝鲜界湖),水深达 373米,是中国最深的湖泊。柴达木盆地的察尔彝盐湖,以丰富的湖泊盐藏量著称于世。
编辑本段南极七大湖泊
唐璜湖
  唐璜湖听起来浪漫,其实来之后你会发现,这儿跟浪漫一点都扯不上边。唐璜湖的矿化度很高,因此无论天气多寒冷它都不会结冻。唐璜湖要比海水咸上18倍,倘使你将脚趾头放到湖面,你会惊喜地发现,它们也能浮起来。不过唐璜湖持续走向干涸,现在已深不过几寸。
有机湖
  有机湖位于南极洲东部的西福尔丘陵,大约形成于6000年前,因其藻类丰富而得此名。这些藻类会产生恶名远扬的气体废物二甲基硫醚。湖底7.5米处的气体浓度极高,超过了地球上任一湖泊。
雷铎湖
  雷铎湖位于查尔斯王子山脉的脚下,湖深362米,是南极大陆上最深的湖泊。雷铎湖最大的特色莫过于壮观的“冰舌”:如一道利剑刺穿冰蓝的湖面,寂寂地沉眠在无边的寒冷中。
维达湖
  维达湖上的冰厚达21米,即便是夏天,想在这尽情享受水上运动也有可能,几千年来一直如此。而在厚厚的冰帽下面,有一条神秘的生态系统正享受着这令人愉悦的隔绝。维达湖要比海水咸上7倍,假若这儿青鱼成群,那么你只需一个广口瓶,就能满载而归。
邦尼湖
  邦尼湖是一条活水湖,位于麦克默多干谷,湖长7000米,宽约900米。它的补给水源是一条名为“血瀑布”的红色羽状水柱,锈水如注,源源不断流入邦尼湖。
托马斯湖
  托马斯湖也是一座活水湖,坐落在维多利亚地的干谷,补给水源是南极洲夏天的的冰川融水。尽管这座湖并不显著,但其周围遍布各种恐怖诡异的景观,称得上地球之最。托马斯湖是干谷地区诸多冰川融水湖的代表之一,冰帽下的湖水仍然清澈可见,因此吸引了很多科学家和摄影师前往于此。
编辑本段湖盆
  指蓄纳湖水的地表洼地。湖盆底部的原始地形及平面形态,在颇大程度上取决于湖盆成因。根据湖盆形成过程湖泊干盐湖
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湖盆概括为以下几类:由地壳的构造运动(如断裂和褶皱等)形成的构造湖盆;因冰川的进退消长或冰体断裂和冰面受热不匀而形成的冰川湖盆;火山喷发后火口休眠形成的火口湖盆;山崩、滑坡或火山喷发使物质阻塞河谷或谷地形成的堰塞湖盆;水流冲淤或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水成湖盆;由风力吹蚀形成的风成湖盆;此外尚有大陨石撞击地面形成的陨石湖盆等。
编辑本段湖泊演变
  湖泊湖泊火口湖
一旦形成,就受到外部自然因素和内部各种过程的持续作用而不断演变。入湖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和生物残骸年复一年在湖内沉积,湖盆逐渐淤浅,变成陆地,或随着沿岸带水生植物的发展,逐渐变成沼泽;干燥气候条件下的内陆湖由于气候变异,冰雪融水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等,补给水量不足以补偿蒸发损耗,往往引起湖面退缩干涸,或盐类物质在湖盆内积聚浓缩,湖水日益盐化,最终变成干盐湖,某些湖泊因出口下切,湖水流出而干涸。此外,由于地壳升降运\动,气候变迁和形成湖泊的其他因素的变化,湖泊会经历缩小和扩大的反覆过程,不论湖泊的自然演变通过哪种方式,结果终将消亡。
编辑本段湖泊形态参数
  湖泊的形态决定于其成因和发展过程。构造湖一般水深岸陡,但随着湖泊的变迁,有的构造湖的某些特征可逐渐消失。火口湖通常面积小,深度大。如中国长白山天池面积仅9.8平方公里,而深达373米。湖泊形态特征影响湖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水生生物的分布规律。湖泊形态参数有:面积,一般系指最高水位时的湖面积。容积,指湖盆储水的体积,它随水位而变化。长度,沿湖面测定湖岸上相距最远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根据湖泊形态,可能是直线长度,也可能是折线长度。宽度,分最大宽度和平均宽度,前者是近似垂直于长度线方向的相对两岸间最大的距离,后者为面积除以长度。岸线长度,指最高水位时的湖面边线长度。岸线发展系数,指岸线长度与等于该湖面积的圆的周长的比值。湖泊补给系数,湖泊流域面积与湖泊面积之比值。湖泊岛屿率,湖泊岛屿总面积与湖泊面积之比值。最大深度,最高水位与湖底最深点的垂直距离。平均深度,湖泊容积与相应的湖面积之商。湖泊形态参数定量表征湖泊形态各个方面,是湖泊(水库)规划、设计和管理的基本数据,也可用来对比不同湖泊的水文特性。
编辑本段湖泊分类
  按其成因可分为以下九类:   构造湖:是在地壳内力作用形成的构造盆地上经储水而形成的湖泊。其特点是湖形狭长、水深而清澈,如云南高原上的滇池、洱海和抚仙湖;青海湖、新疆喀纳斯湖等。(再如著名的东非大裂谷沿线的马拉维湖、坦噶尼喀湖、维多利亚湖)构造湖一般具有十分鲜明的形态特征,即湖岸陡峭且沿构造线发育,湖水一般都很深。同时,还经常出现一串依构造线排列的构造湖群。   火山口湖:系火山喷火口休眠以后积水而成,其形状是圆形或椭圆形,湖岸陡峭,湖水深不可测,如白头山天池深达373米,为我国第一深水湖泊。   堰塞湖:由火山喷出的岩浆、地震引起的山崩和冰川与泥石流引起的滑坡体等壅塞河床,截断水流出口,其上部河段积水成湖,如五大连池、镜泊湖等。   岩溶湖:是由碳酸盐类地层经流水的长期溶蚀而形成岩溶洼地、岩溶漏斗或落水洞等被堵塞,经汇水而形成的湖泊,如贵州省威宁县的草海。威宁城郊建有观海楼,登楼眺望,只见湖中碧波万顷,秀色迷人;湖心岛上翠阁玲珑,花木扶疏,有水上公园之称。   冰川湖:是由冰川挖蚀形成的坑洼和冰碛物堵塞冰川槽谷积水而成的湖泊。如新疆阜康天池,又称瑶池,相传是王母娘娘沐浴的地方。北美五大湖、芬兰、瑞典的许多湖泊等。   风成湖:沙漠中低于潜水面的丘间洼地,经其四周沙丘渗流汇集而成的湖泊,如敦煌附近的月牙湖,四周被沙山环绕,水面酷似一弯新月,湖水清澈如翡翠。   河成湖:由于河流摆动和改道而形成的湖泊。它又可分为三类:一是由于河流摆动,其天然堤堵塞支流而潴水成湖。如鄱阳湖、洞庭湖、江汉湖群(云梦泽一带)、太湖等。二是由于河流本身被外来泥沙壅塞,水流宣泄不畅,潴水成湖。如苏鲁边境的南四湖等。三是河流截湾取直后废弃的河段形成牛轭湖。如内蒙古的乌梁素海。   海成湖:由于泥沙沉积使得部分海湾与海洋分割而成,通常称作泻湖,如里海、杭州西湖、宁波的东钱湖。约在数千年以前,西湖还是一片浅海海湾,以后由于海潮和钱塘江挟带的泥沙不断在湾口附近沉积,使湾内海水与海洋完全分离,海水经逐渐淡化才形成今日的西湖。   潟湖:是一种因为海湾被沙洲所封闭而演变成的湖泊,所以一般都在海边。这些湖本来都是海湾,后来在海湾的出海口处由于泥沙沉积,使出海口形成了沙洲,继而将海湾与海洋分隔,因而成为湖泊。   “潟”这个字少见于现代汉语,是卤咸地之意,由于较常见于日语,不少人以为是和制汉字(Sinico-Japanese) ,其实不然。由于很多人不懂得“潟”这个字,所以经常都把它写错成为了“泻湖”。   1。具有防洪的功能:潟湖可宣泄区域排水,因而很少发生水灾。   2。保护海岸的功能:有于外有沙洲的阻挡可防止台风暴潮侵蚀冲刷海岸。   3。是天然的养殖场:潟湖是鱼、虾、贝和螃蟹的孕育场,也是邻近渔民的天然养殖场。   4。由于潟湖外侧往往有沙洲作为防波堤,其内风平浪静,因此有时可以改建为人工港   著名潟湖:七股潟湖、戈佐内海、科勒潟湖   按湖水所含盐度分为六类:   湖水含盐量是衡量湖泊类型的重要标志,通常把含盐量或矿化度达到或超过50g/1的湖水,称为卤水或者盐水,有的也叫矿化水。卤水的含盐量,已经接近或达到饱和状态,甚至出现了自析盐类矿物的结晶或者直接形成了盐类矿物的沉积。所以,把湖水含盐量50g/1作为划分盐湖或卤水湖的下限标准①。依据湖水含盐量或矿化度的多少,将湖泊划分为六种类型,各种类型湖泊的划分原则如下:   淡水湖:湖水矿化度小于或等于1g/1;   微(半)咸水湖:湖水矿化度大于1g/1,小于35g/1;   咸水湖:湖水矿化度大于或等于1g/1,小于50g/1;   盐湖或卤水湖:湖水矿化度等于或大于50g/1;   干盐湖:没有湖表卤水,而有湖表盐类沉积的湖泊,湖表往往形成坚硬的盐壳;   砂下湖:湖表面被砂或粘土粉砂覆盖的盐湖
编辑本段湖水运动
  按运动要素随时间的变化的特性,分为周期性运动,如湖泊波浪、湖泊波漾、伴随波漾产生的湖流;非周期性运动,如漂流、吞吐流等。按运\动方式分为混和、湖流、增减水、波浪和波漾等。按运动发生在湖水中的垂直位置可分为表面运\动与内部运动。各种形式的运\动常互相影响,互相结合。湖水运动形式取决于湖水成层结构,内部密度分布,作用力的性质、历时、周期性、空间分布,湖盆形态等因素。外力作用停止后,湖水运\动受黏滞力与摩擦力作用和湖泊边界的阻碍而逐渐衰减,以至最后消失。
编辑本段湖泊水位
  按变化规律分为周期性和非周期性两种,周期性的年变化主要取决于湖水的补给。降水补给的湖泊,雨季水位最高,旱季最低;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高原湖泊,最高水位在夏季,最低在冬季;地下水补给的湖泊,水位变动一般不大。有些湖泊因受湖陆风、海潮、冻结和冰雪消融等影响产生周期性的日变化,非洲维多利亚湖因湖陆风作用,多年平均水位日间高于夜间9.9厘米。非周期性的变化往往是因风力、气压、暴雨等造成的。中国太湖在持续强劲的东北风作用下引起的增减水,在同一时段中,能使迎风岸水位上升 1.1米,背风岸水位下降0.75米。此外,由于地壳变动、湖口河床下切和灌溉发电等人类活动也可使水位发生较大变化。
编辑本段湖水热学特性
  湖面吸收太阳能,获得热量,而通过水面蒸发、水面有效辐射和水面与大气的对流热交换等失去热量。湖泊热量的输送和交换,可以用湖泊热量平衡方程来表达和计算(见湖水热动态)。由于湖泊热量平衡的某些要素(如湖泊蒸发率)不易精确测定,因而通常用水温来表达湖中的热动态。太阳辐射主要是增高湖水表层的温度,而下层湖水的温度变化主要是湖水对流和紊动混合造成的。湖水因温度不同也可造成密度差异,在水层不稳定状态下产生对流循环,在对流循环达到的深度以上,水温趋于一致。风的扰动可使浅水湖泊在任何季节产生同温现象;而风的扰动对于深水湖泊只能涉及湖水上层,因而在垂向上会产生上层与下层不同的温度分布。上、下水层之间温度变化急剧的中间层称为温跃层。湖水温度具有一定的年变化和日变化,这种变化在湖水表层最为明显,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弱。湖水的冰点取决于湖水盐度和静水压力。此外,湖水结冰还与风力有关,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下,不同的湖泊或者一个湖泊中的不同部分,结冰现象并非同时出现(见湖泊冰情)。
编辑本段湖水的辐射和光学特性
  湖水的辐射特性决定湖水温度,影响湖水物理化学性质的分布,而湖水中各种生物的繁殖、生长和发展也都与湖水辐射特性有关。射在湖面的太阳光部分进入水体,部分被反射。进入水体内的太阳光部分被吸收,部分散射,即使在浅水湖泊中也只有很少一部分透过水层被湖底吸收。射入湖水中的太阳光极大部分为水的最上层所吸收,只有 1~30%达到1米深处的水层,透入5米深处的只有0~5%,而进入10米深处的不足 1%。湖水吸收太阳光和使太阳光散射的能力与水中的各种悬浮质的数量和颗粒大小有关,悬浮质越多、颗粒越大,对光的吸收和散射能力越强,同时散射到水面的分量也越小。光线透入水中的深度,随湖水的混浊度增加而减少(见湖水光学现象)。在浑浊不清的湖水中光线只能深入数米,而在清澈的湖水中,200米深水中尚能存在微弱的光线。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