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500字

如题所述

一缕香魂随花去,欣然一笑卸闲愁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走了,一缕香魂在尘世间的繁杂与喧嚣中随花而逝,随风而去。“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清清白白的来,轰轰烈烈的去。
更或许黛玉原本就不该属于我们这个繁杂的尘世。更或许黛玉原本就不应该属于我们。如今她去了“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之尽头才是黛玉的归宿啊。那里桃花艳艳,落英缤纷,流泉淙淙,鸟鸣嘤嘤。那里是“三春过后群芳尽,各自需寻各自门”的警幻仙境。灌愁海的鲜茗醇香四溢,觅情果的清甜沁人心脾。黛玉的香魂在如诗如画,亦真亦幻的仙境中徜徉……依旧的娇花照水,依旧的弱柳扶风,依旧的才胜文姬,依旧的貌愧西子。悄然而逝的是几许的闲愁,多情的泪痕。不再眉尖若蹙,不再泪光点点。舒展的眉宇释然的是对真情的眷恋;清纯的眸子闪现的是对生命的豁达。红尘中的喧嚣与嘈杂,人世间的功名与利禄,随着宁静淡泊的忘却而消逝。一切都真正的“尘归尘,土归土”!一切都应了那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黛玉之美,美在名。《古今人物统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面眉之墨。”“黛”有青黑色之意。林妹妹眉头若蹙,天生两弯不用修饰的烟眉,由此可见其“黛”不虚传。且玉本就是石之精英,集天地之灵气,聚日月之精华。故黛玉之美透着灵秀,清丽脱俗。
黛玉之美,美在愁。本来前身为绛珠仙草,为续木石前缘,而私下凡界,蓄意以一生之泪、无限情愁还前世之债。于是自生下便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常以泪洗面,整日泪光点点、娇喘微微。这次第怎一“愁”字了得!
黛玉之美,美在心。书中说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便巧妙地点出了黛玉的慧质兰心。传说中比干的心乃“七窍玲珑心”,就比寻常人多了一窍,自然也比寻常人高了一筹。而林妹妹的心居然还比比干多一窍,那便士才貌兼备,美和智慧并存,更是世间女子之罕有,更显得超凡脱俗。
黛玉本身就是美的化身。且不论她的品貌、才情,即便是那偶尔一点点的女子的狡黠,也是一种风格独特的美。
黛玉之美,美在宿命与现实。那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美,是传奇,亦为神话。
花已尽,绛珠依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08
读《红楼梦》有感
你看过《红楼梦》吗?我看过,看过后还真懂得了不少道理,也时常投入不已。
我觉得,当时的贾府很奢侈,贾府的贾母有权有势,说话也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得听她的。但她特别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掌上明珠。虽然贾母非常疼爱贾宝玉,但我并不是十分喜欢他。我觉得贾宝玉这个人物有点“玩世不恭”的意味。轻佻,顽劣,屡教不改,这些词都可以用在他的身上。
当然,最后他也在离开黛玉的巨大悲痛中醒悟了过来,一改自己平日任性妄为的作风我倒是喜欢贾宝玉的表妹林黛玉。她虽然爱哭,但很却有才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一起玩耍,两人是青梅竹马,十分要好。我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样样精通的小女孩,爱好很广泛,读书、画画,弹钢琴、办小报……我也有些爱哭,有时家人说说我的不是,呵!我的“金豆豆”就咕噜噜地滚了一地。不过,这些应该改正,作为现代的孩子,我觉得我们要坚强些,不要像林黛玉那样动不动就暗自垂泪。我觉得,林黛玉在我心里是《红楼梦》里最喜欢的人物,也是最感人的人物!
自从我看了《红楼梦》以后就很佩服曹雪芹,他可以写出那么多的作品,我也要向他学习写作的方法,把写文章的基本功打扎实,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后世围绕《红楼梦》的品读研究形成了一门显学——红学。
扩展资料: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们的人生百态,展现了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的史诗。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红楼梦
第2个回答  2020-01-12
“冷香丸”是薛宝钗形象塑造中的点睛之笔。它将其冷艳无情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无疑,宝钗是美的。首先是表现在外貌上,她容貌丰美“眼如水杏,脸如银盆,眉不画而翠,唇不点而红”,又“肌骨莹润,肌肤丰泽”却是天生丽质,而且正当锦瑟年华显出青春的鲜艳。但她更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她懂得淡极始知花更艳,又去追求素净淡雅的美。她不施粉黛,不熏香,没有胭脂气,但却富贵而举止娴雅。它的居处也是这样“及至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供着数只菊花,两部书,茶茶具而已。她的这番床上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这一番描写使我们不得不承认她的这番审美趣味是高雅的,而她的外形也成为淡雅而艳丽的了。她的寓所蘅芜苑给人的第一印象便可用淡雅二字概括,一如蘅芜君本人。
宝钗天资聪慧,博学宏览。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形成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尤其深得中国传统文化清空淡雅之趣。其言,其行,其貌,其行无不显示出这一审美情趣……但是,蘅芜苑里的满院的蘼芜同样隐藏着巨大的秘密。在蘅芜苑里只见异藤香草,绝无凡花俗粉。这些香草来形容宝钗十分契合。但是这些香草除了磬香奇异之外还有一种特性:皆是爬藤植物。这些攀援植物皆有柔曲盘卷,随缘自适,攀附她物横亘而上的特性。以藏存身,以蓄媚俗。压抑个性以适应社会法则,这是宝钗性格的另一面。
宝钗希望读书明理,做个眼前道路有经纬的人。所以她受封建制度和思想的束缚不得从政,且待选入宫的路绝了之后,便把希望寄托在夫贵妻荣上,劝导宝玉走读书上进求取功名的路。这就与她一贯的冷相违背了,这是因为那颗热衷功名的心。因此说宝钗是形“冷”心“热”。
此外,宝钗在人际交往方面也不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她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她常使用小惠的手段来拉拢人心。她送药给宝玉时用“托”一字,说明她的动机十分复杂,首先是求有德的美名,其次才是同情之心这也是证明宝钗并非冷美人的有力证据。
她审时度势,体察人心,常常能把恩的心思揣摩透。这并非坏事,究其本身来说倒是优势,但是她若是只将这些用于奉承上未免有点庸俗。
我个人觉得,再宝钗身上凝聚着许多智慧与传统美德。试想我们在那人口众多明争暗斗的大观园中得以生存发展,她的处事方法是必要的,结果也证明她的一套是卓有成效的。既然如此,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我们何不欣赏?何不借鉴?
第3个回答  2019-10-12
“丢弃了不离不弃黄金琐,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好一个多情潇洒的贾宝玉,娇嫩多病的林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
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贾政之与生俱来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带有黄金琐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我实在是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但追究人物本身并没有过错,让人憎恨却是那种封建的传统观念。什么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么门当户对,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这不,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阴阳相隔,想而见不着的痛楚。还要让贾宝玉受这样的欺骗。唉,就是石头心肠的人也会被他俩的真情所感动的。
一部《红楼梦》,让多少人为它垂泪,让多少人为它感动啊!
第4个回答  2018-04-26

这是一本具有传奇色彩的小说,从它一被创作就注定了它日后不平凡的地位。

原本可能是以喜剧结尾,但事与愿违,曹雪芹在未完本之前就不幸去世。但是这样一本奇书怎会因此完结。于是后人续写,也就有了现在的红楼梦,只不过圆满的结局却变成了家破人亡的惨剧。

书中涉及的人物感情,花鸟鱼虫每一样都是惟妙惟肖,在文中出现的东西也因为这本书的发扬光大渐渐地在生活中出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