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要不要交给父母

今年收到压岁钱2300元,结果我爸拿走了2000,我已经14岁了,我知道怎么管自己的钱,我爸还振振有词地说替我保管,我知道那些钱一定一去不复返了。。。。。。
压岁钱到底要不要交给父母啊?

这事应该这么理解,压岁钱本身是给孩子的,孩子年幼没有理财观念。作为父母应该妥善保管,等到孩子稍大一些,可以交给孩子,让他自己决定,但前提是告诉孩子金钱的真正含义,如何用好金钱是个技术活,需要学习如何理财怎样管理实现财务自由,那是属于孩子自已的,有权决定它的去留。而家长需要以身作则,正确引导孩子走上大路,如何释放自己的压抑不满,监督呵护无微不至的关怀,创造温馨美满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同时也是一面镜子,反映家庭的修养等,所以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1.父母该不该花孩子的压岁钱?

昨天也看到有人探讨“妈妈花掉孩子的3.5万块压岁钱给自己买了个包”这个话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她带孩子辛苦了,买个包包又何妨呢?或许别人只是暂时挪用,也征求过了孩子的意见,得到了同意,后期又补上了。不清不楚地描述,好像花钱买包就一定是败家一样,很不喜欢这样的批判。孩子的压岁钱怎么花,父母亲是有建议权的,甚至于孩子太小的话,他们还必须要代劳。

2.孩子的压岁钱如何正确管理和支配?

我家孩子从出生到幼儿园毕业,所有的压岁钱全部都是上交了的,但是我们没有花他一分钱。因为数额大,所以一部分拿来购买了理财产品,另外一部分存在他的专属银行卡里。他上小学以后,压岁钱就没有要求再上交了,都是由他自己支配和管理。当然,还是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存银行,一部分做零花钱,剩下一部分作为爱心捐赠基金。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渐学会了认识金钱,懂得了如何合理花钱。这就是压岁钱的合理支配带给孩子的财商启蒙,比起遮遮掩掩、全部上交真的要好很多。

3.父母亲的人情往来和压岁钱是什么关系?

孩子每年春节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压岁钱?他收到别人的压岁红包,作为父母亲的我们也是要回礼的。礼尚往来,这在我们国家都是司空见惯的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转来转去,不过是大家相互对各自孩子的祝福罢了。只不过意义不一样,方式方法有所区别而已。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好纠结的呢?给孩子的压岁钱,就是父母亲表达爱的一种仪式感。人情往来,那是大人们之间的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1-27
我认为不应该!你毕竟14岁了!不是两三岁的小孩了!都懂得自己怎么花钱了!而且现在学习紧张,哪来玩游戏的时间?还振振有词说存起来替我保管!最后存折呢?连个存单我都没看见!我怎么知道你是存起来还是花掉?说存了3000,结果我就看见存了个1400?剩下的1600呢?今年压岁钱2100,我这里还有1000没上交,刚才就对着我发火,还说什么我全都用在游戏上!屁!好歹我也13岁了,上中学了!不是那种小学生花钱没数!凭什么要交,你给别人那是愿意!管我什么事? 楼主觉得有道理的话请采纳!这是我自己的真实案例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6-02
一般小孩的话,压岁钱还是要交给父母来保管的,如果大了,我觉得没有必要了
“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自我。”

这是一句非常正确的话。自我,永远是每个人都应该放在第一位的事情。因为,没有自我,那你就什么都没有了,也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不论到什么时候,你都不应该失去自我。即便你非常爱对方,可以为对方付出一切,但是你也绝对不能真的付出一切,因为没有人值得你这样做。

不仅如此,如果你真的这样做,除了自我感动,没有任何其他好处。这只会让对方觉得你非常廉价,觉得你不值一提,觉得可以在你身上一直索取,而不应该给予任何回报,因为你爱他就足够了。

但这样的举动,对于婚姻中的女人来说,绝对是致命的人。

这样做会让他更加不会珍惜你,甚至把你为他做的一切当作是理所应当,而没有任何给你的回报。

放弃打扮自己

虽然现在不应该“外貌至上”,但是不可否认,外貌时至今日依然给我们带来一些非常显著的影响。长得好看的人仿佛拥有天生的优势,他们拥有一切“赢”的资本。

而那些长得不好看的人,除非才华或技艺出众,否则,他们真的很难得到别人的青睐。

而且在婚姻中,也的确如此,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一定都喜欢那些长得好看的人,年轻的异性,这是人的本能反应。
第3个回答  2021-06-02
压岁钱可以不给父母。前提是您有自己的理财规划,能控制自己不乱花钱的能力,自己14岁了,学会打理自己钱也很好。但是您现在要花钱时候,还是要先和父母沟通,让父母知道您的想法,他们就会对您越来越认可。
第4个回答  2021-06-02
压岁钱大小不等,有时10块,有时20块,有时50块。收到的压岁钱不用上缴,可以去小店买好多平时父母不让买的小零食、小玩具等。

所以无论压岁钱多少,收到压岁钱的那种感觉,即便是成人后回忆起来也是无比的向往和美好。


一转眼已然成家生娃了,从收压岁钱变成了发压岁钱的人。正是这种角色互换才体会到了发压岁钱的难处。

小袁家是两姐妹,姐姐年长她8岁,参加工作不久就结婚生孩子了,如今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小袁的父母是非常重视礼节这一块的,虽然小袁当小姨是在她读初中时,但过年也还是以长辈的身份给小外甥女发压岁钱了。

所以给两个小外甥女发压岁钱也一直是小袁这个当小姨的自豪,从没有困扰过。结婚生娃后,给两个小外甥女的压岁钱也从200元变成300元,而姐姐给小袁的孩子500元。


小袁和老公在看到压岁钱后开始犯难了,总觉得姐姐吃亏了,来年给小外甥女们的压岁钱又从300元变成了500元,想着虽然自己家只有一个孩子,但是给孩子们的红包份额不能以等量交换的原则来定,谁成想姐姐在她家孩子的红包里又偷偷多加了300元。

就这样两姐妹谁也不想对方吃亏,一直这样加,过年压岁钱就涨到了1000元。小袁开始吃不消了,这样涨下去原本给压岁钱是图孩子们一个喜乐,现在却变成了负担。

小袁思索了很久,最后拉着姐姐诉说了给压岁钱的烦恼,一番交谈后,两姐妹也达成了共识,不管几个孩子,孩子的压岁钱份额都一样,不再增加。


压岁钱本是年节习俗,是长辈对晚辈新一年里的美好祝愿。小时候的压岁钱多半都是10元、20元的,图个新年吉利;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压岁钱也不断“翻倍”,给压岁钱也成了过年的一笔不小开支和烦恼。

而过年红包应该怎么给?给多少才合适呢?

量力而行。每个家庭的经济情况不同,不能让给红包的美好祝愿变成一种家庭负担和肆意攀比,应视自己的收入情况来决定红包的份额;同时也要兼顾对方的家庭情况,礼尚往来是中国的传统,相信对方也和我们一样会有同样的困扰。


对方两个孩子,自家一个孩子,给同样份额的红包既让孩子之间不会觉得被差异对待,又能维持两家的关系。

因人而异。亲疏远近从某种意义上已经决定了,人们交往之间的亲密度。对于亲近的人,红包可以包得多一点;对于远亲之人,红包可以酌情而定。


既不失面子,也能维持孩子们的期盼。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对红包的多少没有任何概念,他们期盼着收到红包的那种喜悦,正如同小时候我们收到红包的那种心情一样。

所以我们应保护这份象征着美好祝愿的习俗,不能让它在日益更新的时代中发生了劣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