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牙签翻译?

如题所述

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在很多的心目中一直都是以老师的身份,谆谆教诲,不知疲倦。在读《论语》的时候,似乎有一个老人家在你耳边孜孜不倦的教导你。除了给人以博学,高尚的身份之外,我觉得孔子也是可爱、幽默,和蔼可亲的。
一般认为,孔子儒雅温和,这样的老师对待学生一定是和风细雨,实际上,孔子脾气很大,生气的时候经常会骂人,而且很刁钻。被他骂的最多的是他的大弟子子路,甚至骂他不得好死,哪有老师这么诅咒学生的!不过,想想还有被孔子骂成臭大粪的,子路也该心平气和了。
有趣的是,从历史勾勒的人物形象来看,子路是孔门弟子中最接地气、最可爱、为孔子奉献最多的人之一。

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可是很少表扬自己的。孔子听说之后,生气的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哦,原来是这样啊,子路自讨了一个没趣。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还有一次,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一起畅谈理想的时候,子路的自信的说了:“内忧外患还受气的小国家,我三年就能让这个国家的人勇敢又善良。孔子听后,鼻孔朝天的说:“呵呵,你得了吧!”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孔子哂之)

从年龄上看,子路只比孔子小九岁,是孔子学生中年龄最大的。子路这个人的性格很像江湖豪侠,义气、豪爽、率真、勇猛,怎么看都不像儒生,跟孔子站一起就是“秀才遇大兵”,完全不搭。事实上,子路跟孔子的第一次相见,就充分显示了这种相遇的尴尬。子路根本看不起这个穷酸秀才,对孔子来了个“黑道风云”:戴着让人生畏的“公鸡帽”,拿一把装饰着公猪标识的宝剑(不知道子路有没有纹身),屡次冒犯夫子(估计叼个牙签,斜楞孔子,有意撞他一下之类)。
按后人对孔子的印象,孔子肯定尿裤子了。可事实上,孔子根本没鸟子路这个小流氓,更谈不上害怕,他略施小计(设计少许礼乐加以引导),没多久,子路就拜倒在孔子的脚下成了门徒。这大概就是人格魅力吧,佛有佛法,可以降妖降魔,人有魅力,凶顽之辈亦可归心。从此,子路成为孔子最得力最忠心的弟子之一,都不需要紧箍咒约束。(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
对于子路,孔子既把他当成学生,又把他当成朋友。所以,在生活中孔子格外重视子路对自己的看法。
《史记》载,孔子在卫国时,卫灵公夫人南子派人对孔子说想见一见孔子。南子作为当时美貌而名声很不好的女人,这个想法很令孔子为难。”孔子最初谢绝了,但最终“不得已而见之”。
见面时,南子坐在葛布帷帐中。孔子入门,向北叩头行礼。南子在帷帐中两次回拜,身上所披戴的玉佩首饰,随身体的动作发出撞击的清脆响声,“子见南子”就这样结束了。事后,孔子说:“我本来不愿见她,既然见了,只能给她行礼。”
随后子路不满,对老师发飙。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竟然急的赌咒发誓,哈哈,多么可爱的夫子啊!(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其实,之所以对子路孔子的教育是以训斥为主,其实正是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他很清楚学生们的性格。而性格即命运。子路的勇猛让孔子感到了忧虑,“若由也,不得其死然。”不幸,谶言成真,卷入卫国内乱的子路为他的政治理想陨身不恤了。临终前,他还不忘礼仪,“结缨而死”(《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他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孔门弟子,用鲜血和生命履行了孔子“仁人志士者,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的教诲!他又是一个悲剧英雄,刚勇正直和急躁鲁莽集于一身的一代人杰。纵然时光流逝千年万年,翻开《论语》,一个刚毅果敢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3
本人通过二级口译和笔译,以下是个人观点。

看到题主问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口译,而不是学习口译,那么说明提出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了。我从两个方面进行讲述,分别是英到中以及中到英。

首先英到中。对于我们中国翻译学习者最大的一个环节就是听力部分,如果听不懂所有的笔记技巧,翻译技巧都白搭。听不懂只有两个原因,第一,你看都看不懂,可能是因为语法结构,句子结构太过复杂,但是单词你都认识,所以看不懂。还可能是因为单词你不认识,比如说比较复杂的单词,人名地名等。以上两种情况,如果你看不懂,那么你怎么能奢求自己听得懂的。第二个听不懂的原因是因为发音。如果一个单词的发音你是发错的,那么你在听到它的时候,你就不法正确的识别出来,所以想要提高自己的听力,就必须要了解发音当中的各种技巧。

现在说说中到英。对于我们中国翻译学习者的难点有两大,第一个是语语言不连贯。直白点说就是在进行中翻英的时候会卡壳,不流畅,让人听的很难受。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现象呢,其实就跟你练口语一样,一定要多说多讲,你只有讲多了,你的flow才比较流畅,没有任何的捷径。第二点就是词汇匮乏,没有相应的英语词汇来进行翻译。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方法。第一,毫无疑问,你需要积累大量的英语词汇。第二,如果在应试或者工作场合当中,你不知道如何翻译一个词汇或者一个概念,那么你可以用最简单的语言进行翻译,而不是要求一对一对应的词汇翻译,所以要灵活处理。

以上就是我的个人见解,加油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