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娥临终前拉扯衣服为了啥?八贤王为何说宋仁宗生母是被毒杀呢?

如题所述


明道二年三月,执掌天下十二年的皇太后刘娥驾崩。二十五岁的宋仁宗终于登上了前台,开始了亲政三十年的生涯。

  宋仁宗早在七八岁时,就颇有老成气象。称帝多年,虽然没有独立处置政务,但耳濡目染之下,早就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君王。他亲政后的第一次亮相,就显出非常高明的手腕。

  皇太后刘娥临终之际,宋仁宗让所有宰执在皇仪殿等候,自己在太后殿卧榻前伺候。

  不久,宋仁宗一路恸哭来到皇仪殿。宰执大臣一见皇帝如此,知道太后驾崩,大家集体下跪,哀哭一片。许久,宋仁宗止住悲声说:“皇太后归天前,因病重无法开口。她一再拉扯自己的衣服,仿佛还有什么话要交代。不知卿家以为,皇太后是要说什么呢?”

  宰相吕夷简沉默,跪在后头的副相薛奎膝行半步说:“皇太后此举,必是因为身穿衮服、头戴旒冕的缘故!如此穿戴,皇太后将如何面对先帝呢?”宋仁宗“恍然大悟”说:“卿家所言极是,必定是因为如此。”随即,他命令礼官给刘娥换上皇后服色。

  刘娥真这么想吗?也未必。刘娥一心称帝。本年二月,也就是去世的前一个月,她还要身穿皇帝服色到太庙拜谒,足见心底深处对帝位的渴望。

  刘娥病危之时,特意命宫女为自己换上皇帝服色。她就是准备以这种装扮入殓。聪明如宋仁宗怎么可能不知道母亲的心意?只是,若刘娥以皇帝服色入殓,既不符合礼法传统,也有损他宋仁宗的颜面。于是,宋仁宗假借心腹薛奎之口,把母亲的衣服换了。


  此前,刘娥曾经召见吕夷简等大臣,口述遗诏,然后交由翰林学士草拟。一切符合程序。此刻,百官齐聚皇仪殿,翰林学士宣读遗诏,其中有“以皇太妃为皇太后”,“皇帝与太后裁处军国大事”句样。

  一直到死,刘娥都对皇太妃杨氏极为信任。刘娥曾经拉着杨太妃的手,亲口告诉她,将以她为皇太后。杨太妃很感激。自古以来,以嫡母为皇太后者比比皆是,以生母升格为皇太后者偶尔有之,以养母为皇太后者不说一个也无,至少也是相当罕见。刘娥还暗示杨太妃,将授予她垂帘听政权力。杨太妃激动不已。听闻百官在皇仪殿跪听遗诏,杨太妃(杨太后)早早来到内东门,等候百官前来。

  遗诏宣读完毕,閤门使催促百官前往拜贺新太后。吕夷简正想起身,御史中丞蔡齐走了进来,一脸严肃地说:“皇上春秋已盛,如今刚开始亲政,怎能又让太后垂帘呢?”吕夷简一愣。

  吕夷简带着蔡齐即刻求见宋仁宗。蔡齐把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宋仁宗看看吕夷简,吕夷简点点头。最终,宋仁宗决定,删掉遗诏中“皇帝与太后裁处军国大事”一句,其他不变。

  内东门,杨太后焦急地等待。皇城使、入内都知早就率领一班宦官、宫女赶到,皇后郭氏也带着后宫妃嫔前来道贺,宰执大臣却迟迟未到。

  按照规矩,太后若不称制,无权接受外臣朝拜祝贺。

  还是宋仁宗抽空赶到内东门,以家礼拜见养母,委婉解释宰执大臣没来的原因。自然,所有的责任都被推到御史中丞蔡齐身上。杨太后强装笑脸,表示本就无心朝政,心中却恨上了蔡齐。此后多年,蔡齐本有机会拜相,杨太后一票否决。宋仁宗也只好顾全养母感受,丢车保帅了。


  虽然被刘娥打压了许多年,但宋仁宗还是非常尊敬母亲。尤其是刘娥去世后,回想过去种种,宋仁宗越发感受到刘娥的不易。即位之初,孤儿寡母势单力薄。若非刘娥强势,皇权早就落入外臣手中。仁宗大婚十年未孕,皇族宗室颇有非词,若非刘娥力挺,仁宗皇位不稳。仁宗少年任性,饮食起居多无节制。若非刘娥严格把关,宋仁宗也无法养成强健体魄。更重要的,朝臣多弹劾太后垂帘,若非太后仁慈,顾全社稷,这些人早就死无葬身之地。

  像副相薛奎、御史中丞蔡齐,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十年间从地方小吏做到朝廷大员,根本原因还是皇太后刘娥宽容。因为她明白,这些大臣虽然弹劾她,对她有不满,却将是儿子仁宗未来的坚强助力。

  跪在刘娥灵前,宋仁宗不吃不睡,悲恸不已。皇后、妃嫔连番劝说,皇帝务必爱惜龙体。最后,杨太后亲自到场劝说,仁宗依然不听。于是,杨太后爆了一个猛料:“太后并非官家生母。官家生母乃是宸妃李氏。如今灵柩停放在奉先寺。”宋仁宗一听,大吃一惊。

  前文我们曾说,刘娥借腹生子登上后位。宋真宗向宫人下达禁口令:任何人不得提起皇子身世,违者处死。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当时知情的虽然不过是数人,可是,随着时间的过去,消息还是泄露了。可是,大家都没有开口,任这个秘密烂在心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