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有什么历史

如题所述

  元上都遗址位于正蓝旗东北约20公里处的金莲川草原上,因地处滦河北岸又有滦阳、滦京之称。

  元上都是世界历史上最大帝国元王朝的夏都,由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于公元十三世纪中叶在中国北方草原上建立的都城,与元大都(今北京市)共同构成元朝两大首都,是当时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中心,是一座国际性大都会,曾与巴黎、罗马等大都市闻名于世,在欧亚大陆上享有很大影响。

  就是这样一座富丽堂皇的大都市,在1358年时被农末起义军所焚毁,之后又几经战乱,最终荒废成为“一座拥抱着巨大历史文明的废墟”。元上都从1256年初建,至1358年被焚的百年间,曾在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尽管这座古城已被战火焚毁,但它的影响仍然十分广泛,是元朝辉煌历史的实物见证,对于研究元朝历史及蒙元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它既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各民族人民的宝贵遗产,因此,元上都遗址及其文化景观,在1964年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列入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中心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录中,现正积极申报中。

  2006年,元上都遗址又荣获:
  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评为“全国民族文化旅游十大品牌”;
  被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评为“内蒙古十大历史名胜”;
  被中共正蓝旗委员会、正蓝旗人民政府联合评为“正蓝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部精彩的地书!
  一段辉煌的历史!
  元上都遗址将以浑厚的文化底蕴承载世界的眼光,重震雄风!再度崛起!

  元上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空前大一统的正统王朝的首都,由成吉思帝之孙、元世祖忽必烈大帝初建,城址在今北京市正北滦河上游。由我国北方骑马民族创立的这座草原都城,被认定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奇妙结合的产物,史学家称誉它可与意大利古城庞贝媲美。1251年蒙哥即帝位后,忽必烈以皇弟之亲,受任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同漠北和林南下驻帐金莲川,征天下名士,建立著名的金莲川慕府。金莲川幕府的建立,对忽必烈治理汉地乃至统一全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1256年,忽必烈命刘秉忠在此地选址建城,初名开平府。1259年城郭建成。1260年3月,忽必烈在此登上大蒙古帝国皇帝之位,为元开国皇帝元世祖。世祖将开平府作为首都。1264年5月,世祖始建大都(今北京,诏开平府上升上都,以取代漠北和林,改燕京为中都,后又称大都,并确立了两都巡幸制度,上都为夏都,与元大都共同构成了元朝的两大首都。今北京与上都两都之间有三路交通线路。每年4月,元朝皇帝便来上都,9月秋凉返回大都,皇帝在上都的时间长达半年之久。皇帝在上都期间,政府诸司都分司相从,以处理重要政务。除此之外,皇帝要狩猎行乐,还要举行蒙古诸王贵族的朝会和传统的祭祀活动。

  据记载,元上都曾拥有11万人口,城垣周长8公里多。城内有官署约60所,各种寺庙堂观160余处,驿道四通八达,为漠北与中原的交通枢纽。全城由宫城、皇城、外城三重城墙组成。宫城在皇城的中部偏北。宫城是全城的核心,有东华、西华、御天三门,城墙用砖包镶,其中南边的御天门最为重要,它与皇城南门明德门在一条中轴线上,是出入的主道.皇帝所下达的诏旨,都要在御天门上发布,再送住大都,然后转发全国各行省。主要宫殿楼阁和官署、宫学建在宫城内。宫城建有水晶、大明、鸿禧等殿,大安、延春等阁,华严、乾元等寺庙。宫城内还有泉池穿涌其间,园林特色十分明显。大安阁是宫城内最主要的建筑,也是上都城的象征。它是元世祖移取汴梁(开封的金朝南京熙春阁的材料所筑成,建于1266年。皇城在全城的东南角,城墙外砌砖石,寺庙、国学和部分大型建筑在皇城内。外城北部是皇家苑囿和金顶大帐“棕毛殿”的建筑所在。城外东、南、西有关厢,其范围很大,建筑遗迹甚多,百姓民居和商肆店铺工匠仓库主要集中在关厢地带。每年春夏秋三季,上都城的城外比城内更繁华,流动人口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之多,城区方圆数十公里。城西还有离宫西内,周围十里,建筑以行宫和营帐为主。还有一处方圆25公里的大御花园,北郊则有很多寺庙、宫观等建筑。1358年农民起义之红巾军攻克上都,焚毁宫阙,自是未得恢复。元上都最辉煌的时候刚好100年。迄今,上都遗址保存完好,对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2-27
一、元上都的地理位置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以东18 公里处,它北部有连绵起伏的山岗,南有滦河流过,东、西两边及滦河之南是广阔的草原。史籍赞其城“龙岗蟠其阴,滦水迳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王恽《中堂事记》,《秋涧集》卷80)每当夏秋季节,闪电河水蜿蜒曲折,金莲花遍野盛开,自然景色十分优美。元代诗人就有“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萨都剌《上京即事五首》,《雁门集》卷6)的生动描写。
二、元上都的设立及两都制的由来
公元1251 年,蒙哥汗在漠北即位,命其弟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元史》卷4《世祖记》)。忽必烈南下驻帐于滦河上游的金莲川地区,广征天下名士,建立了著名的金莲川幕府。1256 年,又命刘秉忠选择桓州东、滦水北建城郭,三年建成,初名开平府。1260 年,忽必烈在此登基,继蒙古汗位。
公元1260 年冬, 忽必烈认识到通过几千里的草原、戈壁把中原地区的粮食和各种物资运到漠北, 以保证庞大的中央机构、军队及迅速增长的都市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实在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同时他也意识到大蒙古国的统治基础已经在中原地区奠定, 他要做的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正统王朝的皇帝。于是,汉人谋士郝经实行两都制的建议便得到了忽必烈的赏识。
中统四年(1263),大都(今北京)建成,忽必烈遂将开平府改名为上都,亦称上京、滦京,这里便成为和元大都并列的草原都城。元朝自此确立了两都巡幸制度,上都为夏都,与大都共同构成了元朝的两大首都。元朝的皇帝,春分时离开大都北上来到上都,到秋分的时候,他们再南下离开。皇帝在上都期间,政府诸司都分司相从,以处理重要政务。除此之外,皇帝要狩猎行乐,还要举行蒙古诸王贵族的朝会和传统的祭祀活动。
相比较而言,对于蒙古人统治下的元朝,上都的战略地位更胜于大都。元人虞集在《贺丞相墓志铭》中写道:“上都控引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制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元代皇帝始终非常重视上都,一来方便与漠北蒙古宗王联络, 二来还可按照蒙古传统习俗举行宴会、祭祀、狩猎活动。每当北方或东方、西方发生紧急情况时,元朝政府就会把大批的军队和物资从南方汉地调往北方。这个过程中, 上都是最重要的枢纽。从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元朝共有11 位皇帝,其中有6 位皇帝在上都城登基称帝。元中期以后发生的“南坡之变”、“两都之战”、“上都兵变”等宫廷斗争、流血冲突,都证明了上都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
三、元上都的建筑特色
上都城是由忽必烈的汉族谋士刘秉忠设计建造的,因此它既具备汉族传统农业地区城市的风貌,又带有蒙古游牧生活的特色,充满了天才的创举。
元上都的建设,运用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选择
了金莲川草原这一处形胜之地。元上都的外城、皇城和宫城城郭三重相套。外城轮廓为边长2200 米的标准正方形。皇城也是正方形,边长1400 米。宫城居于皇城的中部偏北,略呈纵向长方形,南北长620 米,东西宽570 米。宫城正南设御天门,从御天门向北修筑御道,形成中轴线的格局。后来, 元大都借鉴了元上都的构思模式而有所发展,如宫城、皇城、外城作三环相套的城垣,就是在元上都三重城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元上都是一座保存着大量游牧文化的草原城市,开放自由与流动性是它最大的特色。元上都的城市建筑便捷而灵活,建筑布局也随形就势,在巨大的宫殿周围,保留有大片的草地, 用来搭建蒙古包, 甚至在元上都的城中,还开辟有大面积的猎场和花园。
四、元上都的城市布局及繁华风貌
根据史籍记载和考古调查, 元上都曾拥有11 万人口。城垣周长8 公里多,城内有官署约60 所,各种寺庙堂观160 余处驿道四通八达,为漠北与中原的交通枢纽。全城由宫城、皇城、外城三重城墙组成。宫城是全城的核心,有东华、西华、御天三门,城墙用砖包镶,其中南边的御天门最为重要,它与皇城南门明德
门在一条中轴线上,是出入的主道。皇帝所下达的诏旨,都要在御天门上发布, 再送住大都, 然后转发全国各行省。主要宫殿楼阁和官署、宫学建在宫城内。宫城建有水晶、大明、鸿禧等殿,大安、延春等阁,华严、乾元等寺庙。宫城内还有泉池穿涌其间,园林特色十分明显。大安阁是宫城内最主要的建筑,也是上都城的象征。它是元世祖移取汴梁(今开封)的金朝南京熙春阁的材料所筑成,建于1266 年。皇城在全城的东南角,城墙外砌砖石,寺庙、国学和部分大型建筑在皇城内。外城北部是皇家苑囿和金顶大帐“棕毛殿”的建筑所在。城外东、南、西有关厢,其范围
很大,建筑遗迹甚多,百姓民居和商肆店铺工匠仓库主要集中在关厢地带。每年春、夏、秋三季,上都城的城外比城内更繁华,流动人口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之多,城区方圆数十公里。城西还有离宫西内,周围10 里,建筑以行宫和营帐为主。还有一处圆25 公里的大御花园, 北郊则有很多寺庙、宫观等建筑。
在元朝,草原丝绸之路从上都出发。在以上都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驿道上, 是行色匆匆的前往上都朝觐元朝皇帝的罗马教皇、高丽国王使者以及波斯、缅甸、印度、尼泊尔、意大利等国的学者、高僧、商贾、工匠、艺人,与他们擦肩而过的是元上都派往欧洲和亚洲国家的友好使节。
1275 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到上都觐见元世祖忽
必烈,他在其著述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终抵一城,名曰上都,今在位大汗之师建也。内有大理石宫殿,甚美。其房屋皆涂金,绘种种鸟兽花木,工巧之极,技术之佳,见之足以娱人心目。”元人的许多文集中,载有不少关于元上都的诗文,总计500 多首。
五、元上都的文化积淀及流传
或许是因为始终生活在元上都附近的原因, 在正蓝旗地区生活的蒙古人, 至今保留着正宗的蒙古民俗———当地人常常骄傲地自称保持着忽必烈时期的遗风。他们定期举行祭天、祭祖及礼佛仪式,每年夏季举行“敖包祭日”和“那达慕大会”。祭敖包的场面非常隆重热烈, 牧民们都带上祭礼用品赶来参加。主要祭祀形式是献奶食、哈达,为敖包添加石头, 向敖包跪拜。有条件的地方还要请活佛和喇嘛念经、焚香、酹酒。最后,所有参加人都要围绕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祈神降福,保佑风调雨顺、家畜兴旺、无病无灾、大吉大利、财源茂盛……那达慕意为游艺, 包括传统的射箭、赛马和摔跤比赛,俗称蒙古族男儿三项技艺。如今在内蒙古很多地方,也都会举行那达慕, 但是正蓝旗的那达慕总是具有更多的意义———人们似乎在这里能穿越时间, 看到元上都当年的那达慕盛况。
作为元朝、清朝皇家奶食基地,正蓝旗生产奶制品的技法至今仍然延续了元代传统工艺。正蓝旗还是国家确定的蒙古语语音标准地, 也是蒙古族传统建筑蒙古包的主要生产地。
六、元上都的历史地位及其遗址保护
元上都是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掌握政权后建立的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帝国都城, 是中华多民族大一统的强盛国力的体现,为多元共荣、文化昌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元上都是蒙元王朝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对外交往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的大都会,被称为“世界的心脏”。
1358 年,元末农民起义军红巾军攻克了上都,焚毁了所有宫阙。金碧辉煌的元上都在历经11 帝100 余年的风雨后,变成了断砖残瓦的废墟。如今这座古城元上都遗址的宫殿、皇城、宫城、外城、防御设施等遗址仍保存完好,充分体现了当时的规模、格局和草原都城的特色,是一座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研价值的实物博物馆,一座拥抱着伟大文明的遗址。
许多考察过元上都遗址的专家认为, 元上都及其周边的文化景观,如草原、金莲川、上都河、山岗,还有蒙古族民间风俗,如蒙古语标准音、蒙古长调、民间诗歌、那达慕大会、元代古墓葬等,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与自然遗产,独特且有代表性。截至目前,在全球800 多处世界遗产中,还没有一处真正意义上的游牧民族的文化遗产;在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元代的文化遗产仍然是空白。元上都遗址见证了蒙古民族在13 世纪为推动世界文明进步与人类经济文化交流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体现了我国古代文明的灿烂与辉煌。在元上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不但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而且对世界文明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元上都遗址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为了更好地传承蒙元文化, 保护元上都这座伟大的世界性都城遗址,2010 年,国家文物局将元上都遗址列为全国2012 年世界遗产提名项目。2011 年2 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元上都遗址作为全国2012 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第2个回答  2012-02-27
1251年蒙哥即帝位后,忽必烈以皇弟之亲,受任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从漠北和 元上都风景
林南下驻帐金莲川,征天下名士,建立著名的金莲川幕府。金莲川幕府的建立,对忽必烈治理汉地乃至统一全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1256年,忽必烈命刘秉忠在此地选址建城,初名开平府。1259年城郭建成。1260年3月,忽必烈在此登上大蒙古帝国皇帝之位,为元开国皇帝元世祖。世祖将开平府作为首都。1264年5月,世祖始建大都(今北京),诏开平府上升上都,以取代漠北和林,改燕京为中都,后又称大都,并确立了两都巡幸制度,上都为夏都,与元大都共同构成了元朝的两大首都。今北京与上都两都之间有三路交通线路。每年4月,元朝皇帝便来上都,9月秋凉返回大都,皇帝在上都的时间长达半年之久。皇帝在上都期间,政府诸司都分司相从,以处理重要政务。除此之外,皇帝要狩猎行乐,还要举行蒙古诸王贵族的朝会和传统的祭祀活动。
第3个回答  2012-02-27
每年4月,元朝皇帝便来上都,9月秋凉返回大都,皇帝在上都的时间长达半年之久。皇帝在上都期间,政府诸司都分司相从,以处理重要政务。除此之外,皇帝要狩猎行乐,还要举行蒙古诸王贵族的朝会和传统的祭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