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如题所述

1、思想观念的现代性: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五四文学最突出的转变。思想观念包括政治观念、伦理观念、教育观念、历史观念、家庭观念等等。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人生观念、价值观念的变化。

2、情感体验的现代性:

五四文学在情感体验上的现代性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对群体性情感的淡化和对个体性情感的强调;二是对规范化情感的否定和对自然化情感的推崇。强调个体性情感,就是重视个体情感的复杂性、细微性、差异性,重视不同个体对感情体验的自我特征。

3、思维和想象方式的现代性:

五四文学在思维和想象方式方面的变化,主要是强调主、客二元分离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思维的特点。

4、艺术形式的现代性:

五四文学在艺术形式方面的变化,总的特点是自由化表达原则对程式化表达原则的取代。

5、语言系统的现代性:

五四文学在语言系统方面的变化,总体上是用白话语言系统取代了文言语言系统,确立了现代文学语言书面语。

扩展资料

(五四文化运动)

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儒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涵盖了民初在北京发生的一场深刻的文化政治示威运动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颠覆中国中心主义,否认自身的文化价值,认同西方文化以及民主共和制,走向了欧洲中心主义。

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

中国共产党根据毛主席语录坚称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也就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新文化。

近代马列史学家把这一阶段的文化运动称为五四文化运动。

1924年4月19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局委员长陈独秀、秘书毛泽东联名发出通告,第一次要求各地党和团的组织开展“五一”、“五四”、“五五”、“五七”纪念和宣传活动,强调恢复国权运动、新文化运动,纪念五五(马克思诞辰),目的在于传播马克思主义。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都肯定五四文化运动,但是各自的表述有所不同。“新文化运动”和与之相对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在中国现代历史上均产生了大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四”新文学运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8
一楼的真可笑,从哪儿搬来的?

(1)思想观念的现代性: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五四文学最突出的转变。思想观念包括政治观念、伦理观念、教育观念、历史观念、家庭观念等等。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人生观念、价值观念的变化。因为文学对生活的表现和对人的表现,关键就是用什么样的眼光和价值标准来看待与评价生活,来看待与评价人。五四文学用新文化的人生观念感受、理解和思考人生问题,提倡自由的人生、个性的人生、进化的人生。用新文化的价值观念衡量和评价历史生活与现实生活,批判旧生活,憧憬新生活。新文化的价值观念就是个性主义、人道主义、平民主义和科学精神。如鲁迅对“吃人”问题的发现和对“改造国民性”主题的强调,乡土文学对农民悲惨命运和愚昧精神状态的表现,郭沫若对自我形象和个性解放要求的极度张扬,郁达夫对人的感性欲求和精神苦闷的倾诉要求等。
(2)情感体验的现代性:五四文学在情感体验上的现代性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对群体性情感的淡化和对个体性情感的强调;二是对规范化情感的否定和对自然化情感的推崇。强调个体性情感,就是重视个体情感的复杂性、细微性、差异性,重视不同个体对感情体验的自我特征,如郭沫若用“炉中煤”、“年轻的女郎”表达自己热爱祖国的感情,闻一多用“死水”表达自己对社会黑暗与腐败的失望和愤懑,徐志摩用“雪花的快乐”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体验。强调自然化感情,就是重视自然情感的自发状态和天然状态,重视感情的无拘无束的抒发与展示,如郭沫若《天狗》、《晨安》等诗中的感情状态,刘半农和湖畔诗人对爱情的大胆表白,闻一多《发现》对极度激愤心情的强烈表达。
(3)思维和想象方式的现代性:五四文学在思维和想象方式方面的变化,主要是强调主、客二元分离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思维的特点。这表现为如下几点:突出主体的地位和自我的形象,显示出思维和想象方式的个性化特点,如鲁迅小说、郭沫若诗歌、郁达夫散文的构思与写作特点。强调对生活和心灵表现的矛盾性、冲突性、复杂性,如鲁迅和乡土文学所表现的人与社会生活环境的冲突、人的性格与命运的冲突,鲁迅《野草》和郁达夫小说对自我心灵的解剖及对灵魂的拷问。科学思维的介入所带来的描写方式和创作方法的变化,如对“精细的观察”、“逼真的描写”的强调,写实主义的兴起,对人的内在心理认识的深化和心理小说的诞生。现代知识结构的形成和文学对生活表现形象系统的变化,如小说中人物形象和环境形象的变化、散文和诗歌中形象形容与比喻方式的变化。
(4)艺术形式的现代性:五四文学在艺术形式方面的变化,总的特点是自由化表达原则对程式化表达原则的取代。具体形式为:体式多样的现代小说取代了体式单一的古典小说,如鲁迅小说形式的多姿多样,诚如茅盾所言,“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篇篇不一样”;自由体新诗取代了格律体旧诗,如郭沫若《女神》中各种诗体、诗形的多样化;通俗灵活的语体散文取代了艰深刻板的文言散文,胡适提倡“话怎么说就怎么写”,文章的语体化使散文文体获得了空前的解放;话剧取代了古典戏曲,改变了戏曲程式化和脸谱化的情节、人物、背景的表现套路,使其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
(5)语言系统的现代性:五四文学在语言系统方面的变化,总体上是用白话语言系统取代了文言语言系统,确立了现代文学语言书面语。具体来说包括:叙述语言的变化,显示了现代叙述语言在叙事功能方面多样性、隐蔽性、客观性的特点。描写语言的变化,显示了现代描写语言在写人状物方面细微性、似真性、深入性的特点。抒情语言的变化,显示了现代抒情语言在表达情感方面个体性、自然性、细致性的特点。议论语言的变化,显示了现代议论语言在论辩说理方面逻辑性、辨析性、透彻性的特点。可以说,文学语言系统的变化为现代汉语书面语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ff2ab010006u6.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11-02
现代文学发端於“五四”新文学运动和文学革命。早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随著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日益加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即在西方新思潮、新文学的启迪下,产生了改革文学以唤起民族觉醒的启蒙要求,在理论、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各个领域进行了文学改良的初步尝试,为“五四”文学革命作了思想与文学的准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随著中国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展,中国社会新的民主势力——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力量有了很大发展。十月革命又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带来民族解放的新希望。在这样的经济、政治、思想背景下,触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这一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突破口,“五四”文学革命以反对封建蒙昧主义与专制主义的旧教条,提倡科学、民主和社会主义,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主要旗帜,向封建旧文学展开了猛烈进攻,锋芒所及,从内容到形式,无不引起巨大的变革,开始了文学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这个新的文学运动,发韧於北京、上海等少数文化发达的城市,在中国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深入全国各地;在日本统治下的台湾省和以后沦为日本殖民地的东北地区以及香港、澳门等地,也都发生了并且进行著同样的或者类似的文学变革。

现代文学在“五四”文学革命以后的60多年发展过程中,随著中国革命与社会性质的演变,以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转折,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时期两个历史阶段。两个阶段的文学既有各自的历史面貌,显示出不同阶段的差异性;又具有共同的传统与特点,存在著内在的连续性。新民主主义文学中所孕育的社会主义因素,保证了文学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便形成了社会主义文学的洪流。
五四”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引起的历史性变革,集中地表现为大大加强了文学与人民群众的结合,文学与进步的社会思潮及民族解放、人民革命运动的自觉联系。这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历史特点与传统。“五四”文学革命由倡导白话文开始,就体现了文学必须能为最广大的群众所接受的历史要求。文学革命的先驱者并提出了“国民文学”、“平民文学”的口号,以表现普通人民生活、改造民族性格和社会人生为文学的根本任务。在创作实践上,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从未有过的彻底反封建的新的主题和人物:普通农民与下层人民,以及具有民主倾向的新式知识分子,取代封建旧文学中常见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成为文学的主人公,展示了“批判封建旧道德、旧传统、旧制度”、“表现下层人民的不幸”、“改造国民性”与“争取个性解放”等全新的主题。
五四”以后,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并在社会生活中日益显示出自己的力量;与历史的这一发展相适应,20年代中后期起在文学上提出了以“农工大众”为主要服务对象与表现对象的要求。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以后,更明确规定以大众化作为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中心。在创作实践上,进行了正面表现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群众斗争和塑造觉醒中的工人、农民形象的艺术尝试;知识分子题材的作品获得了新的开掘;从知识分子与人民、革命的关系的角度,探讨与展示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指出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相结合的道路。这时期革命作家与进步作家还作了文学形式通俗化、大众化的实验,显示了文学与人民结合的新发展。
第3个回答  2007-11-02
“五四”十年文学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思想启蒙的倡导和理性精神的张扬,“乡愁”、“自叙”的苦闷和感伤情调的流行,艺术风格的个性化追求,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探索等。
第4个回答  2007-11-02
基本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即由文学形式的外在改革逐渐转向思想内涵的深刻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