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行当

如题所述

戏曲四行当:生,旦,净,丑。

一、来源

文弱书生与豪爽斗士,贾府的焦大与林黛玉,从心理到外形都有很大的差异,在舞台上就要有不同条件和类型的演员采用不同的表现方法,在戏曲中就要有不同的表演规范和程式。因此,在戏曲发展的过程中,区分人物类别的行当也就应运而生。

二、解释

1、生。中国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泛指净、丑之外的男角色。生的名目最早见于宋元南戏,指剧中男主角,与元杂剧的正末相当。清以后又衍化为老生、小生、外、末4个支系。按其扮演人物属性、性格特征和表演特点,大致可分为老生、小生、外、末、武生、娃娃生等类。

生的名目初见于宋元南戏,泛指剧中男主角,其含义与北杂剧的正末相当。如《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 3个男主角张协、延寿马和孙必达,虽然身份和性格各不相同,但皆为生扮。明代的南曲系统各剧种如昆山腔和弋阳诸腔等仍沿南戏旧制。

随着表演艺术的逐步提高和艺术技巧的逐步积累,生行逐渐分化,至清初以后昆山腔表演艺术发展的成熟期,形成了老生、小生、外、末4个支系(《扬州画舫录》);高腔、梆子和皮簧等各系统剧种也都各有自己的创造,因而又繁衍出更多的分支。

2、旦。旦的名目初见于宋代歌舞。周密《武林旧事》记民间舞队有《麤妲》和《细妲》等目,妲即旦的古写。可知细旦为俊扮之旦色;与之相对照,麤旦当为丑扮之喜剧角色。宋杂剧、金院本的女脚色称装旦或引戏,为“五花爨弄”的脚色之一。

宋元南戏和北杂剧形成后,沿用旦的名目,但两者在具体运用上又略有不同:南戏的旦泛指女主角,如《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三个女主角贫女、王金榜和李琼梅,尽管身份和性格有很大差异,却都由旦扮。

明代的南曲系统诸剧种在名目上仍沿南戏旧制,但在演出实践中已按不同的性格特征逐渐分化,到昆山腔表演艺术发展的成熟期,形成正旦、小旦、贴旦、老旦四个支系(《扬州画舫录》)。其后高腔、梆子、皮簧和民间小戏各系统剧种又有丰富和发展,繁衍出众多的分支。

3、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净行分如下几种角色: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与黑头花脸;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如大将、和尚、绿林好汉及武花脸与摔打花脸等。

4、丑。其实不用解释,无非是相对于“俊”来说的。人们不是常说“丑扮”、“俊扮”吗?“丑角”扮演的人物虽不全是坏人,但大都须在鼻梁。丑 行 简称“丑”。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文丑中又分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

根据动物属相,丑属牛,牛性笨,丑为笨的代名词。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开口跳,而能说能跳,表演出活泼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与牛的丑笨性又完全不同。

扩展资料

名称由来

戏曲角色名称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一个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生、旦、净、丑”是用“反喻”取名的,这其实是个很老的传说,早在杂剧、传奇流行的时代就有了。

就在此说正盛时已有人指出其谬。如明代文学家的《猬谈》中说:“生、净、旦、末等名,有谓反其事而称,又或托之唐庄宗,皆谬云也。生即男子,旦曰装旦色,净曰净儿,末曰末泥,孤乃官人,即其土音,何义理之有?”这就明明白白地否定了戏曲角色“反喻”的说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戏曲四行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5
生 旦 净 末 丑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苦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生:男性 小生 老生 武生
旦:女性 花旦 刀马旦 老旦 青衣
净:花脸
末:年纪较大男性
丑:丑角 文丑 武丑
一般来说,“生”、“旦”的化妆,是略施脂粉以达到美化的效果,这种化妆称为“俊扮”,也叫“素面”或“洁面”。其特征是“千人一面”,意思是说所有“生”行角色的面部化妆都大体一样,无论多少人物,从面部化妆看都是一张脸;“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妆,也是无论多少人物,面部化妆都差不多。“生”、“旦”人物个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装等方面表现。

脸谱化妆,是用于“净”、“丑”行当的各种人物,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线条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与“素面”的“生”、“旦”化妆形成对比。“净”、“丑”角色的勾脸是因人设谱,一人一谱,尽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种谱式组成,但却是一种性格妆,直接表现人物个性,有多少“净”、“丑”角色就有多少谱样,不相雷同。因此,脸谱化妆的特征是“千变万化”的。

“净”,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大合,气度恢宏。如关羽、张飞、曹操、包拯、廉颇等即是净扮。

净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的不同,大体上又可分为正净(俗称大花脸)、副净(俗称二花脸)、武净(俗称武二花)。副净中又有架子花脸和二花脸。丑的俗称是小花脸或三花脸。

正净(大花脸),以唱工为主。京剧中又称铜锤花脸或黑头花脸,扮演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气度恢宏取胜是其造型上的特点。

副净(也可通称二花脸),又可分架子花脸和二花脸。架子花脸,以做工为主,重身段动作,多扮演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鲁智深、张飞、李逵等。也有扮反面人物的,如京剧中抹白脸的曹操等一类,。在其它剧种里大多不称架子花脸,有的剧种叫草鞋花脸,如川剧、湘剧等。二花脸也是架子花脸的一种,戏比较少,表演上有时近似丑,如《法门寺》中的刘彪等。

武净(武二花),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朴摔打两类。重把子工架一类扮演的人物如《金沙滩》的杨七郎、《四平山》的李元霸等。重跌朴摔打一类,又叫摔打花脸。如《挑滑车》中牛皋为架子花脸,金兀术为武花脸,金兀术的部将黑风利为摔打花脸。

“丑”(小花脸或三花脸),是喜剧角色,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扮演滑稽调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齿清晰流利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两大分支。

戏曲中人物行当的分类,在各剧种中不太一样,以上分类主要是以京剧的分类为参照的,因为京剧融汇了许多剧种的精粹,代表了大多数剧种的普遍规律,但这也只能是大体上的分类。具体到各个剧种中,名目和分法要更为复杂。
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在北杂剧中,末称“末泥”或“末尼色”,泛指末本正角,与宋元杂剧所称的“生”同,而与“末”的涵义不同。宋元南戏所称之“末”实即“副末”,除担任报台,介绍剧情梗概和剧目主题的开场外,还在戏中扮演社会地位低下的次要脚色。昆剧“末”行是继宋元南戏脚色制度发展而来,按照南昆的路子,包括老生、副末、老外三个家门,约在清代中叶初步定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3-03


xHqp
第3个回答  2019-12-26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其中包括老生: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小生:主要扮演年青英俊的男性角色。武生:主要扮演的是勇猛战将或是绿林英雄。红生:专指勾红色脸谱的老生。娃娃生:剧中的儿童角色等几大类。除去红生和勾脸(即在脸上画有脸谱)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脸的,即扮相都是比较洁净俊美的。
旦行是扮演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旦行分为青衣(正旦):端庄娴雅的女子。花旦:天真活泼的少女或性格泼辣的少妇。武旦:扮演勇武的女性人物,特别是打出手。刀马旦: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不用打出手。老旦:老年妇女。彩旦:滑稽诙谐的喜剧性人物。花衫:熔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于一炉的全才演员等称为花衫。
净行俗称花脸,又叫花面。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净行可分为正净(大花脸):地位较高,举止稳重的忠臣良将。副净(二花脸):俗称架子花脸,大多扮演性格粗豪莽撞的人物。武净(武花脸):以武打为主的角色。
丑行又叫小花脸、三花脸。包括文丑:伶俐风趣或阴险狡黠的角色。武丑:精明干练而风趣幽默的豪杰义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