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姓的大事记

谁知道陈姓的大事记或者关于陈姓的资料

我找到的这些资料,你可以看看:
[陈氏属地]
颍川郡,今河南长葛县老城西。

[陈氏来历]
《通志·氏族略》中记载,陈是以国为氏。周武王灭商之后,追封先贤遗民,求得舜的后裔妫满,封于陈(今河南淮阳),让他奉守帝舜的祭祀。后来,其子孙就以国为氏,就是陈氏。

[陈氏名望]
史书记载,妫满十世孙妫完,后来因为国家内乱而投奔于齐,到齐国后,以国为氏,开创了陈姓,所以说,陈完应当是陈姓的第一人。陈完之族在后来又改为姓田,也就是说,历史上陈田本为一家,田由陈来。数千年的繁衍,使得陈姓人氏遍及中国大地,陈姓名人也纷纷涌现。例如,领导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陈胜,和吴广一起建立了张楚政权。汉初名臣陈平,曾六出奇计帮助刘邦夺得天下。东汉名臣陈蕃,曾与大将军窦武等人谋杀专权的宦官,因事情败露而遇害,是历史上忠臣义士的一个典型代表。东汉时的陈寔,字仲弓,为人忠厚正直,曾任太丘长。有天晚上他发现一小偷入其室,伏在屋梁上,于是,他叫来子女们,向他们讲述做人的道理,小偷听后大惊,自动下梁伏地认错。这就是“梁上君子”的典故。东汉时的陈姓名人还有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等。到西晋,有历史学家、《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唐代,则有文学家陈子昂、高僧陈玄奘、诗人陈陶等。北宋时,有诗人陈师道、医学家陈自明、音韵学家陈彭年。南宋时,则有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陈亮,他力主抗金,政论文章笔锋犀利,气势磅礴。到明代,有“南陈”之称的著名画家陈洪绶,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等等。到清代还有诗人陈恭尹、文学家陈继崧、医学家陈修园等。近代的陈姓名人则有民主革命家陈天华、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等。现代有中共创始人陈独秀、共和国副总理陈毅、学者陈寅恪、陈垣等。
据专家考证,陈姓在当代百家姓中位列第五。
陈姓的历史渊源

陈姓先祖 陈姓是帝舜的后裔,其远祖可以追溯到黄帝。周武王灭商后,封妫满于陈,并把大女儿元姬嫁给他,封他为陈侯,妫满死后,封为陈胡公。这是陈姓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陈国开国公胡公满也因此而成为陈氏得姓的开山祖。在东周初年,陈国与郑国、蔡国等同为中原大国。其国都宛丘,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城东三里。陈国灭亡后,陈国人便以国为姓,在中国各地艰难生存。

陈国被楚国吞并时,陈厉公的儿子陈完却在齐国拜相,并一举取代齐国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齐国灭亡后,他的后裔复为陈姓,是现代陈姓的重要来源之一。

秦汉魏晋的陈姓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名慷慨激昂的话曾经鼓励了多少代胸怀大志的士民!陈胜的出现,改变了陈姓默默无闻的局面,而他在陈姓世居之地——陈县称“张楚王”,则是大快人心的事。陈平安汉,陈汤定西域,都是秦汉时期起关键作用的事件。

南朝时期陈姓的大发展 陈武帝异军突起,成就了陈姓近半个世纪的霸业;陈姓一跃而成为帝王家,这对陈姓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陈王朝之际,陈姓子孙繁衍极快,足迹遍布长江两岸,尤其在江南,成为显姓大族。

唐宋陈姓的集聚和迁移 自南朝陈国灭亡之后,陈氏宗室中的一部分人包括陈后主陈叔宝,被押送至隋都长安,从此,陈姓就在关中开始生根发芽。

公元832年,陈旺迁居江西德安县太平乡常乐永清村(今德安县义门陈村),成为江州义门陈姓的开山之祖。江州义门陈氏集聚一处,前后持续19代230年。义门大家族有一套成熟的管理机构,负责处理族内外一切事务,保证家族与国家的直辖市沟通,保证能安全地与国家相处;对内有一套系统的管理制度,以保证族人不为争夺资源而发生冲突。

江州义门的形成、集聚、分析,是陈姓在唐朝的一大盛事。另外,有一支陈姓因为接受唐王的君命,率子弟兵南下征伐叛乱,就在闽南地区发展起来。

历代研究黄老之术的陈姓人不乏其人,西汉时期陈平喜好黄老之术,并以此学问帮助刘邦治理天下。至五代宋元之际,又有陈抟以此成名,并有功于宋王朝。陈抟见皇帝而不跪,不好政治,以嗜睡著称,堪称陈姓一大奇才也。

元明清陈姓的演变 在元代,陈姓人表现出祖先固有的英勇顽强的可贵品质。先后有陈友谅反抗,陈吊眼起义等。明清时期,陈姓较大的行动是向台湾迁移。陈姓先民为开发台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现台湾人口中,陈姓约占11%。

陈姓在海外的发展 陈姓不仅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而且还有许多人侨居于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陈氏姓华侨,组织了数十个宗亲联谊活动,他们在真诚地为侨居国、侨居地的繁荣与进步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的同时,又时刻关心祖国大陆的建设、眷恋祖居地的热土,因而涌现出一批著名人物。

迁徙分布 自陈国内乱后,陈氏有几次外迁,分别为陈留、阳武户牍乡和固始。唐朝初期和中期,中原陈氏有两次南迁福建。一是唐高宗总章二年,朝廷派陈政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蛮獠啸乱”,陈政卒后,其子陈元光代父领兵,平定局势后,设置了漳州郡。因之被后人称为“开漳圣王”,其子孙称为“开漳圣王派”。二是颖川陈实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福建同安,其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

陈氏入粤,始于南宋。陈氏入台,始于明末,福建同安人陈永华于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为陈氏入台始祖。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比较久远。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煚,于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传8世13王,历时175年。陈氏移居日本,始于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朱元璋派去的水手,此后有的在琉球群岛落户。明清以后,闽粤等沿海地区的陈氏,有许多人出海谋生。例如,陈臣留率亲族百余人迁居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另有一些人迁至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和美、英、法、澳大利亚等国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0-27
历史上部分陈姓名人
陈胜(?-前208),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字涉,阳城(今河南商水西南)人。早年为人佣耕。秦二世元年七月,与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发动戍卒起义,提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陈胜自立为将军。当义军进据陈县(今河南淮阳)时自立为王,国号张楚,任命吴广为假王,率军西击荥阳,命武臣、张耳、陈余北攻赵地,邓宗南征九江,周市夺取魏地。后周文战败,秦将章邯以优势兵力反扑,围攻陈县。陈胜应战失利。秦二世二年十二月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被叛徒庄贾杀害。

陈平(?-前178),西汉王朝开国功臣。阳武(今河南原阳)人。少时家贫,好黄老之术。陈胜起义,他投魏王咎,为太仆。后从项羽入关,任都尉。旋归刘邦,任护军都尉,建议用反间计使项羽去谋士范增,并以爵位笼络大将韩信,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曲逆侯。惠帝、因吕时任丞相,以吕氏专权,不治事。吕后死,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刘恒,是为文帝,为丞相。

陈寔(104-187),东汉颖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字仲弓。初为县吏,曾入太学就读。后任太丘长。党锢之祸起,被连,余人多逃亡,他说:“吾不就狱,众无所恃。”自请囚禁。党禁解,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招辟,皆辞不就。

陈琳(?-217),汉末文学家。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建安七子”之一。初从袁绍,后归曹操,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陈琳诗、文、赋兼善。诗歌今存4首,代表作《饮马长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模仿汉乐府之作。散文以表章书檄最有影响,代表作《为袁绍檄豫州文》,是一篇为袁绍声讨曹操的檄文。辞赋有《武军赋》、《神武赋》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陈记室集》。

陈群(?-236),三国时魏国大臣。字长文。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初任刘备别驾,后投奔曹操,征召为司空西曹掾属。魏建国后,迁御史中丞。延康元年(220),文帝曹丕封他为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后为镇军大将军,与曹休、曹真、司马懿并列为四大将军。不久又授以司空,录尚书事。他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将地方士人按才能分定九等,上报政府,按等选用,后逐渐演变为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又作长寿,字承祚。蜀国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少时好学。仕蜀时为散骑黄门侍郎。入晋后,司空张华爱其才,荐为孝廉,任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后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晋灭吴后,他广泛收集三国时期的官私著作,著成《三国志》,分成三书,即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条分缕析,平行叙述,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后人推重他的史学和文笔,把《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列,称为四史。他还著有《古国志》、《益部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陈霸先(503-559),南朝陈创建者。陈高祖。公元557-559年在位。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东)人。出身小吏,喜读兵书,长于军事。太清三年(548)在始兴(今广东韶关)起兵,受湘东王萧绎节制,与王僧辩会师讨灭侯景,进位司空,领扬州刺史,镇京口。承圣三年,西魏陷江陵,杀梁元帝,他与王僧辩迎立萧方智为梁王。四年,王僧辩又纳北齐扶植的萧渊明为帝。他起兵袭杀王僧辩,拥萧方智为帝,并击败北齐军,进爵为王,十月代梁即皇帝位,国号陈,改元永定。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少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狱中。于诗标举汉魏风骨,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有《陈伯玉集》。

陈抟(?-989),北宋初道士。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安徽亳州)人。早年熟读经史百家之言,兼通医理、佛学,明天文地理。后唐长兴年间,举进士不第,遂不求仕禄,以山水为乐,隐居武当山九室岩,专习胎息服气,辟谷导引内养静功。所传“五龙盘体睡修功”,尤为著称,后有《睡功图》传于世。著述有《无极图》、《先天图》、《九室指玄篇》、《易龙图》、《三峰寓言》、《高阳集》、《钓潭集》、《赤松子八诫录》、《阴真君还丹歌注》、《人伦风鉴》等。

陈友谅(1320-1363),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湖北沔阳人。出身渔家,曾为县吏。参加徐寿辉红巾军,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九年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国号大汉,改元大义。二十三年八月在鄱阳湖中流矢身亡。

陈玉成(1837-1862),太平天国青年将领,后期军事统帅。广西藤县人。少孤,14岁随叔父参加金田起义。清咸丰三年(1853)随军西征。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检点,转战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镇江被困,随燕王秦日纲往援,大败清军,与各友军共破江北、江南大营。石达开出走后,受封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军主将。八年夏与李秀成先破浦口江北大营,继而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九年晋封英王。十年会同各军再破江南大营,东征苏(州)、常(州)。次年回师径援安庆,多次苦战失利。同治元年庐州失守,退往寿州,为叛徒苗沛霖诱捕,在河南延津就义。

陈毅(1901-197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字仲弘。四川乐至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因参加中国留学生的爱国运动被押解回国。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到北京中法大学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与领导湘南起义,成立工农革命军第1师,任师党代表。同年4月与朱德率部到井冈山地区,先后任师长、军委书记、政治部主任、前委书记等职。1930年后历任新成立的第六军政治委员、中共赣西南特区委员会书记、第二十二军军长、江西军区总指挥兼政治委员、西方军总指挥等职。红军长征后,留下担任中共中央苏区分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新四军第1支队司令员、江南指挥部指挥、苏北指挥部指挥、华中总指挥部代理总指挥、新四军代军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1947年1月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8年5月除继续担任华东军政职务外,又赴中原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1949年5月起兼任上海市市长。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并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8年2月起兼任外交部部长。1966年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七、九届中央委员。1959年起任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陈赓(1903-1961),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原名陈庶康。湖南湘乡人。1916年入湘军当兵。192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一期,1926年秋赴苏联学习,1927年初回国。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南下途中在贺龙部任营长。从1928年起,在上海主持中共中央特科的情报工作。1931年9月赴鄂豫皖苏区,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团长、师长。长征中任干部团团长。到达陕北后任第一军团第1师师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旅长、太岳军区司令员、太岳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中,先后任太岳纵队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1950年2月进驻昆明,历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云南军区司令员。1950年7月赴越参加抗法战争。1951年抗美援朝时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兼第三兵团司令员、政治委员。1952年6月回国后,历任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

其他陈姓名人有三国名士陈登;南朝陈皇帝陈叔宝,梁将领陈庆之;唐代译经家陈禕(即玄奘),北宋诗人陈师道;南宋思想家陈亮,诗人陈与义;明散曲家陈铎,戏曲作家陈与郊,音韵学家陈第,史学家陈邦瞻,外科学家陈实功,画家陈洪绶;明末清初小说家陈忱,散文家陈贞慧;清经学家陈奂、陈立,文学家陈沆、陈澧,诗人陈文述,金石学家陈介祺,篆刻家陈豫钟,医学家陈修园,水利学家陈潢,抗英将领陈化成,维新派陈宝箴等。近当代名人有民主革命者陈天华、陈少白,资产阶级革命家陈其美,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陈独秀,革命家陈潭秋,国家领导人陈云,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著名学者陈望道,国学大师陈寅恪,史学家陈垣,生物学家陈桢,林学家陈嵘,医学史家陈邦贤,寄生虫学家陈心陶,数学家陈建功、陈景润,造纸专家陈彭年,诗人陈去病,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文艺评论家陈荒煤,京剧作家陈墨香,剧作家陈白尘,画家陈半丁,舞蹈演员陈爱莲,电影演员陈波儿,解放军高级将领陈士榘、陈再道、陈锡联,以及国民党CC系首领陈果夫、陈立夫,高级将领陈诚,蒋介石侍从室主任陈布雷,广东军阀陈炯明,汉奸陈公博等。
第2个回答  2007-10-27
一、来源:
1、出自白永贵之后。隋初有白永贵改姓陈,其后裔也多改陈姓,是为万年之陈氏。

2、刘矫的后裔也有改陈姓的。

3、南北朝时,鲜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复姓为汉字单姓,称陈氏。

二、迁徙分布自陈国内乱后,陈氏有几次外迁,分别为陈留、阳武户牍乡和固始。唐朝初期和中期,中原陈氏有两次南迁福建。

一是唐高宗总章二年,朝廷派陈政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蛮獠啸乱",陈政卒后,其子陈元光代父领兵,平定局势后,设置了漳州郡。因之被后人称为"开漳圣王",其子孙称为"开漳圣王派。

二是颖川陈实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福建同安,其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陈氏入粤,始于南宋。陈氏入台,始于明末,福建同安人陈永华于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为陈氏入台始祖。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比较久远。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煚,于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传8世13王,历时175年。陈氏移居日本,始于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朱元璋派去的水手,此后有的在琉球群岛落户。明清以后,闽粤等沿海地区的陈氏,有许多人出海谋生。例如,陈臣留率亲族百余人迁居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另有一些人迁至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和美、英、法、澳大利亚等国家。

三、郡望堂号

【堂号】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灭纣后,把黄帝之后封于蓟,帝尧之后封于祝,帝舜之后封于陈。称为三恪。表示他们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们。

【郡望】 颖川郡:秦时置郡。此支陈氏,其开基始祖为齐王建三子陈轸。
广陵郡:西汉置国。此支陈氏,出自汉武帝之子刘胥之后所改陈姓后裔。
河南郡:此支陈氏,宋太尉高琼之后。明洪武初,高谅入赘海宁城东陈明谊家为婿,其子荣遂承外家之姓为陈氏,而以父之高氏郡望为郡望,故称渤海陈氏,以别于外家原宗之颖川陈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