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主要目标包括什么

如题所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扩展资料

科学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促进人发展的目标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目标,前者是科学教育本体功能的体现,后者是科学教育外在职能的体现。随着对科学本质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和全面,对科学价值的认识日益深刻,科学教育目标也不断发展。

总的来看,科学教育育人目标与科学教育内涵的发展是一致的。从最初的注重知识、技能到关注方法与过程,到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把握科学本质。

科学教育育人目标的重心在发生着摇摆和震荡,并不断寻找着平衡与融合,这种平衡与融合集中反映在当代‌“科学素养‌”理念的提出与发展,也表现在我国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全面科学教育目标。

科学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培养科技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我国提出的‌“科教兴国‌”就是一个典型例证。科学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随着社会实践和对科学本质的逐渐认识而发展的,是一个不断反省与进步的过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学教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维目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3
  科学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主要包括1.对待科学学习,2.对待科学,3.对待自然,4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的四个方面。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标准:
  1.对待科学学习

  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1.1 想知道,爱提问。

  ·比一比谁提的问题多,谁提的问题好。

  ·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

  1.2 喜欢大胆想象。

  ·编科学幻想故事。

  ·画科学想象画。

  1.3 尊重证据。

  ·讨论外星人的存在是科学的假设还是科学的结论。

  ·讨论迷信为什么站不住脚。

  1.4 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如观察月相、培育花卉、饲养小动物等。

  1.5 愿意合作与交流。

  ·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和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

  1.6 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2.对待科学

  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2.1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搜集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故事,与同学分享。

  ·猜测10年以后会有哪些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发明。

  2.2 不迷信权威。

  3.对待自然

  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3.1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讨论建立自然保护区、饲养广场鸽、从伐木英雄到植树英雄、建立野生动物园等问题。

  3.2 珍爱生命。

  ·饲养小动物,栽培花草。

  ·观察、研究小动物后放回大自然。

  3.3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参加欣赏、赞美家乡美的活动。

  ·用图画、诗歌表达对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感。

  

  4.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4.1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调查家庭生活中有哪些不科学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4.2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搜集有关科技新产品的信息资料,并与同学分享。

  ·调查工厂、农村、社区中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实例。

  4.3 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从自己家中一周用掉多少个一次性塑料袋,估算其对本地区可能造成的危害,并提出相关建议。
  ·调查化肥、农药、杀虫剂的使用情况,并作出评价。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6
  科学素养较之传统科学教育目标的一个区别是更为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传统科学教育的目标主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方面的培养,很少关注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即使有,也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而科学素养的最核心部分,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是他对科学没有兴趣,或者表现出非常冷漠、不积极、在价值判断中经常出现错误的价值观,即使他的科学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掌握得再好,科学研究的本领再大,又有什么用呢,弄不好甚至还会产生负面作用。因此,在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中,大家都应非常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也就是他对什么感兴趣,表现出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对什么不感兴趣,表现出讨厌、不高兴等情绪。科学素养中的情感是指一个人对科学事物所表现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是有兴趣、喜欢;兴奋、满竟呢,还是讨厌、没兴趣、不高兴,这是形成其科学态度的前提。

  态度是一个人对待某一事物的倾向性,通常表现为积极或消极、热情或冷淡、好或坏。科学素养中的态度是指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倾向性,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热情的,还是冷淡的;是好的,还是坏的。这又是他的科学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科学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最基本看法,包括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它往往以科学精神为载体,决定着这个人的思维活动和外在表现。科学的最基本信念有:物质是第一性的,必须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自然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认识自然有其局限性,要知道科学真理的相对性;科学提倡民主、平等、自由、合作的精神,提倡人文精神、独立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献身精神;科学对人类具有两重性,要充分利用其对人类有利的一面,也要防止与克服它的负面作用。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3-0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最基本看法与倾向性,对他的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与制约作用。在科学发展史上,许多科学家正是因为有了科学的献身精神,不怕艰险,孜孜不倦地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崎岖小路上不畏劳苦,勇敢前进,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
热爱科学,积极参与科学事业,具有正确科学价值观的人,即使知识、技能稍欠缺些,也会激励他奋斗,钻研知识,学习技能,创造出有价值的成果。陕西省有位农村妇女牛玉琴,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连续7年在荒地上种了1.7万亩树,为治理荒漠化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拉奥博士奖”。她靠的就是对科学事业的热爱与坚忍不拔的献身精神。
精神可以变物质,反之物质也可以变精神。人的精神从来就是一定物质与环境的反映,科学知识、技能的积累也会使人逐步建立起对世界及周边事物的科学认识,培养对科学的情感,形成科学价值观,孕育科学精神。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说过:“知识与能力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在对行星运动的规律有了充分了解,又发展了微积分的方法之后,才得以完成的,绝不是单凭苹果落地就想象出来的。所以治学应该有恒心,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我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之前,曾经历了10年的准备时间。所以,青年同志们应当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精神,从小就严格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前进。”陈景润等一批科学家正是通过一点一滴的知识学习与积累,培养了坚忍不拔的科学探索与献身精神。
科学知识与技能是中性的,既可以对人类产生积极作用,也可以产生消极作用,关键是看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使科学活动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与价值,首先要求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人具有积极的有利于社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整个科学活动中的导向性因素,起着决定方向的作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