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在乌兰察布市发生的历史战争,越详细越好,小女子感激不进!

如题所述

  抗日战争前夕,震惊中外的1936年红格尔图战役、百灵庙战役;
  解放战争中,著名的集宁战役,就发生在今乌兰察布市集宁区。

  红格尔图战役
  抗日战争前夕,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东北与内蒙古大部分地区之后,为了实现其先取绥远,再占华北进而灭亡整个中国的狼子野心,于一九三六年八月举兵进攻了红格尔图两个昼夜,但未得逞。十月,王英伪军三千余人二次攻打红格尔图,企图进军陶林,夺取绥远,当时红格尔图守军是闫锡山,傅作义的晋绥军赵承绶骑兵共两个半连,二百二十余人,还有半个机枪连。另有绥境蒙政委员会兼绥东四旗剿匪司令达密凌苏隆(外号“长胡子”),参谋长为中共党员纪松龄同志,带领蒙古骑兵在外围配合作战,另一方面,红格尔图村天主教堂司铎易世芳组织教友八十余人成立了地方保卫团,也配合部队坚守阵地。
  为抵抗日伪军侵占绥远,中共陶林县委、政府派两千民工昼夜四十余天修建了坚固的简易工事,村四周挖了深宽各一丈二的围壕,村四角修了大碉堡,将挖城壕的土堆放在靠城一边,并利用沿壕土垄和厚木板筑成掩体,围堡里侧又挖了一条曲线型交通壕。十月初,天降大雪,天气寒冷,敌人先来一架飞机侦察,接着又来四架战斗机轰炸,同时约有四千余日伪军向红格尔图发起进攻,红格尔图守军早已作好迎战准备,官兵士气高涨,沉着应战,将进攻之敌大量杀伤,遗尸累累,恶战一天,此战敌军遗尸百余,又用步枪打落一架敌机,士气更是大振。初四,大风雪使敌视线模糊,不能前进,而我军顺风,士气旺盛,猛拼猛打,发起进攻,匪部不支,匆忙撤退,守军乘胜追击,直捣匪巢,在大拉村抄及王伪总司令部军用品甚多。
  傅作义先生1937年讲到这次战斗时说:“敌人当时有五千至七千人,而我军只有三百余人,与之相较,整差十几倍。同时敌方有飞机大炮助战,而我军只有来复枪。苟在当时,如以利害计较,如顾到物质条件,那我们决不能胜,红格尔图亦决不能守,但是结果胜利反属于我,为此战争最有价值之战争也。”
  绥抗战胜利对全国人民抗日斗争鼓舞极大,全国各地民众纷纷捐款捐物慰劳绥东抗日将士,中国共产党首先发出贺电,称赞绥东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的先生,同时还派南汉辰同志率慰问团亲赴归绥(今呼和浩特市)慰问,并赠送锦旗一面,上写“为国御侮”四个大字。战后,毛主席、朱总司令从延安发来贺电,祝贺绥远守军的抗日精神。著名记者范长江亲赴阵地采记,写出报告文学《壮哉红格尔图》报道抗日将士的英雄事迹。
  百灵庙战役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11月至12月,在绥远抗战中,中国军队反击驻百灵庙日伪军的战斗。
  11月中旬红格尔图战斗后,日军深恐中国军队乘胜捣毁伪蒙政权,除以伪蒙军第7师穆克登宝部在绥远省百灵庙(今内蒙古自治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构筑工事,积极备战外,又以两个旅进驻大庙(又名锡林木楞庙,在今四子王旗西北部),并以日军军官200余人为各部指导官,监督伪蒙军作战,还拟由赤峰抽调日军、伪满军各一部到多伦、商都、百灵庙等地,伺机进犯绥远东部和北部。为粉碎日伪军侵略企图,中国国民政府绥远省主席兼第35军军长傅作义决定先发制人,以远程奔袭手段收复百灵庙,遂命骑兵第2师师长孙长胜、第211旅旅长孙兰峰为前敌正副总指挥,率所部两个团和第70师1个团、骑兵第2师1个团、山炮兵1个营和小炮、汽车、装甲车各1队进行收复百灵庙的战斗。23日18时,上述各部在百灵庙东南35公里的二分子、公胡同集结完毕,接着冒零下20度的严寒和没膝深的积雪前进,于24时许开始进攻。由于中国军队行动极为隐密,日伪军事前毫无察觉,仓卒应战,日本特务机关长胜岛角芳亲自督战,企图阻止中国军队进攻。战至24日8时,除胜岛角芳和穆克登宝等少数人逃跑外,日伪军全部被歼,共毙300余人,其中日军20余人,俘400余人。12月2日夜,日伪军4000余人,向百灵庙反扑,经3小时战斗,将其击溃,并击毙西北防共自治军副司令雷中田。
  此战,傅作义采取先发制人、远程奔袭的手段奇袭百灵庙,作战中中国军队共击毙日军7500余人,毙伤伪军1400余人,俘伪军600余人。百灵庙大捷,是中国军队自1933年长城抗战以来取得的又一次胜利。

  集宁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察冀军区部队和晋绥野战军在山西省大同、绥远省集宁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反击战。1946年1月国共双方签订停战协定后,国民党军仍加紧向解放区进攻。在华北,国民党军对晋察冀解放区首府张家口形成东西夹击之势。大同位于张家口以西,是晋北的战略要地,驻有国民党军第二战区所属暂编第38师和第十二战区所属东北挺进军骑兵第5、第6师,连同保安团队共约1.9万人。为改变张家口两面受敌的不利局面,巩固解放区,晋察冀军区和晋绥野战军遵照中共中央军委指示,联合组成大同前线指挥部,由晋绥野战军副司令员张宗逊任司令员,晋察冀军区副政治委员罗瑞卿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晋察冀军区第2、第3、第4纵队各一部和晋绥野战军独立第1、第3旅及第358旅、骑兵旅等部,连同地方武装共9个旅30个团的兵力夺取大同。
  其中以5个旅和地方武装一部攻城,以4个旅和地方武装一部位于绥远省(今属内蒙古)集宁附近的卓资山、土城子、商都、凉城地区担任打援。7月31日开始外围作战,至8月4日,攻占大同周围大部分据点,歼灭国民党守军2000余人。14日开始攻城,至9月4日,攻占北关、西关车站和部分城关街区。此时第十二战区集中第35军3个师、暂编第3军2个师和4个骑兵纵队(师)共3万余人,自归绥(今呼和浩特)分三路向集宁进犯,企图夺取集宁,南援大同。根据敌情变化,大同前线指挥部决定以3个旅和部分地方武装围困和监视大同国民党军,集中25个团4万余人的兵力于集宁地区迎击国民党军援军。9月10日,国民党援军攻占集宁以西卓资山后,以新编第31师、暂编第11、第17师在空军配合下从西、北两个方向进攻集宁。
  晋察冀军区部队和晋绥野战军实施反击,迫其就地转入固守。11日下午向退守卧龙山、脑包山之敌发起攻击,歼灭暂编第11师大部、第17师一部共5000余人。12日,第十二战区所属第101师来援。大同前线指挥部令主力西进阻援。第十二战区新编第32师、新编骑兵第4师等部尾随第101师续援,并于13日拂晓全力进攻集宁城。晋察冀军区部队和晋绥野战军鉴于战役形势对己不利,遂于当晚撤出集宁,16日撤围大同。此役,共歼国民党军1.2万余人,但未能达到攻城、打援的预期目的。如今,当年的集宁战役遗址已建成一座公园。这是矗立在山顶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2-24
战国
  乌兰察布区域的大部分是赵国和匈奴的领地。秦并六国后,又在原来这里的赵地设置云中、代郡、雁门三郡。秦亡后,匈奴乘中原禁楚汉相争,无暇它顾之机,大举南进,这里的大部分地区为匈奴所占有。[5]
汉朝
  西汉时,匈奴还在今天的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境内,建立了最高的政府机关-----中部单于庭。北魏前夕,拓跋、鲜卑在盛乐(呼市和林格尔土城)设立北都,建立代政权,续据匈奴故地。[5]
隋唐
  突厥在今和林格尔境内建大利城进行管辖。[5]
宋朝至清代
  这里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女真、鞑靼、瓦刺、蒙古相继生息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