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膜运输载体,细胞骨架,是结构蛋白吗

如题所述

上面那位老兄不知从哪里复制粘贴来一大堆话,还没解释清楚(我估计他自己都不懂),我只想对你说:

跨膜运输载体即运输蛋白,它们不属于结构蛋白。它属于功能性蛋白。运输蛋白根据作用方式分成三类: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通道蛋白(channel protein)、离子泵(ion pump)。

细胞骨架是由结构蛋白构成的,只能说他们的化学成分是结构蛋白,而不能说细胞骨架就是结构蛋白,二者的概念不可搞混!细胞骨架分为微管、微丝、中间纤维,也是三类。

微管均由约55kD的α及β微管蛋白(tubulin)组成,它们正常时以β二聚体形式存在,并以头尾相连的方式聚合,形成微管蛋白原纤维(protofilament)。
微丝主要由肌动蛋白(actin)构成,和肌球蛋白(myosin,一种‎‎‎分子马达蛋白)一起作用,使细胞运动。
中间纤维,又称中间丝、中等纤维,为中空的骨状结构,直径介于微管和微丝之间(8nm-10nm),其化学组成比较复杂。构成它的蛋白质多达5种,常见的有波形蛋白(vimentin)、角蛋白(keratin)。在不同细胞中,成分变化较大。

不知你是否明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2-28
载体蛋白是运输蛋白,属于功能蛋白
细胞骨架是结构蛋白
第2个回答  2012-02-28
物质的跨膜运输:(3个途径)被动运输、主动运输和胞吞与胞吐作用。
一、被动运输 [passive transport] :(2种)简单扩散和协助扩散。
方向:高浓度到低浓度即沿着浓度梯度的方向。
动力:物质的浓度差。
特点:不需要能量。
简单扩散 [simple diffusion] :
对象:疏水小分子或不带电荷的极性分子(O2、N2、苯、H2O、尿素(低100倍))
方向:沿着浓度梯度的方向。
特点:不需要能量、无膜蛋白协助
通透性:取决分子大小和分子的极性。小>大、非极>极、带电高度不透(无载体蛋白)。
协助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 :
对象:各种极性分子和无机离子(糖、AA、核苷酸及细胞代谢产物)
方向:顺其浓度梯度或电化学低度减小的方向
特点:不需要能量、需要膜蛋白协助(特异性)
特征:速率高、有最大值(载体数量)、特异性、膜转运蛋白。
膜转运蛋白 [membrane transport proteins] :(2类)
1.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s]:可介导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
蛋白:多次跨膜蛋白
特点:特异结合位点、构象改变介导物质过膜、不对转运分子共价修饰、可被竞争抑制。
Eg.胱氨酸尿遗传病。
2.通道蛋白[channel proteins]:只能介导顺浓度梯度和化学梯度的被动运输。
蛋白:选择性开关的多次跨膜通道、不需与溶质分子结合、适宜大小分子的带电离子通过。
特点:(2个)
离子选择性:运转离子的大小和电荷的选择
速率高、驱动力:浓度梯度和膜电位差(电化学梯度electrochemical gradient)
离子通道时门控:(3种)活性由通道的开或关两种构象调节,应答信号。
电压门通道[voltage-gated channel] 膜电位变化
配体门通道[ligand-gated channel] 化学信号
压力激通道[stress-activated channel] 压力刺激
二、 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3种)ATP直接供能、间接供能以及光能驱动的主动运输
方向:逆物质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
动力:与释放能量的过程偶联。
特点:需载体蛋白介导,需要能量。
钠钾泵(ATP直接供能得主动运输):维持细胞内低Na+高K+
存在部位:一切动物细胞的细胞膜上
蛋白结构:α和β两个亚基、α具有ATP酶活性,有3个Na+结合位点和2个K+结合位点,有ATP催化位点(一个天门冬氨酸残基磷酸化)、β是具有组织特异性糖蛋白
作用机制:α亚基和Na+结合促使ATP水解,α亚基构象变化,Na+泵出,同时K和α亚基结合去磷酸化,K+泵入。(1个ATP,3个Na+,2个K+)
抑制机制:乌本苷(和K+争夺结合位点)
生物氧化剂(氰化物)(使ATP供应中断)
生物学功能:维持细胞渗透压平衡、为其他运输提供能量(高浓度的Na+)
钙泵和质子泵(ATP直接功能的主动运输):
Ca2+泵(Ca2+ATPase):维持细胞内低浓度的Ca2 +
存在部位:细胞膜和内质网
蛋白结构:与Na-K泵的α亚基同源,约有10个跨膜α螺旋
作用机制:与ATP水解相偶联、1个ATP-2个Ca2+
生物学学功能:将Ca2+出去细胞和泵入内质网储存
肌质网储存Ca2+与肌肉收缩与舒张有关
质子泵(H+ATPase) (3种):代替Na-K泵的作用
存在部位:植物细胞、真菌(包括酵母)和细菌的质膜(均无Na-K泵)
质子泵的类型:
P型质子泵:存在生物:真核生物的细胞膜
特点:转运H+过程涉及磷酸化和去磷酸化
V型质子泵:存在生物:动物细胞溶酶体膜和植物细胞液胞膜
特点:转运H+过程不形成磷酸化中间体
功能:保持细胞质基质内中性PH和细胞器内的酸性PH
H+ATP酶:存在生物:线粒体内膜、植物类镶体膜和多数细菌质膜
特点和功能:H+顺浓度梯度运动,所释放能量和ATP合成偶联起来(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和叶绿体的光合磷酸化)
协同运输(cotransport)(2种)

第六章 细胞质基质与细胞内膜系统
细胞质基质(cytoplasmic matrix)
细胞质基质的定义:
1.经典细胞学:光学显微镜下除去可见的细胞器及内含颗粒状物质的透明部分。
2.细胞生物学:电子显微镜下除去可见的细胞器及亚微结构以外的细胞质部分。
胞质溶胶(cytosol):分级离心后,除去所有细胞器和颗粒余下的清夜部分。
组成:成分复杂不易分析
1. 与中间代谢有关的酶
2. 细胞骨架
3. 蛋白质
4. 水(多以水化物形式存在)
5. mRNA(原位杂交技术显示mRNA呈区域分布)
Eg: 卵母细胞中不同的mRNA定位于细胞质基质不同的部位,形成位置信息,对子代的发育和分化起重要作用。
细胞质的功能:
1. 进行细胞生化活动的场所:
a. 中间代谢过程(糖酵解、磷酸戊糖途径、糖醛酸途径、糖原的合成与部分分解过程);
b. 蛋白质的合成与脂肪的合成
2. 多种信号通路的传导
3. 维持细胞器的稳定,提供适宜的内环境(离子环境)
4. 细胞骨架: 维持细胞的形态,细胞运动、细胞内的物质的运输及能量传递;
基质结构的组织者,为基质中的其他成分和细胞器提供锚定位点。
5. 蛋白质的修饰、选择性降解和物象修正的作用
(1)蛋白质的修饰
a. 辅基或辅基与酶的共价结合;
b. 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调节蛋白的生物活性)
c. 糖基化(特指:哺乳动物细胞把N-乙酰葡萄糖胺分子加到蛋白质的丝氨酸残基的羟基上)
d. N端甲基化(长寿命蛋白)
e. 酰基化(两类)P162
(2)控制蛋白质的寿命
蛋白质寿命信号:N端的第一个AA(Met、Ser、Thr、Ala、Val、Cys、Gly、Pro时稳定,为其余12种时不稳定)
泛素:一个由76个AA残基组成的小分子蛋白,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蛋白酶体(proteosome):蛋白复合体、降解蛋白
作用机制: 通过依赖于泛素的降解途径(ubiqutin-dependent pathway)
泛素结合到含不稳定AA的PRO的N端后,蛋白酶体将其降解。
(3)降解变形和错误折叠的蛋白
作用机制:
畸形蛋白暴露的疏水基团,启动了对PRO N端的一个残基的作用,形成不稳定的AA,被依赖于泛素降解途径彻底水解。
(4)帮助变形或错误折叠的蛋白重新折叠,形成正确的分子构象
热休克蛋白(HSP-heat shock protein):
作用机制:温度增高或其他异常情况大量表达,保护细胞
选择性与畸形蛋白结合形合成聚合物,利用水解ATP释放能量使聚集蛋白溶解,折叠成正确构想的蛋白质。
6. 物质的贮存和运输,为细胞器反映提供底物。
Eg. 细胞内膜系统和细胞骨架解聚后的物质贮存在细胞质基质中,叫分子库POOL,当需重新组装时,由此提供原件。

内膜系统(ES-endomembrane system)
内膜系统定义:
在细胞质内在形态结构、功能和发生上具有相互联系的膜相结构的总称。
由内膜围成的泡状、管状、扁囊状的亚微结构和细胞器构成复杂且精密的胞内系统,主要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及其衍生小泡和液泡。ES在细胞质中的区域分布是依靠细胞骨架和立体网络支撑。
注意:线粒体和叶绿体不是内膜系统的成员
内膜共同特点:
1. 都是单位膜结构;
2. 仅存在真核细胞中;
3. 均处于动态平衡中,膜之间有转化现象。
内膜和质膜的结构差别:
1. 单位膜的层次区别不如质膜明显;
2. 厚度稍薄6~7mm;
3. 膜上的抗原不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