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传统木框架房屋在哪个州比较多,可以详细的介绍下吗?

我在百度上看到有人说这种建筑是Holzfachwerk,可是又查不到更多的。
我指的是白色外墙,有深色木头框架在外面的这种房屋。

南北的的风格不一样,但巴伐利亚会相对比较多些。

德国的半木框架屋(Holzfachwerk or Fachwerkhaus,又称桁架屋),是从中世纪开始发展的一种传统半木结构建筑,房子以各种纵、横、斜交错的木条组成房屋骨架。

「Fachwerk」是德国旧时常见的民居,这种房屋的骨架是用很多木料作成的木架结构,墙面的木格清晰可见,中间用草泥或砖镶嵌,屋顶为陡峭的双面坡顶。这种房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多数传统木框架建筑是将木框架漆成黑色,墙面除了框架以外的空隙则涂成白色,颜色对比明显,建筑造形简洁朴实。

「Fachwerk」的前身是一种简单的支柱性建筑「Pfostenbauten」。Pfostenbau是将房子的垂直木头支柱埋入地里的建筑,然而这样的建筑方式,一来不能完全支撑屋顶(尤其在沿海地区即使加大了支柱的承载力,依然有些摇晃),二来埋入地底的支柱很容易腐朽,因此,人们转而将柱子底部埋在石块中,来巩固墙壁并且防止房子倾斜!「Fachwerk」即是由此逐渐发展出来的:「Fachwerk」内部的墙壁被嵌以倾斜的柱子和横梁,而这两种结构组织有效地承载整个房子的力量!直到15世纪,人们才想到以门槛「Schwelle」来解决柱子底部和地面衔接的问题,换言之,房子被架高、不与地面直接接触!

由於 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影响,「Fachwerk」又有一次新的演变:人们慢慢发展出装饰墙壁的美丽彩绘或阳台!直到16-17世纪间,「Fachwerk」的建筑结构才整个发展到高峰!而不同地区的「Fachwerk」也有些不同:有别於南德充满艺术的彩绘墙面,北德的「Fachwerk」著重在梯形山墙(Giebel)和阳台的发展!由於「Fachwerk」是木造建筑,一来容易毁於祝融之手,二来不受世人重视,所以保存不易!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Fachwerk」,是在Minden(汉诺威南方小镇),整个小镇放眼望去尽是古老的传统建筑!有些老式建筑的大门又小又窄(约160公分左右),原因是中世纪(欧洲的黑暗时期)的德国居民身材较矮小,加上不时流行瘟疫,许多人营养不良,因此当时的德国人较瘦小,跟今日身材高大的德国人截然不同喔!

受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Fachwerk」外观上慢慢花俏起来!有些在外观上彩绘、有些则是有美丽的木制小阳台。半圆状的圆形花饰是最常在Fachwerk见到的装饰图案,也是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图,叫做玫瑰花饰「Rosette」,应用在建筑上就是所谓的圆花窗或圆花饰,主要的图形当然就是玫瑰花,饰有许多不同的变化,最原始的是源自文艺复兴时期和古希腊时期的贝壳玫瑰花饰「Muschelrosette」!花饰通常出现在小阳台上或者是木头支柱上,在德国Niedersachen的Goslar、Minden等城,还可以看到不少保存完整的框架建筑,德国有一些地区有集中分布的Fachwerk! 如何从民房来区分穷富呢?其实很简单,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房屋是石结构的,这些石块非常昂贵。如果建筑从上到下都是石头建成,那这家一定是富商,如果只有房屋下部为石结构,那这户就是普通有钱人家。这种房子上层楼往街面突出来,有4个好处:第一,房子要交地税,但只算底层的地皮,这样楼上可宽大一点。第二,顶楼多半是储藏室,粮食货物要用吊车往上拉,楼上层往前盖,东西吊上去时不易碰坏墙。第三,楼上住久了,楼板中部常会向下沉,楼上层往前盖,上面的墙与下面的墙不在一条线上,产生的力量可以防止楼板中间部位往下沉。第四,工匠的房屋空间不大,他们常在门口工作,上面的墙还可以稍稍挡雨,下面泥糊的墙也容易保持乾燥。

中古时代救火技术原始,又没有自来水,只能用提桶到喷泉取水灌救,所以一遇火灾,常常整条街都烧光。补救的方法是每栋房子之间留空,有一家房子失火,邻居可在自己房子上淋水阻止火的蔓延。有的两间房子中间的缝留得比较大,1楼有个小房间,这就是两家公用厕所,大小便不用水冲,往下掉到一个坑裏,到一定时候要进缝裏清茅坑,拿去做肥料。由於坑不能盖住,所以夏天臭气熏人,现在城市都有下水道,老房子整修时外表不变,裏面都装抽水马桶。中古时代的人十多天到公共浴室去洗一次澡,或用水盆洗,战後老房子才慢慢加建浴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