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逆境中坚持,“挺”而不弃?

如题所述

从每个人降生于世起,就注定要背起经历各种苦难折磨的命运。

只有懂得“否极泰来”,在逆境中“挺”而不舍,才会顺利度过难关。

人生在世,不能选择的事情很多,不能改变的事情也很多,即使生来就拥有过人的条件与资质,也往往是逆境多而顺境少。对待逆境,曾国藩首先是承认现实,保存自己,不做以卵击石般的无谓牺牲。他认为人的事业得不到发展,道路闭塞不通是因为行为不正的奸佞之徒当道而造成的。奸佞当道的时候,道德高尚、坚守正道的人是吃不开的。这种时刻,做什么事情总是失去的多,得到的少。

面对不同的人就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小人不按理出牌,喜欢背地里出阴招。耿直之人若过于坦诚,必遭其所害。面对比自己强势的人要懂得走曲线。

俗话说:“忠言逆耳”,如果直言或试图有所作为,不仅无济于事,反而会遭受陷害。大的方针政策不能变动,只好在具体工作的小地方做些补救,损失是不可避免的。曾国藩所讲的“识时务”与现今的“识时务”在概念上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如果一味顺从,只会成为逆境的奴隶,也就不能改善自己的环境,更谈不到有所为了。因此,曾国藩从承认现实、识时务的角度出发,引伸出逆境的第二种应对策略:练内功、求自强。曾国藩认为坚韧卓绝的意识,不屈的性格,才是成就大业、有所长进的前提。惟其时受挫折,经患难,故其德业也时有长进。对此,曾国藩说:“吃一堑,长一智”受辱之时更需如此。

曾国藩又说:就像《西铭》所讲的“没有地方可以躲避,只有等着被烹死,这就是晋献公世子申生的恭顺。勇敢地承认现实,又顺从命令的,只有伯奇能做得到。”这些话,太真切了。

他曾深切地感慨到:天下的事没有一件不是经过艰苦的努力换来的。正所谓“朱子之学得之颓苦,所以为百世之师”,说的就是这道理。

曾国藩生性刚强倔强,他刚出山的时候之所以处处碰壁,主要是因为太过刚硬,不懂得柔能制刚的道理。再次出山后,他认识到,应当变刚为柔,寓刚于柔,这样才能化解危机,顺利办事。可见,他已经懂得在不顺的时候静思,在逆境中完善自我和完成转变。

可以说,“挺”字学问是曾国藩经历了官场风波以后的人生获得,也是对自己人生阅历和生存智慧的总结,最能反映他的内心世界和处世手段。虽然现实中不存在详细记述“挺”字学问的书籍,但这种精神的确是值得学习的。

曾国藩的友人欧阳兆熊虽未做过高官,但因为救过曾国藩的命,也就成了曾国藩的心腹之一。曾国藩从军,他曾到幕下任幕僚,二人关系极密。欧阳兆熊对曾国藩的“挺”字学问体会很深,并在自己的著作中也有所提及。 除此之外,曾国藩还拥有与生俱来的苦中作乐的性情。越是艰苦的条件下越是乐观,越是紧张的环境下越自然平常。在曾国藩的大营,每天早起后,曾国藩便召集群僚吃早饭,饭后坐谈,他经常讲一些笑话,缓和气氛,给新的一一天增加活气,激发属下的积极性。同时,他所讲的这些,都含有丰富的哲理。寓教于乐,也是对幕僚和下属进行教育的一种极好的方式。李鸿章曾对吴永说:“在营中日寸,我老师要等我辈与大家同时吃饭。饭罢即围坐谈论。

夸经论史,都是于学问、经济有益实用的话。他老人家又最善讲笑话,讲得大家肚子都笑疼了,个个东歪西倒的。他自家偏一些不笑,以五个指头作把,只管捋须,穆然端坐,若无其事。教人笑又不敢笑,又不能止,这真被他摆布苦了。”李鸿章的这段话就是当时生活的逼真写照。

曾国藩说话很幽默,留传下来的有趣的故事不胜枚举。再看李鸿章所举的第一篇,也是传下来惟一的一篇,言语通俗,正是席间讲谈的笑话之类。

谈过即罢,无人记录,所以也就没有文字留传。这惟一的一篇,是靠了李鸿章的记忆传下的。当时曾国藩的幕府中有几十人,一同吃饭的也不在少数,但只有李鸿章能详细回忆出曾国藩的音容笑貌。非常可惜的是,他只说了其中的一些片段,否则,留传到今天,就又多了一份宝贵的资源。当时,郭嵩焘兄弟也在曾国藩的幕府中,因此也可能听到了这些内容。在曾国藩写给他们的信中,有四处提到了“挺”。由此可见,“挺”之学问确实是有的,不过不是一部真正的著作而已。

“挺”字学问是曾国藩的人生心得,在开始做事业的时候,要有足够的刚气,而在具体的行动中,则要刚柔结合。不过,可以看出,“挺”字的确是曾国藩心法中最为重要的、开宗明义的一条,现实生活中也需要这样的精神。

面对苦难,该坚持的时候顶得住,是成大事的考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