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俗文化舞龙舞狮的由来是什么?

如题所述

舞龙的“龙”,通常都安置在当地的龙王庙中,舞龙之日,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龙身从庙中请出来,接上龙头龙尾,举行点睛仪式。龙身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数来丈长。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作为引导。舞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

舞龙是个大节日,舞到任何一处都会受到招待。舞龙的队伍有时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这叫“龙换酒”。等到舞龙完毕,就将首尾烧掉,龙身送回庙内,明年再用。

灯节虽始于汉初,盛于唐宋,但“舞龙”的习俗,相信是承继殷周“祭天”的遗风。

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极早,而且“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古人民智不开,大概由于龙在神话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无穷,而海洋主水,龙也就很自然的做了农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为天,谷物是维持生命的根本,间接也就操纵了人类的生命。按这意义敷衍,龙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帝舜、契和后稷。如此,龙被古人奉为“吉物”出现在庆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为奇了。

《 礼王制》称:“宗庙之祭,春曰钥,夏曰[衤帝],秋曰尝,冬曰烤”

可知春节的“开灯”,就是代表“春祭”。所以,“舞龙”最初应是一种祭祀,而非娱乐,成为助庆娱乐应是汉唐以后的事。这里有一则传说,也可以说明舞龙纯是纪念,含有祭祀成分----

相传很久以前,苕溪岸边有个荷花村,村前有一个荷花池,池塘里长满了荷花。每到夏季,碧绿的荷叶铺满水面,无数朵出水荷花,袅袅婷婷,鲜艳无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10
舞龙的由来
传说在浙江金华县有一座奇灵山,山下有一条名叫「灵溪」的大溪流。人们每天都用灵溪的水来浇灌稻田。有一天,县老爷和随从正在巡视乡野的时候,忽然看见几名大汉扛著一个大笼子,上前一看,才知道笼中是一只大蛇,而且大蛇还在留著泪;县老爷看了不禁动了恻隐之心,於是对几位大汉说:「壮士们,这只大蛇能否卖给我?」几位大汉见县老爷要买这只大蛇,连忙应允。县老爷将大蛇带回家中饲养,起初县老爷命人餵食生肉给大蛇吃,结果大蛇都不吃,后来才知道大蛇只吃米粮,和人类一样,让县衙府中的人啧啧称奇。
日子一天天过去......,这年夏天特别炎热,又不曾下雨,灵溪渐渐乾涸。百姓天天对神明祈祷,希望老天爷能够天降甘霖,以解乾旱之苦。县老爷见到这种情形,心中十分忧虑,天天对上苍祈祷:但愿上天早降甘霖,解我一县百姓乾旱之苦啊!......一天夜里,县老爷作梦梦到本县的土地公,土地公对他说:「由於你的善心感动了玉帝,明天中午把大蛇放入进灵溪,自然就会有雨水降临。」县老爷醒后,便马上派人到灵溪烧香祝祷,并将大蛇放入灵溪当中。过了几天,果然下起雨来了,解了百姓的乾旱之苦。 后来,人们为了答谢大蛇,不但烧香祭拜,还将大包大包的米丢进溪里,希望来年又有个大丰收。......就在人们用米祭拜大蛇的同时,天气变得很奇怪,不是一连几天出大太阳将人晒伤,就是大雨连绵不断,此景让百姓们忧心忡忡。
一天,县老爷这在书房为这几天来的怪天气烦恼时,忽然瞥见大蛇回来了,并对他说:「我原本是奇灵山的巨龙,也是掌管米粮的天神。由於不慎犯了天规,被玉帝贬到人间来;后来由於你的善心感动了玉帝,才让土地公放了我。......但是,大家都把米粮丢进溪中祭拜,糟蹋了粮食,玉帝知道后大怒,要罚金华县大旱两年。」县老爷一听,大吃一惊,连忙问说:「有没有补救的方法呢?」大蛇说:「只要今后祭祀只用清水便可,不要用鸡、鸭、鱼、肉,以免玉帝动怒。」县老爷听完之后,谢过大蛇之后,便下令全县老百姓照大蛇的话去祭祀。但是,县里还是有些人并不遵照大蛇的指示,依然用鸡、鸭、鱼等荤食祭祀。玉帝知道后,更加的震怒,说:「灵溪巨龙你不是说金华县的人民已经知道悔过了吗?金华县的人民还在继续糟蹋粮食!来人!将灵溪巨龙斩了!」......就在巨龙被斩后,金华县天天下红雨,简直和血一般;属下将这奇怪的现象禀告给县老爷,并说:「还有一件奇怪的事,就是在灵溪的岸边,从天上落下一条被分割的巨龙身体。」县老爷听完连忙赶到溪边,一看,大声惊呼:「这不是我的大蛇吗?只知道人间难辨忠奸,岂知天上也是是非不分,巨龙啊巨龙!都是我们害了你!」......
后来,人们知道后都十分后悔,所以每逢正月十五便舞龙,希望巨龙的身躯能接合起来,这个习俗就一直流传至今
舞 狮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第2个回答  2019-08-14
舞龙之日,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龙身从庙中请出来,接上龙头龙尾,举行点睛仪式。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
第3个回答  2019-08-14
舞龙”的习俗是承继殷周“祭天”的遗风。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极早,而且“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第4个回答  2019-08-14
舞龙舞狮就是用来庆祝节日的欢庆的,没有什么由来,只是大家觉得喜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