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发现

如题所述

  清朝光绪25年,也就是1899年夏季的一天。北京东华门外锡拉胡同的一处深宅大院里,笼罩着一丝焦虑的气息。原来,这家的主人病了,家人赶紧去药房抓药。药抓回来后,颇通医的主人打开药包,翻检审视。突然他发现,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上面,有一些他从未见过的奇异划痕。没想到,这一不经意的翻检,竟然触动了一个中国上古史和中国古文字学的惊世大发现。
  王懿荣,山东烟台福山人。他当时的身份,是朝廷国子监的祭酒,也就是当朝最高教育机构的负责人。

  王懿荣从那味名叫“龙骨”的药中,拣出几片仔细端详,发现这些划痕不像是随手刮削的痕迹,倒极像是一种有序的编排。这么细小的骨头上,怎么会有刻痕呢?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好奇。

  有文献记载说王懿荣“性嗜古”。喜欢搜集上古,尤其夏商周以来的铜器古玩、印章,哪怕那时的残石片瓦,他都珍藏秘玩之。现在突然在一种骨头上发现奇异的刻划,王懿荣立马就觉得非比寻常。

  所谓“龙骨”,实际上是远古大型脊椎动物,如象、犀牛、三趾马等的骨骼化石,中国古人统称其为“龙骨”。东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了“龙骨”入药的记载。

  然而这种几十万年前的动物骨骼上,为什么会有刻痕呢?王懿荣便再派人到那家药铺,选了些刻痕比较鲜明的,全部买下。王懿荣仔细查看这些“龙骨”上的刻痕,愈加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划,它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符号,甚至可能是一种远古的文字。

  如果这些骨头上的刻划是远古的文字,那它有多古,又是什么样的一种文字呢?王懿荣派出家人,至菜市口达仁堂药店购求,只要见到带字“龙骨”,全部买下。秘而不宣,独自研究的王懿荣,都有些什么心得呢?王懿荣本人没有留下文字。但王懿荣的第三个儿子王汉章在1933年其所著的《古董录》中记述:“先公索阅,细为考订,始知为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则确在篆籀之间”。这里明确说出王懿荣已经知道龙骨之上的刻划为商代文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03
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中国考古的第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可是它的发现过程,却是十分偶然而又富于戏剧色彩的。
清末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1845—1900)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安阳出土的甲骨文
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认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他从甲骨上的刻划痕迹逐渐辨识出“雨”、“日”、“月”、 “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由此肯定这是刻划在兽骨上的古代文字,从此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文人学士和古董商人竞相搜求。
曾有人对王懿荣从中药中发现带字龙骨之说提出质疑,认为王懿荣在他的有关著述中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并认为王懿荣吃的龙骨在药店已加工成细粒,看不出刻痕文字来的。而且当时菜市口一带并没有达仁堂药店。对此,后来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周绍良说,当时龙骨在中药店都是成块、成片出售的,直到三十年代他到中药店买龙骨还是这样。至于达仁堂药店当时确实不在菜市口,但菜市口有家著名的西鹤年堂中药店,当时的人很迷信西鹤年堂,买中药都要去西鹤年堂药店,这也有可能是当时传误造成的结果。
在甲骨文还未确认以前,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的农民在耕作时就不断在农田里挖刨出古代甲骨。据说把甲骨当做药材到中药铺去卖的第一个人是一位叫李成的剃头匠。一次他害上一身脓疮,没钱去求医购药,就把这些甲骨碾成粉敷到脓疮上,想不到流出的脓水被骨粉给吸干了,而且发现骨粉还有止血的功效。从此他就把它们收集起来,说成是龙骨,卖到了中药铺。
经过许多学者专家考证研究,所谓龙骨其实是商代占卜用的工具。人们在占卜之前,先把龟甲和牛肩胛骨锯削整齐,然后在甲骨的背面钻出圆形的深窝和浅槽,占卜时,先把要问的事情向鬼神祷告述说清楚,接着用燃烧着的木枝,对深窝或槽侧烧灼,烧灼到一定程度,在甲骨的相应部位便显示出裂纹来。于是,占卜者根据裂纹的长短、粗细、曲直、隐显,来判断事情的吉凶、成败。占卜后,便用刀子把占卜的内容和结果刻在卜兆的近处,这就是卜辞。刻有卜辞的甲骨被当做档案资料妥善收藏在窖穴中,遂得流传于后世。甲骨文发现的故事,后来被人们称为“一片甲骨惊世界”的奇迹,在中国和世界考古史上写下了带有传奇性的篇章。
第2个回答  2011-11-02
清朝光绪25年,也就是1899年夏季的一天。北京东华门外锡拉胡同的一处深宅大院里,笼罩着一丝焦虑的气息。原来,这家的主人病了,家人赶紧去药房抓药。药抓回来后,颇通医的主人打开药包,翻检审视。突然他发现,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上面,有一些他从未见过的奇异划痕。没想到,这一不经意的翻检,竟然触动了一个中国上古史和中国古文字学的惊世大发现。
王懿荣,山东烟台福山人。他当时的身份,是朝廷国子监的祭酒,也就是当朝最高教育机构的负责人。

王懿荣从那味名叫“龙骨”的药中,拣出几片仔细端详,发现这些划痕不像是随手刮削的痕迹,倒极像是一种有序的编排。这么细小的骨头上,怎么会有刻痕呢?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好奇。

  有文献记载说王懿荣“性嗜古”。喜欢搜集上古,尤其夏商周以来的铜器古玩、印章,哪怕那时的残石片瓦,他都珍藏秘玩之。现在突然在一种骨头上发现奇异的刻划,王懿荣立马就觉得非比寻常。

  所谓“龙骨”,实际上是远古大型脊椎动物,如象、犀牛、三趾马等的骨骼化石,中国古人统称其为“龙骨”。东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了“龙骨”入药的记载。

  然而这种几十万年前的动物骨骼上,为什么会有刻痕呢?王懿荣便再派人到那家药铺,选了些刻痕比较鲜明的,全部买下。王懿荣仔细查看这些“龙骨”上的刻痕,愈加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划,它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符号,甚至可能是一种远古的文字。

  如果这些骨头上的刻划是远古的文字,那它有多古,又是什么样的一种文字呢?王懿荣派出家人,至菜市口达仁堂药店购求,只要见到带字“龙骨”,全部买下。秘而不宣,独自研究的王懿荣,都有些什么心得呢?王懿荣本人没有留下文字。但王懿荣的第三个儿子王汉章在1933年其所著的《古董录》中记述:“先公索阅,细为考订,始知为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则确在篆籀之间”。这里明确说出王懿荣已经知道龙骨之上的刻划为商代文字
第3个回答  2011-11-01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第4个回答  2011-11-06
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叫王懿荣的学者,他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管官员。有一年他生了病,医生给他开了一个药方,让他按方服药。他见药方里有一味药叫龙骨,觉得很奇怪。吃了药以后,他就翻看药渣。这样看不要紧,却看出一件轰动天下的大事来。
原来,龙骨上有一些刻痕,是一些像字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