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微信群为核心,搭建高粘性社群?

如题所述

要提高社群粘性:

首先,社群定位要准确,有群员认同的目标、理念和价值观

其次,一定要持续的提供有价值的内容,确保社群的长期价值(核心)

其次,在群员筛选时要有门槛,并且有淘汰机制,常见的门槛有:

    付费:这是最直接的一种方式;

    定向邀请:比如采用邀请码;

    条件过滤:实行严格审核机制,比如必须要求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

    等级特权:比如账户等级或者会员等级到达一定条件才可以加入;

    产品购买:购买一定额度的产品即可加入,典型的如酣客公社;


要想微信群活跃,必须具备以下五个要素:


1、“庙”,即结构—载体要素。微信群和QQ群本身就是一个“载体”,促进会员互相协调、沟通、互动并交流。需要注意的是,微信群和QQ群的运营一定要与微信各大功能和其他版块紧密结合,比如语音对讲、朋友圈互动等。当然除了微信群和QQ群这些载体外,有的社群会开发出服务自己会员的APP。


2、“僧”,即组织中的“人”,此处更多地指微信运营者。既然作为一个虚拟世界的“庙”,就必须要有“僧”。由于时间碎片化和及时互动性,微信群的运营不能只靠一个小编或者群主,最好是有一个相互配合、分工明确的团队。唯有如此,微信群才会迅速启动起来,也更容易进入热度状态。比如在天马帮社群运营中我们设置了两个小编角色:“小天妹”和“小马哥”,我们分别赋予他们不同的性格,在天马帮的老板群运营过程中两种角色会进行相互配合。


3、“经”,即共同目标——前提要素。作为组织,必须拥有一个或多个明确的目的或目标。群目标和目的要分层次,也须为广大成员所认同。这些才是微信群存在的根本理由。建群一定要有目的,运营群则一定要有主张、有观点、有态度、有价值。比如,天马帮社群的“经”,也就是这些会员的共同目标是学“互联网+”知识的学习,提供“互联网+”的共同学习,实现“开眼”“壮胆”“找同伴”。而且围绕这个目的,社群成员也自发形成共识,也就是天马帮的口号:帮你、帮我、帮大家。


4、“戒”,即管理——维持要素。“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实现目的和目标,微信群须拥有一套计划、控制、组织和协调的流程。坦白说就是,一个优质高效的微信群需要有一套严格的管理、规范和秩序。微信群必须坚持自由性和约束性相结合,在自由入群的前提下,维持一定的纪律性和约束性。只有管理执行到位,才能保证微信群的优质高效,才能确保价值观认同,并找到适合的人!


5、“事”,即围绕着“经”开展的有效主题。很多群建立了以后,由于不善经营或无心经营渐成死群。真正优质高效的微信群,更应该是一个蕴含巨大能量的自媒体。大家熟知的微信公众平台与朋友圈,反而由于互动与活跃度的原因日益没落。因此,微信群运营的核心在于:借助这一平台,在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与原则方向的前提下,合理分工、组织有序地开展一个个主题运营,而对于破坏整体组织与集体团队的行为则要及时劝退。


还是以天马帮社群运营为例,天马帮的“经”是传统企业家的“互联网+”转型学习,那么围绕这个“经”天马帮推出了天马微堂系列课程和线下的系列互联网知名企业的游学活动。截止目前天马微堂已经进行了200多期课程,并且每周一、三、五晚上准时开课。而且在会员的反馈下逐步将课程进行内容进行了规范和优化,划分出了三大专题系列:每周一晚上的【热点分析】系列;每周三晚上【校长漫谈】系列和每周五晚上的系列活动,其中包含往期的课程回顾。


抓住微信群的关键人


其实对于很多群来说看似活跃,实则就那么几个人在讨论交流,大部分都是在围观,因此就出现了群活跃假象,也就是说一般只要一个群有4-5人参与讨论这个群就会显得活跃起来。而在群运营过程中就需要找到这4-5个的关键人,并以这几个关键人来激发大量的围观者。


对此,我可以把一个群氛围以下几个角色:思想者、批判者、围观者、沉默者。


1、思想者:这种角色一般在群内只需要一到两个即可,当然很多时候群主就充当思想者的这个角色。思想者看似博学,很有想法,爱发表观点的一类人。这类人会经常在群里发表自己对某件事的观点和看法,进而引发大家的讨论。当然这里的思想者一定不能太过权威,否则很难激起批判者。如果太过权威那么他的观点就无从反驳,就很难激发批判者的参与批判的信心。他只能引起围观者的提问,但这种很容易陷入以思想者为中心的问答式讨论,思想者也会因为围观者的提问太过低级而拒绝回答,这种行为往往会打击围观者的积极性和不满情绪。


2、批判者:这类角色一般不会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在思想者抛出自己的观点的时候,会就思想者的观点漏洞进行批判和反驳。这样就会引起激烈的讨论和辩驳,而围观者也可以不失时机的冒泡表示赞同或者提问。思想者和批判者的讨论往往会吸引大批成员进行围观。最明显的就是如果群内出现了掐架,那么这个群就会立即热闹起来,当然每到这个时候群主就要做相应的管控,防止事态扩大,激发群内成员情绪,出现恶意攻击等行为,这种情形最容易引发退群行为。


3、围观者:一个群一般有40%的成员都是围观者,他们会关注群内动态,但不轻易在群里说话或者发表自己的观点,但这部分群体我们不能将他视为流失用户。需要通过各种讨论活动来激励他们进行发声。


4、沉默者:这类角色群体一般会占到群成员的50%以上。这部分用户基本不会关注群内动态,很多消息和通知是无法到达他们。这类群体的出现一般都是因为群内的价值感不强,或者群内的信息已经对他产生了强烈的骚扰,这类群体是最容易退群的一类群体,当然很多成员也会因为当初的进入门槛而保留这个群。对于这一部分的用户要想激活和召回,就需要对他们进行访谈和了解,探究他们真正的需求,进而对群内的服务进行改进,以此来重新唤醒和激活他们。


具体关于社群相关的运营文章可以关注超过微信公众号「超运营思维」查看社群连载系列文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1-09

要提高社群粘性:

首先,社群定位要准确,有群员认同的目标、理念和价值观

其次,一定要持续的提供有价值的内容,确保社群的长期价值(核心)

其次,在群员筛选时要有门槛,并且有淘汰机制,常见的门槛有:

    付费:这是最直接的一种方式;

    定向邀请:比如采用邀请码;

    条件过滤:实行严格审核机制,比如必须要求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

    等级特权:比如账户等级或者会员等级到达一定条件才可以加入;

    产品购买:购买一定额度的产品即可加入,典型的如酣客公社;


要想微信群活跃,必须具备以下五个要素:


1、“庙”,即结构—载体要素。微信群和QQ群本身就是一个“载体”,促进会员互相协调、沟通、互动并交流。需要注意的是,微信群和QQ群的运营一定要与微信各大功能和其他版块紧密结合,比如语音对讲、朋友圈互动等。当然除了微信群和QQ群这些载体外,有的社群会开发出服务自己会员的APP。


2、“僧”,即组织中的“人”,此处更多地指微信运营者。既然作为一个虚拟世界的“庙”,就必须要有“僧”。由于时间碎片化和及时互动性,微信群的运营不能只靠一个小编或者群主,最好是有一个相互配合、分工明确的团队。唯有如此,微信群才会迅速启动起来,也更容易进入热度状态。比如在天马帮社群运营中我们设置了两个小编角色:“小天妹”和“小马哥”,我们分别赋予他们不同的性格,在天马帮的老板群运营过程中两种角色会进行相互配合。


3、“经”,即共同目标——前提要素。作为组织,必须拥有一个或多个明确的目的或目标。群目标和目的要分层次,也须为广大成员所认同。这些才是微信群存在的根本理由。建群一定要有目的,运营群则一定要有主张、有观点、有态度、有价值。比如,天马帮社群的“经”,也就是这些会员的共同目标是学“互联网+”知识的学习,提供“互联网+”的共同学习,实现“开眼”“壮胆”“找同伴”。而且围绕这个目的,社群成员也自发形成共识,也就是天马帮的口号:帮你、帮我、帮大家。


4、“戒”,即管理——维持要素。“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实现目的和目标,微信群须拥有一套计划、控制、组织和协调的流程。坦白说就是,一个优质高效的微信群需要有一套严格的管理、规范和秩序。微信群必须坚持自由性和约束性相结合,在自由入群的前提下,维持一定的纪律性和约束性。只有管理执行到位,才能保证微信群的优质高效,才能确保价值观认同,并找到适合的人!


5、“事”,即围绕着“经”开展的有效主题。很多群建立了以后,由于不善经营或无心经营渐成死群。真正优质高效的微信群,更应该是一个蕴含巨大能量的自媒体。大家熟知的微信公众平台与朋友圈,反而由于互动与活跃度的原因日益没落。因此,微信群运营的核心在于:借助这一平台,在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与原则方向的前提下,合理分工、组织有序地开展一个个主题运营,而对于破坏整体组织与集体团队的行为则要及时劝退。


还是以天马帮社群运营为例,天马帮的“经”是传统企业家的“互联网+”转型学习,那么围绕这个“经”天马帮推出了天马微堂系列课程和线下的系列互联网知名企业的游学活动。截止目前天马微堂已经进行了200多期课程,并且每周一、三、五晚上准时开课。而且在会员的反馈下逐步将课程进行内容进行了规范和优化,划分出了三大专题系列:每周一晚上的【热点分析】系列;每周三晚上【校长漫谈】系列和每周五晚上的系列活动,其中包含往期的课程回顾。


抓住微信群的关键人


其实对于很多群来说看似活跃,实则就那么几个人在讨论交流,大部分都是在围观,因此就出现了群活跃假象,也就是说一般只要一个群有4-5人参与讨论这个群就会显得活跃起来。而在群运营过程中就需要找到这4-5个的关键人,并以这几个关键人来激发大量的围观者。


对此,我可以把一个群氛围以下几个角色:思想者、批判者、围观者、沉默者。


1、思想者:这种角色一般在群内只需要一到两个即可,当然很多时候群主就充当思想者的这个角色。思想者看似博学,很有想法,爱发表观点的一类人。这类人会经常在群里发表自己对某件事的观点和看法,进而引发大家的讨论。当然这里的思想者一定不能太过权威,否则很难激起批判者。如果太过权威那么他的观点就无从反驳,就很难激发批判者的参与批判的信心。他只能引起围观者的提问,但这种很容易陷入以思想者为中心的问答式讨论,思想者也会因为围观者的提问太过低级而拒绝回答,这种行为往往会打击围观者的积极性和不满情绪。


2、批判者:这类角色一般不会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在思想者抛出自己的观点的时候,会就思想者的观点漏洞进行批判和反驳。这样就会引起激烈的讨论和辩驳,而围观者也可以不失时机的冒泡表示赞同或者提问。思想者和批判者的讨论往往会吸引大批成员进行围观。最明显的就是如果群内出现了掐架,那么这个群就会立即热闹起来,当然每到这个时候群主就要做相应的管控,防止事态扩大,激发群内成员情绪,出现恶意攻击等行为,这种情形最容易引发退群行为。


3、围观者:一个群一般有40%的成员都是围观者,他们会关注群内动态,但不轻易在群里说话或者发表自己的观点,但这部分群体我们不能将他视为流失用户。需要通过各种讨论活动来激励他们进行发声。


4、沉默者:这类角色群体一般会占到群成员的50%以上。这部分用户基本不会关注群内动态,很多消息和通知是无法到达他们。这类群体的出现一般都是因为群内的价值感不强,或者群内的信息已经对他产生了强烈的骚扰,这类群体是最容易退群的一类群体,当然很多成员也会因为当初的进入门槛而保留这个群。对于这一部分的用户要想激活和召回,就需要对他们进行访谈和了解,探究他们真正的需求,进而对群内的服务进行改进,以此来重新唤醒和激活他们。


具体关于社群相关的运营文章可以关注超过微信公众号「超运营思维」查看社群连载系列文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