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里一些对现代普洱茶的谬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26
在古籍中,关于现代普洱茶的误解和误区被广泛讨论。首先,"入杂"现象在宋代黄儒的《品茶要录》中被提及,他强调茶类不应混入非茶物质,如谷粒、石子等,这是对现代食品卫生标准的违背。饼茶中如发现此类杂质,无疑是品质的大忌。

"乌蒂",即"马蹄叶",被认为是茶叶的大病。在宋代,黄儒已知这种含梗量大的茶口十是树体老化、生长环境不佳的标志。现代制茶工艺对含梗量有严格限制,但乌蒂并非幼嫩茎梗,而是老化的梗,对于茶叶的香气和品质是有害的。

"白合",即对生两叶抱小芽,古代文献中认为去除白合能保持茶味纯粹。茶圣陆羽强调了茶芽的优质选择,因此在优质饼茶制作中,应剔除这种非标准原料。

"过熟"指的是鲜叶加工不当导致的品质问题,如鲜叶堆积变红、杀青过度等,这些都会影响茶的口感和香气。宋代黄儒的《品茶要录》中提到过熟的特征,如茶色过黄和粟纹大。

"烟焦"涉及茶叶受到烟味和焦味的污染,可能是加工过程中的错误,如杀青炉烟泄露或茶叶在潮湿环境中受烟熏。烟焦味会严重影响茶叶的口感和健康性。

"新铁"指的是新制茶器具可能带来的铁腥味和污染。新的铁器需彻底清洗并去除铁腥味,否则会改变茶的品质和风味,明代许次纾和罗廪对此有明确的警示。

最后,"澄泥"和"竹箨"则反映了茶饼压制工艺的精细程度。过度压紧的茶饼,如"澄泥",不仅影响口感,还可能影响后期的陈化过程。而"竹箨"状的饼茶,松散不结实,影响外观和后期存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