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从2000年就开始推广垃圾分类制度了,至今垃圾分类尚未见取得明显成效。尽管道路两旁的垃圾桶有着明显的分类标志,而常见的状况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混搭”。广泛设置的分类垃圾桶,大都成了摆设。城市尚且如此,广大农村的垃圾更是堆积如山。城市的垃圾分类,主要靠环卫工人和拾荒者,挑出塑料瓶等可以回收的物品。多数农村地区的垃圾便是随风“流浪”,侵入土地、河流、农田,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长期以来,我国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主要依靠人们的道德自觉来进行,没强制性实施。垃圾分类的宣传广告也充满人情味,即使这样,各类垃圾乱丢依然是常态。我国推广垃圾分类制度至今已有17年之久,为何成效不大?如何更有效地推进垃圾分类?值得我们深思。
就民众本身而言,已长期习惯垃圾不分类,也缺乏垃圾分类的知识,不知道如何分类。这需要加强宣传和引导,特别是社区要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让垃圾分类成为人人的自觉行动。有些地方把垃圾桶上的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换成“能卖的”、“不能卖的”、“做饭剩下的”等简单易懂,贴近生活的标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另外,政府在现阶段垃圾分类方案制定中,要找准垃圾分类与人的利益连接点,让垃圾分类与每一位民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垃圾分类实施方案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一些城市小区,居民们可将可回收的垃圾用来抵缴物业费,这就有效提高了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要理顺卫生管理体制,让垃圾分类工作得到有效监督,不妨实施相应的罚款措施,如不按照要求进行垃圾分类的,要缴纳较高的垃圾清理费,让乱丢垃圾者无所遁形。要加大对可再生资源利用行业的扶持力度,提高企业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可以建立专门的垃圾回收站,以一定的费用回收垃圾。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宝藏”。垃圾分类及回收利用要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日,日本东京奥运会组委会就呼吁民众,尽可能地捐出废旧电子产品,以便回收提炼金属,制作2020东京奥运会的全部奖牌。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小康社会不能再让垃圾到处“流浪”,让其找到各自合适的“婆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