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名义粘性、实际粘性以及解释这两者的不同理论

如题所述

  价格粘性指价格不能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化。价格粘性又有名义价格粘性和实际价格粘性之分,名义价格粘性指名义价格不能按照名义需求的变动而相应地变化。实际价格粘性是指各类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比有粘性。

  工资粘性指工资不能迅速调整。 工资粘性同样分为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名义工资粘性指名义工资不随名义总需求的变动而变动。实际工资粘性指各种工资之间的相对工资比有粘性。

  粘性就是指商品的价格不容易发生变动,而弹性就是指价格非常灵活。一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随着供求变化而不断的发生变动,具有相当的弹性,从而可以促进资源实现优化配置;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价格有官定,不随市场因素的变动而变动,因此具有粘性。这只是简单意义上的阐述。更深入一点地说,这是模型建立的两个相互对立的假设条件。凯恩斯就认为在为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也即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就是说现在宏观经济处于IS-LM曲线的交点,价格具有粘性,当实现了充分就业之后,随着货币供给的变化,价格就是弹性的。

  价格粘性存在的原因: 第一,存在菜单成本,调整价格有风险。菜单成本指厂商每次调整价格要花费的成本,这些成本包括研究和确定新价格,重新编印价目表和通知销售点更换价格标签等所费成本,因为各类产品价格的变动如同餐馆改变菜单价目表,所以称为菜单成本。
  菜单成本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成本,即造成经济周期和价格粘性。当需求下降时,为了避免衰退,厂商必须生产同以前相等的产量,这就要降低边际成本,降低价格。而厂商是否降低价格,取决于菜单成本和利润的关系。如果厂商获得的利润大于菜单成本,厂商就会降低价格,否则就不会调整价格。因此,菜单成本的存在使厂商不愿意经常地改变价格。这样就阻碍价格的下降,价格出现粘性。在厂商不降低价格的情况下,产量就会下降,所有厂商减少产量的结果导致总产出下降。菜单成本的存在使厂商只是周期性地调整价格,总产出变化呈现周期性。
  第二,从厂商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来看,经济中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制约着厂商调整价格。随着技术的进步,经济个体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厂商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也变得越来越错综复杂,直接或间接影响单个厂商生产的相关厂商很多,成百上千的厂商直接或间接地为某个厂商提供生产要素。单个厂商往往仅知道直接提供生产要素的厂商的价格决策,难以获悉那些间接提供生产要素的厂商的价格决策。在这种情况下,单个厂商要想预测需求变化对各类直接或间接成本的影响时,就要计算数成百上千的需求价格弹性,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厂商最佳的行事方式是依据直接供给要素厂商所提供的信息调整价格。由于需求变化对单个产品价格的影响在错综复杂的投入产出链之间的传递十分缓漫,所以需求变动对要素价格的变动的影响也十分的缓漫,这样投入产出链上众多的要素供给厂商并不随需求的变化迅速地调整价格,从而生产厂商的成本变动也很慢,依照成本加成原则定价的厂商也不愿意经常地变动价格,所以各厂商之间的相对价格比较稳定,价格有实际粘性。 第三,劳务及购销合同使厂商不能迅速调整价格。很显然,各种涉及价格的合同——不管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一经签订就不容任意改变,这是各国的《合同法》或类似法律都有的规定。但是这是对价格变动的一个弱约束,现在的很多合同都包括“或有事项”一章或相关条款,对不依个人的主观意志而突然产生的经济波动——比如说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可能引发局部恶性通货膨胀——作出相关规定,给予合同当事人以一定的权变的机会——比如调整价格等。

  与价格粘性很类似的一个名词是价格刚性。价格刚性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模型的假设。 该理论的意思是:在垄断竞争市场上,以某一家企业为研究对象,则当它的竞争对手提高价格时,由于市场是垄断竞争的,那么,该企业可能回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而选择不提价。 既然如此,假设整个市场上的企业都具有同样的思路,则会发现,在这个市场上的供求曲线会出现拐点,即由于大家都没有降价的动力而使价格不随需求量发生变化,即价格具有一定程度的刚性。 这种价格刚性的产生,与寡头垄断市场上,由于卡特尔的存在导致的价格暂时稳定是有本质差别的。主要区别在于在价格刚性理论中,企业规模较小,缺乏对市场的重大影响,也没有互相协商的动力和必要。因此,价格刚性理论可以说是一种纳什均衡的结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