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对个人特征和社会化产生影响

如题所述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化因素。这主要是由于三个原因:第一,童年期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关键期。儿童时期的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社会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后来的社会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第二,儿童时期在生理和心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是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父母对儿童有着足够的权威和支配作用。这一时期儿童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第三,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各种社会关系通过家庭这个中介反射到儿童身上。
家庭中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很多,其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气氛尤为重要。有学者就家长的四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人格、行为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1)宠爱型。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惟恐子女受到任何挫折。据研究发现,幼时受父母溺爱者,长大后在人格上多表现为依赖性强,遇事退缩,缺乏同情,情绪不稳定,自制能力和自信心差,易受别人意见的左右。
(2)放任型。父母的态度与宠爱型的相反,对子女的行为完全放任,很少管教约束。采取这种方式不能使子女养成是非观念,子女缺乏教养,因而以后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3)专制型。父母对子女管教非常严格,他们多是幼年受过艰难后来又有成就,因而对子女的前途甚为关心的人。他们望子成龙心切,教育有长期计划,但对子女的能力、兴趣缺乏充分了解,常用命令、指责等手段强迫孩子服从。这类家庭出身的儿童在性格上多表现为诚实、礼貌、细心、负责任,但在其他方面却表现羞怯、自卑、敏感、对人屈从的性格。
(4)民主型。父母能充分理解孩子的要求和兴趣,尊重其意见,适度满足其要求,并引导孩子独立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这类家庭出身的孩子表现为自立、自信,能主动解决自己的困难,情绪稳定,易理解他人。
破裂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也很大。破裂家庭的构成有两种情况:一为父母(或其中一人)死亡,一为父母离婚。无论何种情况,对子女的影响均是不良的。据研究发现,父或母去世时间的早晚对子女的人格发展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婴幼儿时丧母者对以后人格发展比丧父者的影响要大,但在儿童期丧父者比丧母者的影响要大。从一项少年犯罪的统计调查结果看,少年犯罪出现率最高的是从出生至4岁间丧母或丧父的人,其犯罪率高出一般人两倍以上,与10—14岁丧父或丧母者比较则高出近4倍。
关于家庭中子女的出生顺序与其社会化发展的关系研究则众说纷纭。很多学者都认为出生顺序本身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具有什么差异性,而出生顺序所导致的父母的差别对待以及孩子由此在家庭中的不同位置对孩子的差异性发展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现实社会中,家庭在早期社会化中的作用有所下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中的社会化机构日趋多样,尤其是专业社会化机构,例如学校、幼儿园,迅速发展,很多孩子很早就部分脱离家庭,进入专门机构进行社会化。家庭因此在孩子教育方面就有意无意地退居至次要地位;第二,由于家庭的日益小型化,一些孩子的父母都在上班,缺乏与亲人的密切相处对于孩子情感的培育是非常不利的;第三,在一个迅速变化的社会中,作为孩子的父母也都在努力适应社会变迁,一些人适应能力差,所以很难胜任变迁社会中承担教化职能的父母角色;第四,客观上讲,目前婚姻的稳定性不容乐观,离婚率有攀升的趋势。家庭的解体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甚于成人;第五,在功利主义盛行的氛围中,很多家庭缺乏对于孩子的全面教育,往往把一些功利性目标放在首要位置,而忽视了社会化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社会成员。
所以有必要强化家庭在人社会化中的作用。
具体来说首先是全社会,特别是做父母的,应该高度重视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父母应该把培养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孩子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你可以选择不生育,但是,既然把孩子生下来了,就应当好好教化。更为重要的是,千万不要轻易地把孩子教化的任务推向学校、推向社会,不要以为进了学校好好学习就万事大吉。必须意识到,在专业机构,例如学校中的成功,只是孩子顺利适应社会的一部分。
其次是做父母的要讲究教化的方式和方法,比如说尽量多地与孩子相处、交流;尽量在教化孩子方面保持态度上的一致;努力尊重孩子的个性,适当地引导而不是强制;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宠爱和物质刺激等等。特别要提及的是,做父母的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的观念和知识,从而强化自身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能力,树立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形象。
再次,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社会应当有必要的制度安排,方便并激励家庭在人社会化中发挥作用。比如说,可以给抚育幼儿的母亲以更长的假期;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在舆论上谴责一些失职父母;在学校教育中更多地强化家长的参与等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1
、社会化概念
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传统观点认为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代观点则主张,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即终生社会化.
按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有早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继续社会化(成人期).
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其中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二、社会化的内容
(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开始,继而在学校中教会他们掌握知识与技能;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教育的水平,社会成员素质已成为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因而,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生产技能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现代社会保持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社会通过教育和舆论力量使其成员掌握并形成信念、习惯和传统以约束个体行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
(三)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个体是有理想的,社会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其成员树立正确的生活目的和理想以达到社会整合之目的.
(四)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获得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社会角色.每一角色都有其权利义务及行为规范,社会化内容之一是使其成员按社会角色的要求行事.
三、社会化的条件
(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即有一个不能独立生活的童年时期,这是个体接受社会化最好时期,也是社会化的基础.
(二)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这是由于人脑有大约1咖亿个神经细胞,组成各种神经网络,是自然界最完备的信息加工系统.人脑不仅使人掌握语言,进行学习,积累知识及经验,而且使之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人类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四、社会化的载体
(一)家庭
个体从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家庭在社会化中地位独特,作用突出.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规范方面的习得均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学校
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机构,其特点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个体进人学龄期后,学校成为其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学校教育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其成就动机,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互动的机会.学校还具有独特的亚文化、价值标准、礼仪与传统.在早期社会化中,学校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载体.
(三)大众传播媒介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影视、音像、广播、报纸、杂志,特别是国际互联网迅速向人们提供大量各种信息,使人广开视野,学到新的知识与规范.
大众传媒的社会化作用与日俱增.现代社会心理学十分重视传媒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四)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是能为个体的态度、行为与自我评价提供比较或参照标准的群体.特点是,个体可以不具备这个群体的成员资格,但这个群体却能为个体提供行为空间.参照群体的作用是规范和比较,前者向个体提供指导行为的参照框架,后者则向个体提供自我判断的标准.
五、社会化的外延
(一)政治社会化
个体学会接受和采用现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规范,有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是将个体培养成一个合格公民,使之效力于本社会制度.爱国意识的发展,培养公民的爱国意识是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爱国意识的发展有三个连续的阶段:
1.国家形象阶段此阶段以国歌、国旗及领袖作为国家象征.儿童对国家的热爱,主要表现为对国家象征的崇敬.升国旗、唱国歌、悬挂领袖肖像是培养爱国意识的有力手段.
2.抽象国家观念阶段此阶段以有关国家、政治组织的抽象观念作为爱国依据.因此应通过履行公民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享有公民权利,参与政治活动来培养爱国意识.
3.国家组织系统阶段此阶段爱国观念扩展到本国在国际舞台的角色与国际责任之中.
(二)道德社会化
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行为准则的过程.它有三个方面:
1.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这是道德中的认知成分.皮亚杰认为,道德判断是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
2.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的形式可能是直觉的体验,也可能是形象的体验亦可能是深层体验.道德情感的内容是指爱国情感、劳动情感、集体荣誉感、正义感等.
3.道德行为个人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行动.高水平的道德行为来自道德习惯的养成.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
学者们把男女之间的差异从三个不同方面加以描述,即:
1.“性”表示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如遗传、内分泌、解剖及生理的差异.
2.“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3.“性别角色”表示男女在社会行为方式上的差异.由于性别不同,社会对其的期待也不同,因而出现了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差异.这种差异与生理特征没有必然联系,不是天生的,而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结果.
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模仿的机制实现的.婴儿出生起,双亲已按其不同的性别加以培养教育.例如对衣着、玩具、说话方式、行为表现等方面,双亲对男婴与女婴的要求是不同的;同时婴儿的性别认同亦是不一样的:女婴模仿母亲,男婴模仿父亲.
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学校和社会从多方面强化了男女两性的角色差异.例如学校和教师在升学期待、课余生活、体育锻炼项目对不同性别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教科书也表现出不同的性别期待.
(四)语言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语言是人们相互理解的手段,个体掌握一种语言后,才能接受社会习俗和态度,并以此塑造自己的人格.语言是个体联系他人与社会的纽带;语言集中反映了文化,掌握某种语言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因为语言中蕴含的知识、规范与观念必然对掌握这种语言的个体产生深刻的影响.语言社会化在个体社会化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
第2个回答  2020-11-21
一、社会化概念

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传统观点认为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代观点则主张,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即终生社会化。

按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有早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继续社会化(成人期)。

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其中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二、社会化的内容

(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开始,继而在学校中教会他们掌握知识与技能;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教育的水平,社会成员素质已成为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因而,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生产技能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现代社会保持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社会通过教育和舆论力量使其成员掌握并形成信念、习惯和传统以约束个体行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

(三)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个体是有理想的,社会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其成员树立正确的生活目的和理想以达到社会整合之目的。

(四)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获得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社会角色。每一角色都有其权利义务及行为规范,社会化内容之一是使其成员按社会角色的要求行事。

三、社会化的条件

(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即有一个不能独立生活的童年时期,这是个体接受社会化最好时期,也是社会化的基础。

(二)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这是由于人脑有大约1咖亿个神经细胞,组成各种神经网络,是自然界最完备的信息加工系统。人脑不仅使人掌握语言,进行学习,积累知识及经验,而且使之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人类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四、社会化的载体

(一)家庭

个体从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家庭在社会化中地位独特,作用突出。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规范方面的习得均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学校

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机构,其特点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个体进人学龄期后,学校成为其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学校教育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其成就动机,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互动的机会。学校还具有独特的亚文化、价值标准、礼仪与传统。在早期社会化中,学校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载体。

(三)大众传播媒介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影视、音像、广播、报纸、杂志,特别是国际互联网迅速向人们提供大量各种信息,使人广开视野,学到新的知识与规范。

大众传媒的社会化作用与日俱增。现代社会心理学十分重视传媒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四)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是能为个体的态度、行为与自我评价提供比较或参照标准的群体。特点是,个体可以不具备这个群体的成员资格,但这个群体却能为个体提供行为空间。参照群体的作用是规范和比较,前者向个体提供指导行为的参照框架,后者则向个体提供自我判断的标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1-21
一)遗传因素:遗传是人的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自然前提。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素质体现了它对环境的内化作用,从而为人的社会化奠定了生物学的基础。
二)社会环境因素:它包括社会文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等。适当的社会环境是实现社会化的必要条件。文化是凝聚在一个民族世世代代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的总和。由于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人类蒙上了一层文化模式的外衣;家庭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家庭因素有家庭背景、家庭结构、家庭氛围、教养方式、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等;学校的作用主要是把社会规范、道德的价值观以及历代所积累是知识、技能传授给下一代。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学校因素有教育内容和教科书、教师、教学组织等。同辈群体,即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一种非正式群体,在个体的成长中一直是个重要因素。大众传媒作为当代文化生态环境的一部分,成为影响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首要因素。
第4个回答  2020-11-21
一、社会化概念
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传统观点认为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代观点则主张,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即终生社会化。
按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有早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继续社会化(成人期)。
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其中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二、社会化的内容
(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开始,继而在学校中教会他们掌握知识与技能;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教育的水平,社会成员素质已成为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因而,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生产技能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现代社会保持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社会通过教育和舆论力量使其成员掌握并形成信念、习惯和传统以约束个体行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
(三)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个体是有理想的,社会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其成员树立正确的生活目的和理想以达到社会整合之目的。
(四)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获得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社会角色。每一角色都有其权利义务及行为规范,社会化内容之一是使其成员按社会角色的要求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