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多校合并,浙大、武大亮眼,吉大、山大为何“虚胖”?

如题所述

虽然软科版大学排行榜是国际公认的四大权威榜单之一,但近日2020中国大学排名出炉后,仍有不少高校的座次备受争议。比如说紧随清华北大、高居第3位的浙江大学,被认为没有领衔“华东五校”的实力;再就是排名第9的武汉大学,网友普遍觉得应该在15名上下,至少真实水平难入前十。

在笔者看来,虽然排行榜因为选取评价指标的不同,难以全面反映高校的实力,但高校始终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用一成不变的眼光衡量其水平亦不可取。还是以浙江大学和武汉大学为例,两校最近几年在高校圈能够有亮眼表现,毫无疑问受益于2000年左右的全国高校大规模合并潮,但也绝不仅仅是因为此,毕竟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等在当时同样经历了多所名校合并,如今却并没有达到期望的高度,反而沦为“虚胖”,甚至是成为了“大而不强”的代表高校。

由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的调整,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高校圈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合并浪潮。在39所“985工程”高校中,三分之二就有过合并史,而且多数高校是强强联合,让很多知名高校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当中至少有十余所“211工程”大学,而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和山东大学四校身上就包含了七所。

浙江大学是由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四校合并组建而成,杭大和浙农如果不被合并,毫无疑问将会在“211工程”之列。武汉大学同样是“四合一”,其中武汉水利水电大学和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均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顶尖学科至今也都是武大的王牌。吉林大学由原吉林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吉林工业大学、长春邮电大学、军需大学、长春科技大学等6校合并而成,其中,吉林工业大学实力最突出,具有211大学水平。山东大学并入山东工业大学和山东医科大学后,让山东省同样缺少了两所211大学。

同样是多所名校合并成一所“巨无霸”高校,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和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在当下表现出了明显不同的发展态势。究其缘由,无外乎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地理位置及区域经济对高校发展的影响。纵观整个高校圈,在各层级高校中,发展势头强劲的,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来自好城市。而且,越来越多的高考生在志愿填报时,愈发重视学校所在的地域。因此,交通便利、区域经济发达城市的高校,往往更能够吸引到优质生源,而生源质量对于一所高校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从地域吸引力来看,杭州、武汉明显要高于济南、长春,也就不难理解浙江、武大的发展势头为何要优于山大、吉大。

另一方面,合并校间的互补度和学科的渗透、融合度。多所高校合一发展,要想实现“1+1>2”的效果,核心关键是合并校要有一定的互补性,而且优势学科要能充分渗透、融合,这样才能够做大做强。在这方面,浙江大学的例子非常典型,原浙江大学优势在于工科,杭州大学是人文社科特色明显,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则很好的填补的农、医两个领域的空白。反观吉大和山大,明显特点是校区多,导致资源分散,难以集中优势力量发展,这也是两校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收获“惨淡”的原因之一。

对于同是多校合并,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和吉林大学、山东大学有不同的发展态势,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交流分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22
因为吉林大学和山东大学虽然学校大,但是实力不强,完全不能和其他的顶级985211院校相比。
第2个回答  2020-05-22
在进行在进行多校合并时,浙大、武大并入的是多种学科,也是在各自领域的佼佼者,这叫强强联合,1+1要大于2;而山大、吉大并入的多是重复学科,融入性比较大,所以就导致1+1并不大于2,显得就有些虚胖。
第3个回答  2020-05-22
吉大和山大也是多校合并,但是它却大而不强,主要是因为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区域经济对它们的发展进行了限制
第4个回答  2020-05-22
没有诋毁的意思,毕竟吉大和山大不如浙大和武大出名,此次合并仅仅表现出东施效颦的效果,如果真的想要赶超浙大和武大必须要在师资和教学质量上下功夫,不然就永远沦为外界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