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孩子“听话”,还是“靠自己”?

以前父母在对我们说这样的话的时候,其实并不是出自本意

一个听话的孩子不可能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不可能照顾自己未来的生活,一个听话的孩子很可能没有出息,甚至会导致自己的生活乱七八糟。修路听话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会循规蹈矩,这样在他们的生活中就不会有什么新鲜的事情,当一个孩子失去好奇心的时候,这个孩子的前途就会非常的危险。

一个从小独立的孩子就能够让自己越来越强大,他们在学习上和未来的工作上都能够很好地为自己前途做好准备,这样的孩子比较善于思考,同时能够作出独立的判断,这对于他们的生活有很好的作用,所以一个独立的孩子才是真真正正的好孩子,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才能让孩子未来越来越美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19
日常生活中,孩子不听话的原因有时主要在于父母。

1、父母身教的影响会导致孩子不听话

父母的错误示范,也是造成孩子负面行为的原因。例如,妈妈常一边忙着做家事,一边听孩子说话。无形中,孩子学会这种“不用专心听别人说话”的模式,下次他就一边玩玩具,一边听别人说话。身教是请他等自己做完事情后再说,并可告知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及这段时间他可做些什么,让孩子不致茫然等待。

2、父母的规范不合理导致孩子不听话

若大人本身订的规范有问题,孩子便难以做到。例如,父母规定好动的孩子不准出去玩,而孩子天性好动,自然无法控制自己,这时若父母并未设计足以吸引他兴趣的室内活动,就是强人所难。

3、孩子负面情绪的累积容易导致孩子不听话

有时并不是孩子的负面行为本身有问题,而是他累积了一些平日未疏解的情绪。例如,父母规定不能看晚间六点半的卡通节目,孩子就每天利用父母不注意时偷看五分钟,但没有一天可以看得完整,情绪没能得到安抚。日子久了,心情大受影响,就反映在其他事件上,如不好好、、等。由于孩子自己不知道这些负面行为与看卡通的关联性,故父母须格外用心处理。专家建议,父母应每天有固定和孩子聊天的时间,即使只有五分钟,也要专心地和孩子交流,这样有助于了解孩子的心思及问题真正症结所在。

4、父母太啰嗦,孩子听不“懂”

当父母在孩子面前喋喋不休,把自己真正要讲的意思和许许多多“废话”(如抱怨、絮叨或责备)都夹杂在一起,或是把要对孩子说的几件事和几个要求都混在一起跟他说个没完时,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这是因为孩子并不清楚父母究竟要说什么,所以反而会忽视父母的话。父母在跟孩子说话或提要求时,应尽量使自己的话语简单明了。每次告诉孩子事情的2~3个步骤即可,并让孩子重复一下父母的话,同时督促孩子照着去做。

5、父母大喊大叫,孩子听不“进”

许多父母反映,为了让孩子对父母的话引起重视,他们不得不对着孩子大喊大叫地发布命令。此种做法不明智,虽然此时孩子的注意力都在父母身上,但他关注的只是父母脸上的愤怒表情,而不是父母所说的话。事实上,父母越是温柔和轻声地说话,孩子越是容易关注父母所说的话。如果父母有些生气了,不妨走到孩子跟前,帮助他停下手里的事情,看着他,用柔和的语气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这样做,父母同时也能让自己平静下来。

6、父母不重视孩子,孩子所以不“听”话

一些父母说,孩子总是说个不停,有些话题,父母根本没兴趣。于是,在孩子说话时父母总显得心不在焉,或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喜爱看的电视节目,或看手中的书。当孩子说话时,父母也要用对孩子的期望来要求自己,看着孩子的,认真倾听他说的每个字,用简洁的话语回复孩子,同时也可以提一些与此相关的问题,表明你是在认真地听他的话,并已参与其中了。

总而言之,先是有了不会说话、不会影响的父母,才有了不听话的孩子,所以父母说的话没有道理,孩子不爱听!如果父母说的话不是时候,孩子也不会爱听!如果父母说的话态度不当,孩子也不爱听!但最要命的是,不管父母的话有没有道理,只要孩子不喜欢听,就是废话,就是错话。所以那些感觉自己苦口婆心的很委屈的父母得明白一个道理,做成一件事,不是只靠良好和正确的愿望就能做到的。

想要孩子听话,主要还是靠父母:

首先,父母应该纠正自己的看法。

并不是所有父母认为的不听话都是孩子的错。成人和孩子的社会经验和所处的地位以及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注定了成人和小孩的做事方式是不一样的,成人不能简单地给孩子的行为加上标签。而是应该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习惯,探寻孩子之所以会这样做的深层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让孩子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其次,父母要努力完善自己。

看看自己是不是在孩子面前也经常做类似的事情?发脾气的时候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的时候也当着孩子的面,对孩子的问话敷衍了事甚至无动于衷。如果你是这样的父母,就应该引起警惕了,如果你不能及时完善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那你想要彻底改变孩子将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最后,父母要适时引导孩子。

孩子闹脾气不听话的时候不需要父母的火上浇油,硬碰硬,这样只能将矛盾激化。正确的做法是尽量平息矛盾,给予孩子安抚,同时,找寻合适的时机对孩子进行引导。只有当孩子心平气和心情愉快的时候,父母的说教才能发挥作用。这时候,父母应该尽量讲些浅显易懂的道理来教育孩子,切忌给孩子讲大道理,以孩子能听懂为宜。父母要注意不要频繁对孩子进行说教,或者一件事情拿出来讲多次,这样只会让孩子不耐烦或者产生抵触情绪。

孩子不听话,并不只是孩子的问题,父母们也有责任。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一些行为,给孩子一个公正的评判。希望广大的父母都能从心底尊重孩子,善待孩子的行为。
第2个回答  2020-06-19

我们需要孩子“靠自己"。

成功的教育是实现主动学习

自立教育的基本思路是:相信孩子天生是好学的,给予自我成长的机会。我们所看到的永远是孩子的进步,赞美永远情不自禁,孩子永远在主动做事,西方孩子会把父母亲当作最尊敬的人,因为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激励最多。当符合要求和主动做事发生矛盾时,父母会选择后者,老师也是一样。

主动做事是动物都有的天性,效率是被动做事的五倍。选择做事的自由和不断的成功激励,任何一条都可以实现主动做事,游戏和学习就是正反两面的典型案例,不能把玩游戏的劲头用在学习上是教育最大的失败。学生错一道题,我会罚三道,可学生愿意接受处罚,因为可以提高成绩。

绝大多数教育问题就是缺乏主动做事意识,比如低年级的三大问题:贪玩、注意力不集中和拖拉。面对问题有两种态度:反科学思维可以接受不能解决问题的原因,比如好习惯,这比好成绩更难做到。科学思维一定要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原因。有两大原因:行为上过度要求和生活上过度满足。

亲子关系是激励和自立的关系,不是要求和服从的关系,就可以立马实现主动做事。

第3个回答  2020-06-21

感觉,孩子越大,越难让他乖乖照着我们说的去做。

即使是像早上叫孩子起床,外出回家先洗手,晚上按时刷牙、睡觉这样的小事,好像从来没有哪次是只要我们说一遍,孩子就会爽快去做的。

总要等到我们喊了3、4遍,语气已经非常不耐烦了,孩子才会有所行动。

天知道每天在这些小事上,我们要耗费掉多少能量和耐心!

所以你一定很想知道,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愿意听话,我们一说,他就立马行动。

其实,这个神奇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快乐起来。

情绪是一种强大的动力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都知道,人是一种情绪动物,我们会开心、会生气,也会难过。

在很多人看来,情绪只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但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情绪还是一种强有力的动力。

它能让我们迅速判断人、事、物的重要性,然后推动我们趋近或者远离它。

打个比方,同样的一件事,如果是喜欢的人让我们去做,那我们一定会充满干劲,尽力把事情做好。

但如果是我们讨厌的人说的,比如经常刁难我们的领导,那我们就会百般的不愿意,拖很久都不去做它。这就是情绪施加在我们身上的魔力。

从这个例子你也可以看出,情绪有积极、消极之分。

积极情绪(如高兴、喜悦),会让我们有动力去做一件事。消极情绪(如恐惧、厌恶)则会让我们拒绝和回避。

知道了心理学的这个原理,我们在让孩子做事的时候,就要注意下面这3点。

01 不要用命令的语气

我们在让孩子做事的时候,常常会用命令的语气。“都9点了,明天不用上学啊,还不赶紧去洗洗睡觉?!”

其实孩子在听到这样的语气时,马上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这会让他更不愿意去做这件事。

第4个回答  2020-06-19
️ 1.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父母直接帮孩子做决定,往往要比让孩子自己选择简单的多。因为父母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直接判断,从而选择正确的结果。

但是孩子就不会,孩子自己的选择往往可能会出错,会让父母担心、会浪费时间等等。所以,与其有那么多负面的可能,不如直接由父母替孩子选择最简单。

正确的做法是:无论父母怎样担心,都应该给孩子充分的选择权。从让孩子自己选择“今天穿红色的衣服还是穿蓝色的衣服”、“去游乐场还是去公园玩”这种小事开始,一点点从小培养孩子的决断能力。

不要害怕孩子犯错,要给孩子试错的机会。正面管教里也讲,错误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 尊重孩子的努力

有的家长抱怨,他们不能忍受自己站在那里,看着孩子在一件很简单的事上挣扎而无动于衷。其实,站在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孩子的角度来说,很多事情都是第一次去做,都是存在一定困难的。

这时候,建议你可以这样给孩子一些提示,而不是,自己直接上手替孩子去做。比如说:

“有时候,把拉链头抻直,拉链会好拉一些”

“有时候,先把鞋带打开,鞋子会好穿一些”

用“有时候……会好些”这样的表达,即便没有用,孩子也不会觉得自己很失败。

但是,这也不代表说,我们就不帮孩子做任何事。如果在感觉到孩子特别累、需要特别关注、希望得到我们帮助或者撒娇的时候,还是可以帮孩子做一些事情。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培养孩子有责任感,但是偶尔,我们也愿意替他们做事情。

️ 不问太多问题

“你去哪儿里?”“出去了。”“出去干嘛呢?”“什么也没干!”“你今天跟谁一起玩了?”没跟谁玩”这样的经典对话在很多家庭里随处可见。

孩子在没准备好怎么回答或者面对不愿意回答的问题,他们防御性的回答,往往就是“我不知道”。“别烦我。”

很多父母以为,每天对孩子的事了解的越多,才是好家长的表现。但往往发现,当他们问孩子的问题越多,孩子越不愿意说话。孩子越长大,越不愿和父母交流。

其实,你可以试试如果不再狂轰乱炸的问孩子问题后,当孩子在他想跟你说的时候,只要你认真听,他就会愿意和你说。

当然,这也不是说,让父母不再过问孩子,绝对不是!重要的是,你在问问题的时候,需要想想这个问题可能带来的后果。

️ 别急着告诉孩子答案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会问各种各样令人困惑的问题。

“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会有彩虹?”“为什么我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俨然一个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

父母呢,常常会被孩子的一些问题,问的不知所措,然后赶紧开动脑筋,想出一个比较完美的答案。其实,真的没必要有这种压力。

孩子,通常在提问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在想答案了,他问成人,只是希望成人的回应能帮助他更深入的探索。

急于给孩子答案,并不能给帮助,就像我们在替他进行脑力劳动一样。所以,当孩子向我们抛出问题之后,最重要的,不是我们立刻给他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要引导他正确思考,保持探究心和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