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谈你对阅读古代诗歌(包括词)的意义的看法以及你的阅读经验。

如题所述

个人见解
意义:诗歌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而且诗歌分类题材广泛自由包括了:楚辞体.乐府.歌行体.近体诗.而近体诗更是内容各异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等等,阅读这些,可以脱离一个高速流转、不断更新的时代,沉淀在文化的底蕴之中,脱离”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颜如玉”肤浅,阅读古代诗歌是适用的,阅读古代诗歌也是美好的,它是一种极健康的消遣方式。越来越来的人,将单纯的看作吃喝玩乐。岂不知阅读诗歌一种很好的方式吗?阅读诗歌,是会很有景致的,上完课、下完班、泡一壶茶、随意翻几页书,大千世界尽收眼底,笔底乾坤由你思索,这样的休闲除了轻松恐怕还会带来更多的享受和收获。因为诗歌不可以是粗俗的,可以是悲哀的,但不可以是低靡的……那些趣味低级淫秽粗劣的东西是配不上阅读诗歌这几个字的.
修身养性,这可能是阅读诗歌的最大意义。这并不是说阅读丰富的人,就有一身正气,阅读浅薄的人就一文不名。而是说阅读诗歌不仅是从书中吸纳知识更应该学习书中那些人物的高大品行、纯净人格并用之来约束你的行为,检验你的人生价值。那些被人们一读再读的经久不衰的名诗除了本身的丰富内涵、广阔意义,时代功效外,更重要的大概就是书中人物所具有的闪光点及巨大的人格感染力。因为这,阅读诗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建筑师会坍塌的,功利是可消损的,曾有的繁华终会被现实的境况代替,而可以永恒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一种博大可敬的品质。唯有这些才可以推动自己或人类步步前进。而阅读诗歌时有力量教给我们这些精神品质的,它是修身养性的内容也是阅读它的最大意义之所在。
阅读诗歌的意义或许远不止这些,我说的也不够好,可是不管你怎样理解阅读、理解它的意义。我们都要重视阅读诗歌,用阅读充实我们自己,来提升我们的能力及素质.

好了,接着我们来说第2点 阅读经验

1阅读诗歌,要特别注意对字词的推敲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字虚词用得好,也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杜甫有诗云:“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叶梦得评道:“远近数百里,上下数千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呑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
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
解析: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解析:“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解析:“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解析: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解析: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解析: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解析: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2、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1、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
2、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
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以上说的太多呵呵,以下就不这样了
2要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3要鉴赏诗词语言·总体的语言特色
4要体会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其实上一段话抄袭里别人一些
以上说的原也不错 只是太多你不愿意看
我觉得读诗就别去看别人的评论,先自己看看 找个比较静的环境 仔细品味
象上面说到的 小雅 采薇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只有有过那种生活经历的人才有感觉 强求不得 我们强调心领神会 也是这个意思
你联想一下 这个人从前离开时 妻子折柳伤别离,杨柳拂水两依依, 回来时呢 ,大雪纷纷 夜归人(雨是下雪的意思,名做动),想象一下 一年将尽,风雪夜归人 ……那时怎样的感受
再如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是怎样的柔肠千转 感慨和怅然……
读诗是要品的 用心去感受 感受古人的心 若是 你有所会意时定会 有一种 自己的心弦被拨动了 轻轻颤抖的感觉 那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呵呵 献丑了
最后在说一句。

其实一门学问做深了以后,就会有看似无用的基础研究。其目的只是探索未知,使人更接近真理。未必有很明确的实际价值。但会为将来的其他事情做一个基础,比如发明橡胶时未必觉知道这种材料能有什么用。但之后发明轮胎-汽车却是在这基础之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8-14
想往想往,意淫意淫,偷得浮生半日闲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