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划

如题所述

2000年,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辖4个镇、7个乡。其中各乡镇为: 泰康镇、胡吉吐莫镇、烟筒屯镇、他拉哈镇、一心乡、克尔台乡、白音诺勒乡、敖林西伯乡、巴彦查干乡、腰新乡、江湾乡、绿色草原牧场虚拟乡 。
2001年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辖4个镇、7个乡:泰康镇、烟筒屯镇、胡吉吐莫镇、他拉哈镇,江弯乡、一心乡、克尔台乡、白音诺勒乡、腰新乡、巴彦查干乡、敖林西伯乡。面积6054平方千米。将135个行政村调整为82个。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地质构造属于松辽台向斜,位于松辽凹陷带西部阶梯带平台上。基底由大断裂带与中央凹陷带相对拱起的断块构成,从西向东呈阶梯式下降。基底之上覆盖着巨厚的沉积层。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地层构造特点是:第三系泰康组为灰、灰白色砂层,含砾石及灰色、灰绿色砂质泥岩,沉积厚度62—94m。与第四系形成不整合接触。第四系为盆地覆盖层。上部为黑色腐殖土、黄土和松砂层,下部为灰褐、黑色粘土。底部为灰白、黄灰色砂层和砂砾层,沉积厚度118m左右。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江水泛滥的低湿地上,分布着以湿生植物小叶章为建群种的沼泽化草甸植被。在中部、北部和东部地区低平地上,常常形成不同程度的盐化、碱化草甸土,其中分布着羊草,星星草群落。由于微地型变化,经常在其中形成不同类型的复合体,其组成主要为羊草、星星草,碱泡周围多生长碱蓬、碱蒿和芦苇等。中部沙岗上分布着地带性植被,多为贝加尔针茅群落为主的草甸草原植被。调查统计全县共有水生植物29科73种,其中经济植物有芦苇、香蒲、菱角等,全县年产商品苇15万吨以上。
陆生植物分属60个科189属304种,其中饲用植物l44种,占草场植物的47.4%,主要有羊草、兴安胡枝子等禾本科和豆科牧草,年产优质牧草30万吨;药用植物主要有防风、甘草、柴胡、桔梗、龙胆、知母、苦参、黄芩、百合、沙参、玉竹、茵陈等103种,占植物种总数33.90%。作物以玉米、谷子、高粱、大豆、杂豆、水稻为主。人工牧草以草木犀,紫花苜蓿,沙打旺为主,生长良好;人工造林主要树种为杨树、樟子松、榆树、柳树、沙棘、锦鸡儿。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属于古北界,东北区的大兴安岭亚区和松辽平原亚区。总体上该县的野生动物资源物种丰富,数量较多,总体呈下降趋势,个别动物资源出现恢复的趋势。
鸟类: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境内鸟类149种,隶属16目36科,非雀形目有86种,占所有鸟类58%;雀形目63种,占所有鸟类42%。有多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动物,例如丹顶鹤 。
鱼类: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主要鱼类有51种,分属于12科。
兽类: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共有兽类5目、9科、23种,占全省兽类总数22.5%。在建国以前该县的动物资源特别丰富,具有黄羊、狍子、狐、貉、獾等经济动物和珍稀濒危动物种,经常以群集的方式出现,数量和种类较多。这些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大量减少,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对象。由于食肉类动物减少,使小型啮齿类动物数量增多, 产生了很大的危害性,各种鼠类等不但危害农作物,破坏草原,同时还会传染疾病。
两栖和爬行动物类:本县两栖动物l目、3科、4种。爬行动物3目、3科、3种。 2013年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农业总产值、农业总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2000年的8.7亿元、4.5亿元和805元发展到18.2亿元、9.3亿元和3150元,分别增长109%、106%和291%。畜牧业主导地位得到确立。
2005年,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奶牛存栏11.2万头,交售给伊利的商品奶12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3.1倍和5.7倍;大鹅、狐貉饲养量分别达到200万只和45万只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畜牧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人均来自牧业收入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都超过了60%。 2005年,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工业经济继续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3.5亿元,增长21%;实现销售收入20.4亿元,增长20.4%;实现利润1.63亿元, 增长10.4%;实现税金1.62亿元, 增长13%。实现工业增加值8.2亿元,增长 10.8%。
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0亿元,比2004年增长38.2%;实现销售收入8.9亿元,比2004年增长14.1%;实现利润8100万元,比2004年增长25.6%;实现税金5100万元,比2004年增长3.5%。三是企业技术和产品创新取得新突破。
园区规模不断扩大。至2005年园区内已入驻企业8家,共9个项目,项目建设总投资达到7.73亿元,已完成开发建设面积120万平方米。园区内新建项目土建工程均已顺利结束,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和调试,均可投产,牧源兽药加工项目已顺利通过了国家GMP认证。2005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 6.3亿元,占全县地方工业总产值的39.6%,上缴税金465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近 1500个。总投资1198万元,完成了3公里园区环路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供水、排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并为合隆、馋神、兽药加工等企业平整场地,修筑施工便道,打深水井以及提供其他的配套服务,保障了新建项目的顺利实施。此外,2005年征用土地66公顷,为园区下步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2005年,全年在建项目18项,总投资5.27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98亿元。一是一批新建项目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目标。2005年,联塑、伊路、津威、酒厂等15个项目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目标,投产率达到83.3%,为工业经济培育了新的增长点。二是产业化龙头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2005年,围绕“畜牧立县”方针,新上了馋神食品、合隆羽绒等鹅产品深加工企业,依托芦苇资源,在理顺造纸企业机制的同时,新上了“增长2730高速长网纸机”项目,这些项目投产后,将进一步加速资源优势向资金优势的转化,壮大地方工业实力。2005年新建项目投产后可新增生产能力7.55亿元,增加就业岗位550个,将极大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加快杜尔伯特的工业化进程,提升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0亿元增加到23.5亿元,年均以18.7%的速度攀升,是建县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工农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13.3亿元增加到41.7亿元,年均增长25.7%;全口径工商税收由2000年的3167万元增加到34297万元,年均增长60.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0年的3170万元增加到13387万元,年均增长34%。县域经济社会综合评价在全省的位次明显前移,全口径财政收入在全省排名由2000年的51位上升到第8位。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早在四、五千年前,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杜尔伯特地区的土著民族是蒙古族,辽阔的草原养育了勤劳勇敢的杜尔伯特人,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它凝结着游牧民族的才能和智慧。蒙古族人民由于特有的民族传统和社会生活,创造了独特的文化现象,特别是在民俗风情,特色饮食,民族服饰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的特色体系,因其具有悠久的历史,涌现了大批的历史名人,流传着古老的民族传说。
清光绪三十年(公元)蒙地开放,大量汉族人民的迁入,蒙古族和汉族的生产和文化交流更加密切,促使蒙古族的文化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流传在杜尔伯特草原的传说和故事如《罕代》、《萨日朗花为啥是红色的》、《布拉合的传说》等都是这个历史时代形象的记录。伪满统治时期蒙古族人民为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僧俗告统治者的压迫,创作出很多斗争性很强的口头文学作品。
如反抗王公贵族压迫的歌曲“咒骂那公老”,反对去劳工的歌曲“劳工叹”,有革命意义的歌曲“陶格陶”的“嘎达梅林”以及嘎达梅林的故事也传入杜尔伯特草原。这些民间口头文学矛头直指僧俗统治者和日本侵略者。汉族及其它兄弟民族为杜尔伯特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民歌、故事、东北大鼓书、二人转、大秧歌、相声等也在杜尔伯特地区广泛流传。
新中国建立以后,杜尔伯特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得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进一步弘扬了民族文化,使之得到了更加空前的繁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将为加快民族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那达慕是蒙古族进行游乐活动的盛会。杜尔伯特县的那达慕大会历史悠久清代,这里的那达慕分为“呼苏”(旗)、“奴图克”(区)、“也拉”(乡)三级,均由蒙古族王公贵族们主持。
1956年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成立以后,决定每年秋季举行全县那达慕大会。次年第一届大会如期召开。以后每年那个时候,全县各乡镇农牧民、工人、学生、机关干部都组织代表队参加。外县市也派出竞技代表队前来助兴,逐渐形成了全县各族群众的盛大节日。
除了全县的那达慕大会以外,各蒙古族聚居区每年也都举办那达慕大会。如今那达慕大会内容十分丰富,会上除了项目赛马、射箭、摔跤三项竞技比赛及踢牛膑骨、下蒙古棋、抛、“布鲁”等三项游艺比赛外,还增添了文艺演出、大型团体操、商品交易会、田径、篮球、排球等现代体育比赛项目。 肉食
牧区蒙古族的肉食,主要是绵羊肉、山羊肉、牛肉。过去,冬季猎取黄羊、狍子、野猪、野兔、山鸡等做食品,现已少见。牧民宰杀牲畜是有季节性的。农历五月以后,水草繁盛,牛羊已肥,开始宰杀,但不是大量的,随吃随时杀,保证日常肉食即可,一般不杀牛。
传统肉制食品主要有:布合勒:意为“全”或“整个”,是指全羊宴。
肉干:是蒙古族传统风味食品,在杜尔伯特最盛行。
布胡勒,即整牛、整羊。用整牛待客,规格高,气派大,但不及羊肉鲜美,故不多见了。
奶茶
奶茶也叫苏台切 ,奶茶的种类很多。据文献记载,早在1300年前,就已经有健身止血、治疗失眠症的“酸枣稀饭”;有提高视力和听觉的“嘎仁萨面茶”;有通宣理肺的“西仁宝日玛汤”等等种类的奶茶。而“玉盘茶”、“金字茶”、“西番茶”则是蒙古大帝皇宫中佳茗。蒙古高原可以用来做茶的植物很多,就地取材煮制奶茶,各有千秋。杜尔伯特地区的奶茶,与其他蒙古地区的奶茶不同。
奶茶有解除疲劳,促人兴奋,增强食欲,帮助消化,降低血压,防止动脉硬化等作用。而阿巴嘎茶,除了上述功效外,还能治疗感冒等病,是上乘补品和饮料。
奶酒
奶酒,蒙古语称“阿日里”。 奶酒的特点是澄澈醇香,沁人心脾,酒性柔软,口感酸甜。初饮时觉得酒力不大 ,可是后劲很足。一顿能喝一瓶啤酒的人,喝奶酒一公斤以上便会大醉。奶酒有驱寒、活血、舒筋、补肾、健胃、养脾、强骨等功效。蒙古人常把奶酒当药品饮用,能治疗胃病、 腰腿痛、肺结核等疾病。
奶食品
奶食品主要以牛、羊、马、驼的奶为原料。在牧区,以牛奶为上品,产用量较大,羊奶次之。用马奶、驼奶者少。产奶旺季,奶牛每天挤两次。奶羊(主要是山羊)每天一次。枯草期,奶牛每天中午挤一次,奶羊不再挤奶。刚挤下的奶称鲜奶或生奶,可直接饮用、泡炒米或煮奶茶它是牧民一年四季不可缺少的奶食品。把查嘎用锅靠干水分,制成固体状酸奶,称“阿嘎如勒”,对肠胃消化不良等症有奇效。 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息环境,“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经济,造就了蒙古族人民苍劲雄健的民族气质和独具魅力的草原文化。服饰艺术丰富多彩、璀璨夺目。
对于蒙古族服饰,不同颜色各有象征。 蒙古人认为,像乳汁一样洁白的颜色,是最为圣洁的,多在盛典、年节吉日时穿用;蓝色象征著永恒、坚贞和忠诚,是代表蒙古族的色彩,红色是像火和太阳一样。蒙古族男女皆喜穿长袍、短褂、靴子等。颜色尚蓝,深蓝者多,极少穿青色上衣。男子多喜欢穿兰色和棕色,妇女则喜穿红、绿、天蓝色的,夏天更淡一些,有浅蓝、乳白、粉红、淡绿色等。服装四季有别,如单布长袍、夹长袍、棉长袍、皮长袍、坎肩、马褂等。无论男女都喜用鲜艳的丝料或布料做腰带垂穗装饰。衣多镶边。布料喜用绸缎类或上等纯棉料。蒙古靴子多用牛革制作,少部分用马、驴皮。女式靴子多为布制绣花,冬季内套毡袜,既轻且暖。冬季的皮衣,皮自家鞣制,自家缝纫,很少购买。劳动时穿的皮衣不吊用上好绵羊绸、布面,经济耐穿,牧民穿的靴子多自制。
为了骑乘方便,男子服装多为宽领大袖。棉、皮长袍用棉布领或绵羊羔皮领。长袍外套马夹,以整幅彩色绸缎系腰,不垂穗,佩带火镰、蒙古刀。刀有刀鞘,并有象牙筷子或驼骨筷子一双,用银、白铜、青铜镌花制成,用绒丝链挂在“套海”(一种金属饰物)上。腰佩火镰、蒙古刀、烟荷包、烟袋、白布手、巾等。头顶的蒙古帽,多为绵羊羔皮或狐皮制成。冬季,衣袖外套有绵羊皮套袖。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素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韁时又能保持肋骨的稳定、垂直,而且还是一种漂亮的装束。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悍潇丽,腰带上还要挂上 “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
蒙古族男女皆穿软统皮靴。皮靴多为高统,也有半统的。皮靴样式的区别还表现在靴尖上,有上卷的、半卷的和平底的。上卷适合在沙漠里行走,半卷的适合在干旱草原,而平底的则适合穿越湿润草原。女服鲜艳而美观。单布长袍或坎肩皆镶绣花边或金银丝绸边。女子服装特别讲究,且有闺、妇之分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