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谨言慎行、信守承诺。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多学多问。原句出自于清代教育家李毓秀的《弟子规》

原文: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白话译文:

弟子规,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是谨言慎行、信守承诺。

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学好自己的思想道德之后,有多余精力,就应该多学多问。

如果父母呼唤自己,应该及时应答,不要故意拖延迟缓;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应该立刻动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辞偷懒。

父母教诲自己的时候,态度应该恭敬,并仔细聆听父母的话;父母批评和责备自己的时候,不管自己认为父母批评的是对是错,面对父母的批评都应该态度恭顺,不要当面顶撞。 

冬天天气寒冷,在父母睡觉之前,应该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天气酷热,应该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问好;到了晚上,应该伺候父母就寝后,再入睡。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康熙年间,统治阶层出于长久统治的目的,主动追求对传统思想文化的认同。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读四书五经,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大修孔庙,春秋祭孔、宣谕以孔子儒教为立国之本。

另外,康熙十二年的荐举山林隐逸、十六年开设明史馆、十七年的荐举博学鸿词,网罗名士,弘扬儒学。这些举措都促进了儒家的发展。

《弟子规》正是在这种文学氛围下,写作而成的。其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秀才。他以《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当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贾存仁将其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19

意思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谨言慎行、信守承诺。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多学多问。原句出自于清代教育家李毓秀的《弟子规》

原文: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白话译文:

弟子规,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是谨言慎行、信守承诺。

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学好自己的思想道德之后,有多余精力,就应该多学多问。

如果父母呼唤自己,应该及时应答,不要故意拖延迟缓;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应该立刻动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辞偷懒。

父母教诲自己的时候,态度应该恭敬,并仔细聆听父母的话;父母批评和责备自己的时候,不管自己认为父母批评的是对是错,面对父母的批评都应该态度恭顺,不要当面顶撞。 

冬天天气寒冷,在父母睡觉之前,应该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天气酷热,应该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问好;到了晚上,应该伺候父母就寝后,再入睡。

扩展资料:

典故出处:

《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白话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不是教条,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谈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对的,并不只是单方面的顺从、尊敬。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出自《弟子规》:“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是《弟子规》的总序,对孔子在《论语》中的一段论述做了缩减。《论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大概意思:规矩,要从小养成。孩子在家孝顺父母,出门敬爱兄长,说话要恭敬、谨慎、诚信,要博爱大众,亲近仁义的学说,亲近有道德的人,去努力实践。如果有多余的体力、能力、时间的话,再去读其他的书,讲求其他学问。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