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少杜府之任蜀川全文!

如题所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1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2,风烟望五津3。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4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5。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6。
点击此处查看/隐藏全部注释

1.这是诗人二十一岁游蜀之前供职长安时期的作品。杜少府:名不详。少府:唐人对县尉的尊称。蜀川:犹言蜀地。又作“蜀州”。《新唐书·地理志》载:蜀州,“垂拱二年析益州置”。垂拱二年为公元六八六年,其时王勃已去世十年,故当以“蜀川”为是。

2.城阙:唐代的都城长安。阙,宫门前的望楼。辅三秦:以三秦为辅。长安位于三秦的中枢,故云。辅:护卫。三秦:今陕西省一带,古时为秦国。项羽灭秦后分秦地为雍、塞、翟三国,分封秦降将章邯等三人为王,故称“三秦”。这里泛指长安附近的关中之地。

3.风烟:风尘烟岚,指极目远望时所见到的景象。五津:蜀中长江自灌县以下至键为一段的五个著名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以五津代指蜀地。津:渡口。

4.宦游:因仕宦而漂泊。

5.比邻:近邻。古时五家相连为比。

6.“无为”两句:不要因为分别就像小儿女一样伤感流泪。

这是送别之作,是唐诗中很有代表性的壮别诗,颇能体现初盛唐时期人们志存高远的精神风貌。诗中有深情的劝慰,却不因远别而悲伤,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

首联点明送别地点和友人赴任之处,场景开阔,气势雄伟,是典型的唐诗风味。“风烟”与“望”字之中,已露惜别之意、关切之情。次联进一步写送别心情:彼此的宦游感受是一样的。颈联宕开一笔,申述对离别的看法,是慰人,也是自慰,情理交融,乃全诗最精警之处。尾联相互劝慰勉励。

建安诗人曹植《赠白马王彪》诗云:“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芃,无乃儿女仁。”对这首诗的构思立意很可能有所启发。但王勃的诗句更精炼、更概括、更蕴藉。《唐诗意》云:“慰安其情,开广其意,可作正小雅。”

历代文人赋诗送别,有惜别和壮别两类,而大抵以惜别为多。即使是心高气盛的初盛唐文人士子,每当送别,也多依依之情。唯此诗及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乃壮别诗之代表作。《批点唐音》云:读此诗“乃知初唐所以盛,晚唐所以衰。”

高宗总章二年(669),王勃因“戏为《檄英天鸡》文”,被唐高宗逐出沛王府,五月游蜀。此后,他所写的大量送别诗,如《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别人四首》、《别薛华》、《重别薛华》等,就再难听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样爽快的声音了。如《别薛华》: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8-20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 烽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中批评那些不服初唐四杰的人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说实话,我还真的不认为王勃是名符其实的人。我总觉得,王勃放到今天就是一个八十年代后的文学青年,有才气,同样也有问题。
的确,王勃是张爱玲所说的“成名要趁早”中的佼佼者,但年少成名的他却没有因为少年得志而高兴,伴随王勃的是一生的郁郁寡欢整个人也充满灰暗。像如《滕王阁序》,给人的感觉王勃是在拿自己的命搞创作。而王勃的诗中交织着对于生命苦短和虚度光阴的牢骚情绪,这也影响了他的创作风格。也许它对于自己的生命太敏感了,不幸被他猜中他只活了二十六岁。
一个一生只有二十几岁的人每一日不是在年少成名于蹉跎光阴中度过,可想而知,他在忍受着一种怎样的煎熬。也许恰恰是这种煎熬才使他在为数不多的时日中绽放了异样的光彩。 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的诗中难得的佳作,以至于人们记住了此诗也就记住了王勃,记住了初唐四杰。
这是一首送别诗,当时王勃在长安供职,他的朋友要从长安流放到蜀州做县尉也就是少府,临别时王勃给他送别写下了这首诗。
首句写杜少府的出发地,城阙就是长安的城郭,辅是拱卫的意思,三秦也就是关中大地,唐的都城。要离开都城也就是范仲淹所说的“去国”。流放的心情不好受,可想而知此时此刻杜少府和王勃的心情都不好。一个是被贬的官员,满怀愤恨无处说理;一个是不得志的才子自负才高却职务卑微。就连为数不多的几个朋友也要天各一方,心情又怎会好受。
远方除了一片云烟与缥缈的希望之外一无所有,不禁给两个分别的人产生了一种生离死别的感觉。古时候交通及其不发达,要从长安到蜀州几千里的路程,再加上过蜀道犹如上青天,此一去真是生死未卜。王勃是绛州龙门人在长安供职,杜少府入蜀做官,两个奔波忙碌的人去都是官场上的失意者。长安番话,蜀地偏远。一个在繁华之处不得重用,一个在偏远之处前途未卜,怎不叫人痛恨。一二句就点明主旨,开门见山,两相对比,通过瞬间的空间轮转对比两个宦海中人的辛酸,道尽离别之意,尽数郁闷之情。
忽而笔锋突转,写“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之中化来的。但是无论意境还是气势上都要远远好与曹植的诗句。
也许吧,面对生离死别我们每个人都是脆弱的,无论你饱经沧桑还是少不经事。古代的文人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唐朝的士子尤为明显,他们渴望建功立业,渴望对社会有回报,“处江湖之远则有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是进亦忧,退亦忧。”王勃和杜少府恰恰是这种人。事已至此就不要哭哭啼啼,该面对的总是要面对。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也是从曹植的是中化出来的由此可见王勃还是缺少阅历的。
的确,对于一个一生只有二十六年的孩子来说显然是无法荷包尽沧桑的大家相比的,但这已经足够。这首《送杜少付之任蜀州》是王勃为数不多的诗篇中难得的佳作,以至于人们想到此诗就想到短命的王勃,想到当时的创作群体------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在当时可能是就他们的文章而言,《旧唐书》上挤在当时的张说与曹融并论轮他们就是指的文章。这是历史和他们开的玩笑。后来人们谈论诗歌时也把他们四人绑在一块。也恰恰是这四个人成为了开创大唐诗歌百年盛事的先驱。
六朝的文体严密的就像一部精良的仪器,堆垛的密不透风,而出唐四杰带来的清新质朴的风格上承汉魏风骨力扫齐梁宫体,开始使诗歌由艳情转向现实,由靡靡之音变为清新健康的歌唱。他们在诗歌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大胆探索,为唐诗铺平了道路。他们的变化不亚于晴天的霹雳,夏日的凉风。太多太多的后辈诗人追随他们的脚步,终于开创了大唐诗歌的百年盛事。而他们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永远值得后人的尊敬。
第2个回答  2007-08-2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第3个回答  2007-08-20
送少杜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第4个回答  2007-08-2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