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如题所述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南音、闽南民居、泉州木偶等。

一、南音

南音,又名弦管。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汉族音乐。琵琶轻弹,洞箫幽幽,浅吟低唱,音符和旋律,穿越了千年的岁月,在空气里潆洄飘荡。

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

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在宋,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性,而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在唐宋时期的特色。其音乐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中国古代音乐体系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

2006年5月20日,南音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闽南民居

闽南民居是福建、台湾等地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其他地域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源于泉州,始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传播于闽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厦门,还有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区。

泉州古厝,凭借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底蕴,始终占据闽南文化圈古建筑技艺的主流。鉴于泉州的地理、气候、文化习俗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总结出一套泉州传统建筑的营造法则和技巧。

2010年9月,中国传统木结构(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三、泉州木偶

福建泉州素有“戏曲之乡”、“木偶之城”的美称。

相传唐末王审知入闽时,傀儡戏就随之传入泉州。到了宋代,已在福建泉州民间广为流传。明代的泉州傀儡戏已脱离了属于片断、杂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能够演规模宏大的历史戏了。

到了清道光、咸丰年间,木偶制作技术大大提高了,艺人们根据《目连》、《西游》、《封神》等戏的特点,创造了不少花脸、鬼脸头像。同时改进了活动头像,把木偶又前推进了一大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22
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南沙天后宫,紧临珠江出海口伶仃洋,坐落于大角山东南麓,依山傍水,其建筑依山势层叠而上,殿宇辉煌,楼阁雄伟,在天后广场正中就是石雕天后圣像,是为纪念海上女神林默而建。
建筑特点是集北京故宫的风格和南京中山陵的气势于一体,其规模是现今世界同类建筑之最,被誉为天下天后第一宫,也是东南亚最大的妈祖庙。天后圣像高达14.5米,屹立在天后宫广场正中。整座天后宫四周绿树婆娑,殿中香烟袅袅,置身其间令人顿生超凡脱俗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