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八上复习提纲

如题所述

第一章
§1-1:水在哪里
一、 水的分布:
1、 海洋水:96.53%(最多)
2、 陆地淡水:约2.53%
3、 生物水:生命重要组成部分(水母)
二、 水的形态:
固态、液态、气态
三、 水的循环:
蒸发,蒸腾,凝结,降水,径流
小循环 1、陆上内循环 2、海上内循环: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
§1-2:水的组成:
1、各极产生的气体名称、体积、检验方法
2、水的电解方程: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
3、结论: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4、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 无色 沸点 100℃
气味 无味 凝固点 0℃
状态 通常液体 水的异常现象 4℃体积最小
§1-3: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密度只跟物质本身有关,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相同。
3、密度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ρ=m/v
4、密度单位:克/厘米3 或者 千克/米3
换算关系: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5、水的密度:ρ水=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含义:表示每厘米3水的质量为1克。
或每米3水的质量为1千克。
6、会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 原理:ρ=m/v
 器材:7个
 会使用天平和量筒(使用、读数)
 测固体的密度的步骤(如果密度小于水怎么 办?)
 测液体的密度的步骤(先总后剩)
§1-4:水的压强:
一、压力:
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 会画压力的示意图
 会求两种情况下的压力(F=G;F=F外)
二、压强:
 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用来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
 压强的计算公式: P=F/S
 压强的单位:帕斯卡( Pa)1Pa=1N/m2
千帕、百帕
 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及生活中的事例
 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水内部压强的特点
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都会产生压强,深度越大,压强越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1-5:水的浮力:
一、计算浮力的方法:
 根据Fæµ®=ρ液gV排求浮力,
 根据二力的平衡求浮力
物体在“漂浮”、“悬浮”时,F浮=G物
 利用三力平衡求浮力
F浮=G-F拉(用弹簧秤测下沉物体的浮力)
F浮=G+F压(将漂浮的物体压入液体中)
二、计算浮力应特别注意:
 认真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从而正确的选择公式和解题思路。
 注意区别V物、V排、V露、V空。
 读题时特别注意重要文字如“漂浮”、“悬浮”、“浸没”
三、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方法:
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 下沉 悬浮 上浮(最后漂浮)
比较F浮和G F浮<G F浮=G F浮>G
对实心物体比较ρ液和ρ物 ρ液<ρ物 ρ液=ρ物 ρ液>ρ物
四、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 轮船是采用“空心”的办法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
会解释轮船从河里开到海里F浮和V排(吃水线)的变化情况(密度计同样道理)
 潜水艇: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来实现的。
§1-6: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物质 悬浊液 乳浊液 溶液
特点 不均一不稳定 不均一 不稳定 均一、稳定
典型溶液 泥水、钡餐
血液 牛奶
肥皂水 盐水、碘酒、糖水、汽水 硝酸溶液
相似点 都是混合物
典型应用 水是较好的溶剂,能溶解很多物质
用有机溶剂去油脂
§1-7: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二、浓溶液和稀溶液:溶有较多溶质的溶液叫做浓溶液;溶有较少溶质的溶液,称为稀溶液。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三、溶解度:
1、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例:2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表示 。

2、物质的溶解性等级:
20℃时的溶解度 大于10克 1-10克 0.01-1克 小于0.01克
溶解性等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举例 食盐 硝酸钾 氯酸钾 氢氧化钙 碳酸钙
3、会分析溶解度曲线
 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1)影响很大曲线陡 (2)影响不大曲线平缓
 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如氢氧化钙
四、溶质的质量分数:
1、计算公式:A%=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常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2、一定要会计算:
(1)知道溶解度求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知道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能求溶解度(3)能解稀释问题
mè´¨1= mè´¨2
m液1A1%= m液2 A2%
ρ液1V液1A1%=ρ液2V液2A2%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
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B、称量(用天平和量筒称取或量取)
C、溶解
§1-8: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一、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
2、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二、晶体的形成:
1、通过蒸发溶剂获得晶体。(适合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2、通过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得到晶体。(适合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硝酸类物质)
§1-9:水的利用和保护
一、水资源含义
通常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二、我国的水资源
1、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第六位,但从人均占有量看我国是世界“缺水”国之一
2、从时间分配角度看: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北方较突出。
从空间分布角度看: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3、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
A、寻找淡水,控制人口
B、跨流域调水
C、兴修水库
D、节约、保护水资源(节水标记?)
三.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1)工业废水、废渣; (2)农业废水;(3)生活污水
四、水净化方法
方法 原理 适用范围 基本操作 所起作用
沉淀法 根据物质的溶解性不同 用于分离液体中混有的不溶性固体杂质 加入明矾、活性炭凝聚剂,搅拌后静置 使水中的悬浮微粒凝聚成较大颗粒而沉淀下业
过滤法 根据物质的溶解性不同 用于除去液体中混有的不溶性固体杂质 溶解,过滤(一贴二低三靠) 可除去水中的悬浮微粒
蒸馏法 根据液体物质的沸点不同 用于分离或提纯液态混合物 加热、蒸馏、冷凝 可除去水中已溶解的物质
五、精制粗盐:溶解、过滤、蒸发

第二章
§2-1:大气层
一、 大气的重要: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怎样?
二、 大气的分层:
 依据: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
 分层及各层温度的变化特点
对流层(0-17千米) 平流层(17-50千米) 中间层(50-80千米) 暖层(80-500千米) 外层(500千米以上)
三、 对流层特点:
 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 在两极和赤道地地区的厚度不同。两极厚度约8千米,在赤道增大到17-18千米。
 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 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 天气复杂多变
四、对流是怎样形成的:
热空气上升,温度低的地方空气下沉。
§2-2:天气和气温
一、天气是短时间内的天气状况,主要要素有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
二、气温:
 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
一般把温度计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为什么?
 气温单位:摄氏度(℃)
 一般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2-3:大气的压强
一、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等
二、大气压的大小
 用空盒气压计或水银气压计进行测量
 大气压的大小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1标准大气压=1.01×105帕=760毫米汞柱
三、气体(液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2-4:大气压与人类的生活
一.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高压区: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干燥
低压区:上升气流,天气多为阴雨、多云。
二.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
大气压会直接影响人体血液的溶解氧,大气压越低、人体溶解氧能力越弱。(高山反映、宇航服)
三、气压与液体沸点的关系
气压增大,液体的沸点升高(高压锅的原理)
四、 生活用品与大气压:吸尘器、保鲜袋、水泵

§2-5:风
一、风: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高压区 低压区)
二、风的两个基本要素:风向和风速:
(1)风向:
 风吹来的方向 ;
 天气符号同一短线表示,如:东风 o——
 观测用风向标
(2)风速:
 一般用风级表示
 观测用风速仪
 目测体验风级
§2-6:为什么会降水
一、空气的湿度:空气中水汽的多少,一般用相对湿度表示。
 温度越高,空气中所能含有的水汽就越多。
 测量最常用的是干湿球湿度计。
 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汽越丰富,成云、降水的可能性也越大。
二、降水:
 水汽凝结条件
⑴气温降低到一定程度
⑵相对湿度达到100%以上
⑶空气中微小的尘粒
 降水的形成过程:
空气上升 冷却降温 水汽凝结 形成云 云滴增大,形成降水
 降水量:表示一定时间内地面积水的深度,用毫米来度量。用雨量筒来收集雨水
§2-7: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一、怎样看天气预报:
1、阴晴: 晴天:云量在3/10以下
少云:云量在3/10-5/10
多云:云量在5/10-7/10
阴天:云量在8/10以上
2、降水:小雨:12小时内降水小于5毫米
中雨:12小时内降水5-15毫米
大雨:12小时内降水大于15毫米
3、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4、相对湿度
5、风速和风向
二、天气图:
1、等压线:气压相等的地方的连线。
2、常见的天气系统:
 高压:天气晴好;
 低压:阴雨天气
 台风:带来降雨、大风和降温。
 冷锋:向暖空气团一侧移动的锋(标志和方向)
带来降雨、大风和降温。
 暖锋:向冷空气团一侧移动的锋(标志和方向)
常带来升温、降雨天气。
§2-8: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一、气候: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二、比热容:
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每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 单位:焦/(千克•â„ƒ)
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 水的比热容最大是4.2×103焦/(千克•â„ƒ)
(1) 吸热能力强,不易升温,致冷效果好。
应用:沿海夏季凉快;用水降温(例汽车)
(2) 放热能力强,不易降温,致热效果好。
应用:沿海冬季较暖;热水取暖
三、季风的成因:
陆地 海洋
冬季 气温 低 高
气压 高 低
风向 陆地 海洋(我国盛行偏北风)

夏季 气温 高 低
气压 低 高
风向 海洋 陆地(我国盛行偏南风)

四、影响气候的因素:

§2-9:中国东部季风气候和西部的干旱气候
一、东部季风气候
1、季风气候区:夏季风能到达的地区
2、分布: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地区。
3、类型:从南往北分别是: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4、特点:冬季,气温低,降水少;夏季气温高,降水充沛。
二、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
1、非季风区:夏季风不能到达的地区
2、西北部地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年
降水量低于400毫米(干旱、半干旱)的地区
3、特点: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降水稀少,季节变化大。
三、寒潮、台风和洪水
 寒潮是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是由强冷高气压活动造成的。会带来剧烈的降温、霜冻、大风和扬沙天气。
 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灾害性天气。会带来大风、暴雨和降温天气。
 洪水是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引发的原因:持续性的暴雨、台风,人类活动。
四、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1、温室效应: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使全球变暖
2、城市“热岛”现象:

第三章
§3-1: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一、环境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天气、昼夜、季节使动物有节律性行为就举例
二、环境对动物行为的影响:植物的向性
 向日葵向太阳-向光性
 根都朝地生长-向地性
 茎背地生长-茎尖的负向地性
 含羞草触摸合拢-向触性
 根向水多的地方生长-向水性
 根向化肥多的地方生长-向化性
 植物对温度的敏感反映-向热性
§3-2:神奇的激素
一、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
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达尔文实验推测可能有某种物质 温特实验证明确有促进生长的物质 郭葛分离出生长素
2、植物向光性的原因:生长素在植物体内会分布不均匀,从而产生向光性生长。
3、生长素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
二、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血糖含量在体内基本维持90毫克/100毫升左右
血糖含量上升 胰岛素分泌增加 血糖含量下降;
血糖含量下降 胰岛素分泌减少 血糖含量上升
三、内分泌腺及其作用:

四、激素分泌失调会引起一些疾病
激素分泌情况 疾 病
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侏儒症
智力正常

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巨人症

成年人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肢端肥大症

胰岛素分泌不足
糖尿病

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呆小症
智力低下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
甲亢

§3-3:神经调节
一、对刺激的反应过程:
接受信息 传导信息 处理信息 传导信息 作出反应
二、信息的接受和传导:
细胞体
神经元 树突:数条,短,呈数枝状分支
突起
轴突:一条,长而分支少

三、神经系统的组成: 脑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反射:有许多低级的神经中枢
传导:使脑和身体各部分相联系
神经系统
脑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
植物性神经
由两个半球组成
大脑 管理身体不同部位的功能

脑 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
小脑 负责人体动作的协调性
大脑的下面
脑干 主要控制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运动
四、应答性反应与发射弧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3-4:动物的行为
1、动物行为的产生,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控,同时也受身体内部激素的调控。两者是共同协调,相辅相成的
2、动物行为的分类及特点:
类别 先天性行为 后天学习行为
形成
生来具有的本能 不是生来具有,而在成长过程中形成
反应神经 大脑皮层以下神经中枢 大脑神经中枢
获得途径 由体内遗传物质所决定 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
适应性
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行为方式 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动物越高级,后天学习行为越占优势
3、能区分各种动物行为

§3-5:体温的控制
一、人体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内部温度:37℃二、能维持恒定体温的原因
是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三、体温受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

1、低温环境下:

2、高温环境下:

第四章
第四章 电路探秘
第一节电路图
组成: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
电路 开路(断路):某处断开电路中没有电流的电路。
状态 通路(闭合电路):电路中有电流的电路。
短路:不经过用电器,直接用导线把电源两极连接起来——电源短路
(另外,还有一种短路,叫用电器短路。)
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并联电路

第二节电流的测量
1. 电流的形成原因:电荷的定向移动。
2.电流方向的规定: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
(金属导体中实际移动的是带负电的自由电子,此时电路中的电流方向与电荷的实际移动的方向相反。)
3.电流强度简称电流,用符号I来表示,电流的单位:安培
4.电流表的符号 。使用方法为
(1)、使用前应先检查指针是否指零。用试触法确定量程。
(2)、必须把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
(3)、使电流从标有“+”接线柱流入电流表,从标有“-”的接线柱流出电流表。
(4)、绝对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接到电源的两极。
(5)、被测电流的大小不能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第3节 物质的导电性
一、导体:
容易导电的物质。如: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食盐水。
二、绝缘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如:橡胶、玻璃、瓷、塑料、干木头、油和干燥的空气等。
三、半导体
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一类物质。半导体材料:硅、锗。
金属导体导电的原因是 :内部存在大量自由移动的电子。
绝缘体不导电的原因是:内部几乎不存在自由电荷。
四、电阻
1、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2、电阻用字母R表示,电阻的单位:欧姆,简称:欧,符号:Ω
3、

第4节 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1.导体电阻与长度的关系-粗细相同、材料相同的导体,越长,电阻越大
2.导体电阻与粗细的关系—长度、材料相同的导体,越粗,电阻越小。
3.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长度、粗细相同,但材料不同的导体电阻不同
4.与温度的关系—一般导体的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第5节 变阻器的使用
一.滑动变阻器
1.原理: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从而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
2.构造:
3、结构示意图:

3.电路符号:
4.使用:上、下各有一个接线柱接入电路中。
5.注意:①通过变阻器电流不能超过其最大值
②使用前应将电阻调到最大
③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哪个用电器的电流,就跟哪个用电器串联。

第6节 电压的测量
一.电压
1.作用: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2.获得: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3.符号:U
4.单位:国际单位:伏特,简称伏,符号V
常用单位:kV、mV、μV
换算关系:1kV = 1000V
1V = 1000 mV
1mV = 1000μV
5.重要的电压值:
① 一节干电池的电压U=1.5V
② 家庭电路的电压U=220V
③ 对人体的安全电压是U不高于36V
二.电压的测量
1. 测量工具:电压表
2.电路符号:
3.电压表的示数: 量程 每大格 每小格
3V 1V 0.1V
15V 5V 0.5V
4.使用规则:
① 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 “+”、“-”接线柱接法要正确。
③ 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最大测量值。
④ 电压表可以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测出的是电源的电压。

第7节 电流、电压、电阻
1.实验:
(1)、保持 电阻 不变,改变电压 ,研究 电流与电压 之间的关系;
(2)、保持 电压 不变,改变电阻 ,研究电流与电阻 之间的关系。
2.欧姆定律
当导体的电阻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数学表达式:

第八节 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电流 电压
串联电路 I=I1=I2 U总=U1+U2
并联电路 I=I1+I2 U总=U1=U2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