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有哪些民俗

我要做一个关于苏州民俗现状的调查,谁能告诉我苏州都有哪些民俗呢?
只要名称就可以哦,尽量多一点~~谢谢大家了~

  来源:网络 | 日期: 2006-9-10 11:25:11 | 浏览量:27
  中国苏州国际旅游节 每年4月至5月
  玄妙观迎财神 2月上旬(农历正月初五)
  西山太湖梅花节 3月1日—10日
  虎丘花会 3月—5月
  拙政园杜鹃花会 3月—6月
  角直水乡服饰文化节 4月
  南浩街神仙庙会 5月
  拙政园荷花节 7月—8月
  虎丘庙会 9月—10月
  中国丝绸旅游节 9月20日—25日
  苏州天平红枫节 11月
  寒山寺除夕听钟声 12月31日23时起

  苏州地区传统民俗节日
  轧神仙 农历四月十四
  农历四月十四是吕洞宾(“八仙”之一)的仙诞,俗称“神仙生日”。这一天,前往阊门神仙庙进香者甚多,传说吕洞宾在这一天混迹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凡有奇疾难愈者,往往有缘得到治疗,大家都想碰碰运气,得到仙人的恩惠,俗称“轧神仙”。现已成为一种民间的庙会活动。
  曝书翻经 农历六月初六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苏州有晒书习俗。各寺庙将所藏经书搬出来晒一晒,僧人趁机召集乡村老妇开“翻经会”,由她们在烈日下翻经曝晒,宣称“翻经十遍,来世可转男身”。
  又有民谚云:“六月六,狗惚浴。”(苏州方言将洗澡叫做惚浴)是日将小猫小狗牵到河中沐浴,可避虱蚤。
  吃雷斋素 农历六月廿四
  相传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雷尊生日。吃“雷斋素”,就是为了崇奉雷尊而吃素,据说可以消灾避疫保平安。以前,苏州人吃“雷斋素”,一般从六月初一开始至雷尊生日结束,历时将近一个月。开荤这一天,观前街上的松鹤楼菜馆此时特别推出时令面点——卤鸭面,因此,苏州有句歇后语:“雷斋素开荤——卤鸭面。”
  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
  又名女儿节。传说这天晚上,喜鹊成群结队飞向银河,搭成鹊桥,让牛郎和织女在银河鹊桥上相会。民间习俗在七夕之夜祭祀织女,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叫做“乞巧”。

  苏州民俗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种文化现象。苏州民俗正如苏州2500多年的历史画卷,绚丽多彩。

  现在大部分民俗虽已从现实生活中淡出,却依然回味无穷。

  《清嘉录》序中就有:"……夫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虽时序之在天下薄海皆同,而一方有一方之风土人情,不可得而强也。吴趋风气日变益新,如五音之繁会,五色之陆离"的描述。农桑稻作生产既然是吴地民众赖以繁衍生息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人们对春夏秋冬的四时节令气候自然就分外关注。立春是一年农事开始的信号,于是相继跟进了迎春、打春、示牛,祈祷芒神、社稷神等民俗活动,以劝农耕,不违农事,祈盼"五谷丰登"。前清时,迎春习俗盛行,连苏州知府也要亲率三县(长洲、元和、吴县)知县去行迎春之礼;迎春队伍从道前街府衙门出发,经护龙街(今人民路)、东北街,……今"迎春坊"约可为之见证。秋天还有演社戏,祭拜上谷之神的习俗。人们搭台于旷野,聚钱演戏,众人围观,感谢神灵的佑福,表达丰收的喜悦。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十二日,养蚕人家都要祭扫灶神,并举行"洒布种"仪式--这其实是简易的消毒、保护蚕种的办法。林林总总,几乎四季不断。

  苏州节令民俗及其文化内涵也特别丰富。一般都会有相关的历史渊源和民间传说,并附有相应的传统节日娱乐活动和节令风味小吃。如,正月十五"闹花灯"、二月十二"虎丘花朝"、三月"谷雨三朝看牡丹"、上元(清明)"山塘看会"、四月十四"轧神仙"、五月端午"龙舟竞渡"、六月甘四"赏荷观莲"、七月十五"虎丘中元庙会"、八月"山塘灯船"、"石湖串月"、"虎丘听歌",九月"阳山观日出",直至十月朝"看元祀会"等等。苏州人素有种花、爱花的习俗,花神庙仅虎丘一地就有两座。每至二月十二日花神生日这天,苏州人尤其是花农会早早赶到庙里去庆贺,供上三牲干果,焚香点地入夜,众人手提花灯,抬了花神,在虎丘、山塘一带游行,往往要"闹"到天亮尽兴而归。 民俗往往是一个地方社会生活的缩影和历史的折射,带有极强的个性,正因如此,民俗文化也就以其最具个性化、最具平民性的特色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苏州多水,苏州人爱作水上游,苏州的船菜、船点也就在船上发展起来了。相传吴王夫差曾与爱妃西施江湖宴游,开了船菜、船点之风。到唐代,山塘河开挖后,溯七里山塘而游虎丘,成为千年不衰的习俗;到石湖看月,胥江放棹,游船大多"艄舱有灶、酒茗肴馔,任客所指"。像近几年,苏州日益兴旺起来的"太湖船菜品尝",便是苏州旅游经济中一碟独具地方特色,又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佳肴",或谓吴地风俗的现代新版本。群山耸峙、碧波环绕的苏州光福镇窖上村的"农家乐一日游",让一批批海内外旅游者带着对恬淡纯美的精神追求,走进吴中民间的日常家居生活,走进农家栽果养花宴饮品茶的民俗氛围。这多姿多彩的吴中民俗应该还是开发旅游文化的丰富宝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7-25
“杭州有西湖,苏州有山塘。”七里山塘乃姑苏著名古街,从阊门直抵虎丘前山门,相传唐伯虎点秋香便在此处。经过大规模的古建整修与复建后,如今的山塘街基本再现了明清风貌,沿街会馆、古戏台、古桥、昆曲馆、酒旗食肆均“形神兼备”。记者初五赶会时,恰逢迎拜财神爷的仪仗队,财神爷抬到哪里,赶会的人流就跟到哪里,更有跃跃欲试者钻进狮子舞阵里,有模有样地翻两个跟斗,引来众人笑声一片。

财神爷的仪仗“大潮”渐渐散去后,才露出沿街而立的传统手工艺品“摊头”(苏州话摊子)。“摊头”上有老艺人现场献艺,桃花坞木版年画、苏派剪纸、橄榄核雕、草编、刺绣香囊、珍珠饰品等等一应俱全,老艺人方阿婆特地为记者制作了一个象征“多子多福”的针线包,只见她穿针引线如游龙戏水,妙不可言。此外,眉毛酥、老婆饼、糖山芋、糖芋艿、糖年糕等姑苏风味小吃也应有尽有,许多游客手里还都不忘“擒”着一枚梅花糕、或一碗酒酿圆子。

人气最旺的,还是露天的倒梯形古戏台,庙会期间定时呈上江南丝竹、昆曲、古筝、编钟及宫廷舞蹈演出。台上还在咿咿呀呀不停地唱,台下“笃笃笃、卖糖粥”的吴侬软语吆喝声已经裹挟着香味而来;此情此景,实在是姑苏年俗的一幅《清明上河图》,虽有包装作伪之嫌,骨子里却是苏州人最盼的。

■“年”谣

有关吃喝

白荸荠,掘元宝;青橄榄,喝元宝。

释义:苏州人吃年夜饭时喜欢在饭内放进几个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初一、初二亲友来往时,泡茶时要置入两三枚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有关拜年

嘘头哗先格猢狲走特则,花里巴啦格鸡咕咕来则,讷啊是开心得弗得了呢?

每年农历四月十四是苏州市民开始“轧神仙”的日子。今年的“轧神仙”将于5月10日开始,持续3天时间(今天是最后一天),在南浩街、石路步行街、石路老街坊和山塘街四个区域全面展开。

“轧神仙”是苏州民间最大的庙会,最早是民间为纪念吕洞宾设立的节庆,如今在苏州阊门内东中市下塘的福济观还奉祀吕祖,俗称“神仙庙”。传说吕祖生日这天,他会化身乞丐,混在庙中的人群里济世救人。苏州人这天都想到庙里烧香,碰碰运气。这天遇到的每个人都可能是他的化身,轧到他身边,就会得到仙气。这就叫做“轧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