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中的重大事件

如题所述

1、遵义会议

湘江血战后,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2、湘江之战

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惨重的一战。

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3、巧渡金沙江

1935年4月6日,中央红军直逼贵阳,坐镇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而正当云南孙渡纵队急忙入黔救驾时,红军却反向穿插,乘虚进军云。

4、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至29日,中央红军两次上演长征路上最为精彩的经典之战: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

5、突破腊子口

腊子口,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跨越的最后天险,周围群山耸立,峡道宽仅8米。腊子河从峡口奔涌而出,只有一座1米多宽的木桥可通行。山后,敌人三个团纵深部署,企图堵死红军北上之路。

6、直罗镇大捷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蒋介石企图以3倍于红军的兵力,将中央红军、陕北红军以及先期到达的红25军一起消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6-05
1934年

10月 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红二、六军团建立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

10月至12月 中央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

11月 红25军开始长征,建立鄂豫陕边游击根据地

1935年

1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1月至5月 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河,抢渡金沙江

2月 湘鄂川黔边根据地红军开始反“围剿”

3月 红军第四方面军开始长征

5月 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夺占泸定桥

6月 中央红军与红军第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中共中央两河口会议,决定北上建立川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方针

8月 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红军第一、四方面军组成左右两路军,开始过草地

9月 中共中央俄界会议,揭露张国焘的错误;红25军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组成第15军团

10月 中共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陕北;红四方面军开始转战川康边,张国焘南下方针失败

11月 红二、六军团退出湘鄂川黔根据地,开始长征;红一方面军取得直罗镇战役胜利

12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1936年

2月 红军第一方面军开始东征战役

5月 红军第一方面军开始西征战役

7月 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红二方面军成立;红二、四方面军遵照党中央指示继续北上

10月 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6-04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8万多人从江西瑞金、古城出发,随后突破国民党设在赣南、湘粤边、湘东南、湘桂边的四道封锁线……1935年1月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1935年5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1935年6月爬雪山……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1935年8月过草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吴起镇……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于甘肃会宁会师。
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第3个回答  2011-09-03
1934年
10月 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红二、六军团建立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
10月至12月 中央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
11月 红25军开始长征,建立鄂豫陕边游击根据地
1935年
1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1月至5月 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河,抢渡金沙江
2月 湘鄂川黔边根据地红军开始反“围剿”
3月 红军第四方面军开始长征
5月 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夺占泸定桥
6月 中央红军与红军第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中共中央两河口会议,决定北上建立川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方针
8月 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红军第一、四方面军组成左右两路军,开始过草地
9月 中共中央俄界会议,揭露张国焘的错误;红25军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组成第15军团
10月 中共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陕北;红四方面军开始转战川康边,张国焘南下方针失败
11月 红二、六军团退出湘鄂川黔根据地,开始长征;红一方面军取得直罗镇战役胜利
12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1936年
2月 红军第一方面军开始东征战役
5月 红军第一方面军开始西征战役
7月 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红二方面军成立;红二、四方面军遵照党中央指示继续北上
10月 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第4个回答  2011-09-03
湘江战役、通道转兵、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穿过夹金山、跨越大草地、毛尔盖会议、腊子口战役、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