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叫我们写一篇关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感想文……亲们啊……请帮我瞎编多些……谢谢

到下星期二我就要交了,速度啊>_<

1952年6月10日 毛泽东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发表

  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为新中国体育工作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2个大字。这一题词,是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所作的。
  在全国体总成立大会前夕,体总筹备会副秘书长黄中给筹备组全体人员传达了毛泽东这个题词。当时,一些看不起体育工作的知识分子,听了传达后,精神为之一振,逐渐转变了体育不过是“打打球”,“玩一玩”的肤浅认识。
  在全国体总成立大会上正式传达毛泽东这一题词时,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讨论时,人们喜气洋洋,尤其是马约翰、吴蕴瑞、徐英超等一些从旧社会过来的知名体育教授,格外喜悦 。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毛主席把体育的真谛抓住了。”
  当年唯一的体育刊物《新体育》杂志以整页的篇幅刊登了毛主席的这一题词,并突出宣传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生产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这一重要思想。这一题词体现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最高宗旨,明确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和发展方向,推动了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
  题词强调增强人民体质,特别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旧中国,中国人被人诬蔑为“东亚病夫”,炎黄子孙无不为之痛心疾首。毛泽东早在《体育之研究》这篇文章中就为改变中华民族体质孱弱的状况而大声疾呼。
  毛泽东的题词,把着眼点放在增强人民大众的体质上,使中国的体育事业揭开了新的一页。广大群众不再是被体育遗忘的对象,而成为体育的主人,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发展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此,我国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发展,人民健康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比解放初期延长了许多。
  在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的基础上,我国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也有很大提高,为雪“东亚病夫”之耻,发展体育事业,我国一代又一代的体育健儿奋发图强,团结拼搏,创造了出色的业绩。从陈镜开创造第一个世界纪录、容国团赢得第一个世界冠军开始,我国体育健儿已先后夺得1000多个世界冠军,创造和超过了1000多项世界纪录,有1/3以上的项目达到和接近世界水平。北京亚运会成功举办和申办奥运会的努力,都说明了中国体育正在走向世界,中华民族已经成为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一个生机勃勃的伟大民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9-08
在举国欢庆、举世震惊的金牌数字下,伴随着令世界目眩的开幕式和闭幕式,北京奥运会结束了。对这次奥运的总结也随之开始。

最早出来总结的是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肯定了中国代表团“干干净净参赛”、精神上的“良好风貌”以及各项优异成绩后,刘鹏局长指出:“我们与本届奥运会各国各地区运动员展现出的高水准相比,仍然有着相当的差距。”他具体列举了田径、游泳、自行车,以及中长跑和集体球类等项目,并认为在这些“社会影响大、受群众喜爱程度高”的项目上,中国队在“总体上与世界强队相比还缺乏竞争力”……

主管部门的心态如此冷静而客观,令人欣慰,也让我们不禁想起了毛泽东的一句名言:“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毛泽东的这句名言,指出了中国体育事业未来发展的真正方向和着力点。它既出自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面貌的激情,也为任何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地繁衍所必需。而就具体运动项目而言,若要从整体上增强全民体质,当属田径、游泳、自行车,以及中长跑和集体球类等项目,因为这些项目具有参与性强、场地条件限制较少、为广大民众所喜爱等特点。更重要的是,只要参与到这些项目中去,无论是否得分或者是否夺冠,参与者的体质都会得到锻炼和增强,精神也会获得愉悦。

然而正如刘鹏局长所总结的,恰恰是在这些关键项目上,中国所得金牌数很少,而且在“总体上与世界强队相比还缺乏竞争力”。这反过来说明,当前在我们国家,直接促进“增强人民体质”的大众体育事业还有待大力加强和普及。以下一组数字或许可以说明部分问题:人民网8月11日报道,中国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过1.03平方米;这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平均每万人拥有二百多个体育场地相比,差距何其悬殊。如若不然,仅凭人口基数庞大、营养水平日益提高这两个基本国情,此次奥运我们在这些大众运动项目上的成绩就远不应该如此,而是可以更高、更强,更让世界瞩目。

当然,现代国际体育比赛,尤其是奥林匹克比赛还有另外的特别意义,这就是国家软实力的展现。因为运动员在运动场上展现出来的体格和精神面貌,是构成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然而中国代表团此次获得的金牌种类正说明,这种软实力的展现,说到底也要建立在该国国民体格和精神面貌的总体水平基础之上,尤其是大众性体育项目之上。因此,夺取更多的金牌,展现更强大的国家软实力,必须有发达的大众性体育事业为依托。从这个意义上讲,奥运及各类竞赛远不是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全部,在总体上“增强人民体质”才是一切的根本。只有这个目的达到了,国家的软实力才能通过体育竞赛,更客观、更真实地反映出来,并获得更多的金牌。

据新华网8月22日报道,有专家高度赞扬“举国体制”的有效性。而刘鹏局长对此次奥运的整体盘点却说明,至少在田径、游泳、自行车,以及中长跑和集体球类等“社会影响大、受群众喜爱程度高”的项目上,“举国体制”的效果并不明显。既然我们的“举国体制”确有优越性,为什么不把这种优越性用到发展和普及大众体育事业这一根本大业上呢?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们借助“举国体制”的优越性,以集体性广播体操、“劳卫制”考核为主要手段,大力发展大众性体育事业,对改变过去中国人 “东亚病夫”的形象起了重要作用。在物质条件今非昔比之今日,我们理应有更强大的“举国体制”来发展我们的大众体育事业。

“发展体育运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增强人民体质”,这是中国体育事业的根本和归依,也是“执政为民”的体现,一切商业价值和利益都只能服务于这个总体目标。让我们朝这里转向和努力吧!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16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