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的来历 短的

如题所述

中秋节的由来中秋节的由来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祭月原是帝王的礼制,后来达官文士也效仿此风俗逐渐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地欢乐活动。 庆祝方式中秋节在新加坡是相当热闹的。节日来临的一个月,月饼灯笼就开始上市哩。月饼不仅满足人们的口福,更是亲戚朋友互相赠送的节日佳品。对年轻人而言,令他们最感兴趣的是各式各样的精美灯笼,他们趁着节日的机会,展露制作灯笼的才华。新加坡的每一家人一起赏月也是一件美事,在家中摆上瓜果、月饼,再添上灯笼,就是一个温馨、和谐的中秋月。 中秋节嫦娥奔月传说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裔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太阳,为民造福。后裔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裔取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一天,后裔到访友,巧遇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裔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百宝箱里,不料被蓬蒙发现了,他想偷吃不死药成仙。三天后,后裔率领众徒外出打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裔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机时刻,她转身打开百宝箱,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刻飘离地面、冲出窗口,飞了上天。由于嫦娥牵挂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裔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情。后裔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裔气得悲痛欲绝,仰望着星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晚的月亮格外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后裔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平安。从此,中秋节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节名诗名词《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数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彩云追月》 (当代)刘周 花在此时落,月在此时圆 人间天上,歌起舞飞旋 凤鸟还巢,更无狼烟 寂寞了美婵娟。 波涌万种缠绵,海底倒映天 不教浮云将月蔽,心想太平万万年 我有霓裳风吹动,水起涟漪歌抚平 云藏潜龙,月隐寒宫 云须染彩,月洒光晕 彩云追月,云掩秋空 月沾凉意,云载清风 才现欢欣,又惹愁生 此忧谁解?谁是知音? 且饮此杯,共语升平 良辰易逝何如梦。
我是非常用心回答的,请加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15
相传是源于元末明初。当时,处于创业阶段的朱元璋苦于无法传递起义消息,各地不能同时起义,这将造成前期的准备工作毁于一旦。后来,军师刘伯温想到了一个办法,将写有起义暗语的消息置于面饼之中,然后发往各地。起义消息顺利传递,后来起义成功。那天起义的日期,刚好是农历八月十五。朱元璋为了纪念起义的成功,将那天定为“中秋节”。后来,每逢中秋,月圆之时,帝王会将月饼作为贡品进行祭祀。比之更早一些,北宋时期也有关于月饼的记载。那时月饼称作“月团”或者“小饼”。当时诗人苏轼有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来描写月饼。诗人将月饼作为思念亲人的寄托,并有“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的伤感诗句。
第2个回答  2011-09-12
元朝末年,为推翻封建统治,做了不少园的饼,并在这饼中藏了纸条,约好行动的计划,人们后来把这个饼就称作月饼,而且至今都保持,在月饼的背面贴上一张纸的习俗。
第3个回答  2011-09-12
人们用来做了吃的。
第4个回答  2020-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