鬓毛催还是鬓毛衰

如题所述

唐代诗人贺知章写过两首著名的《回乡偶书》诗,其第一首是: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一首首句入韵的七绝,即第一、二、四句的末字“回”“衰”“来”押韵。但这三个字,用现代普通话念起来,似乎并不完全相谐。“回”读huí,“衰”读shuāi ,“来”读lái ,要说押韵,只有同属开韵(ai)的“衰”“来”可以算得上,属于微韵(ui)的“回”是不能与之相押的。研究唐诗吟诵的人,为了解决今音不同韵的矛盾,特地把“衰”字原来的读音shuāi 改为cuī(催)。许多唐诗选本、音碟和小学的语文教师都对此加以采纳,仿佛已成定论。
“鬓毛衰”的“衰”(shuāi)改读cuī,有没有史料作依据呢?没有。改读以后是否解决了今音不同韵的矛盾呢?也没有。那为什么它的改读会被许多业内的人士接受呢?这个问题,是值得探讨的。
首先谈“衰”字的读音。“衰”是个多音字,古代共有四读,其中suō、suī两读,因与本文的讨论无关,这里略而不谈。其余两读一直延续至今,是“衰”字的主要音项:一个读cuī,用以表示“古代丧服”“差别”等意义;一个读shuāi ,用以表示“衰微”“衰老”“疏落”等意义。这两个音、义,无论古今都截然有别,不能混淆互换。“鬓毛衰”的“衰”是指人的鬓发稀疏脱落,意义明确而没有歧解,只能读shuāi ,不能读cuī。
论定了“鬓毛衰”的“衰”字读音以后,就可以明白,改读的做法是没有根据的,也是不足取的。试想一个过去从未读过《回乡偶书》的人,当听到音碟中在吟诵“鬓毛cuī”时,他会知道这个cuī音是什么意思吗?猜测“催”“摧”二字是可能的,但绝不会想到那个“衰”字上去。这种改读的结果,直接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即使是曾经看过贺诗原文的人,恐怕也会对“鬓毛cuī”的读法感到相当别扭。
再说改读是否解决了今音不同韵的问题。首韵的“回”(huí)与末韵的“来”(lái),今音分属两个不同的韵部。这是全诗无法同用的关键。夹在当中的“衰”原读shuāi ,虽与前面的“回”字不谐,但与后面的“来”字还是押韵的;改读cuī音以后,与“回”是合辙了,但与“来”却拉开了距离。这种顾前不顾后的做法,并没有收到协同全诗韵读的效果。就好比《庄子》中“朝三暮四”变成“朝四暮三”的故事,改不改都一样。既然如此,又何必去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傻事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9

教育部回应了,读“shuai”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鬓毛衰: 指鬓毛减少,疏落。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减少,疏落

第2个回答  2020-11-29
乡音无改鬓毛衰,这是一首诗。所以应该是鬓毛衰。
第3个回答  2020-11-29
“衰”在古汉语中----与身体毛发连用时发音cui,表示腐朽、稀少、苍白。
----表示人的年龄和身体状态,如年迈、虚弱、病态时发音shuai.。
---在诗中鬓毛衰读(cui)。
第4个回答  2020-11-29
乡音无改鬓毛衰,第二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