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有勇气自杀留着母亲不是封最初为什么不违背母亲的意愿留下?

如题所述

在《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的形象一直存有较大的争议.有认为他软弱,说“他(焦仲卿)和兰芝不同,所受的封建礼教影响较深,又是个府吏,因此性格比较软弱.”有人宣扬他“并不懦弱,反而很坚强”;也有人赞美他“是一个封建礼教和家长制的坚定反抗者”;还有人干脆中和两种观点,说他“既软弱又坚强”,并认为正是焦仲卿具有“孝顺与叛逆、软弱与坚强并存的性格,才让读者觉得这一人物形象是真实的、丰满的.”但笔者认为,焦仲卿的性格既非软弱,也非坚强,而是幼稚冲动,或者叫心智不成熟,所谓软弱和坚强其实都统一在这一性格特征的基础之上,是这一性格特征的外化表现而已.
细读文本,长诗一开头是刘兰芝向焦仲卿抱怨,这本是夫妻之间非常正常的交流,而不是婆媳之间剑拔弩张的直接对立.作为丈夫,焦仲卿该做的事情是安抚妻子,并与妻子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但焦仲卿却冲动地直接跑到母亲面前去为妻子叫屈,质问母亲“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这等于把自己摆到母亲的对立面.如果焦母性情温顺柔弱,焦仲卿这样“逼宫”式的质问或许有用,偏偏焦母是一个蛮横无理、性情暴躁之人,所以焦仲卿的“逼宫”质问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激起焦母“槌床”“大怒”,并责令他“便可速遣之,遣之慎莫留”,而这时,焦仲卿还不知避其锋芒,反而以“终老不复娶”来威胁母亲,最终导致刘兰芝被遣回家,乃至最后夫妻被迫自绝于幸福路上.
这既是当时封建礼教制度下的家庭悲剧,也是焦仲卿性格的悲剧.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两汉时代,是一个“以孝治天下”的时代.在政治制度上,“举孝廉”是选拔官员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汉代的“七出”之条把“不顺父母”放在首位,所以家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焦母的言行,符合封建礼教道德规范,所以她是理直气壮的.焦仲卿殉情之前对母亲的温顺,也是符合封建礼教道德规范的,他要做一个孝子.但是,当焦仲卿顺着“孝子”这条路走下去时,他发觉,这条路与他追求爱情、忠于爱情的信念是相违背的,是与他追求幸福生活的合理人性相违背的:他要拥有爱情,违背母亲意愿与刘兰芝在一起,就是不孝,这是当时社会所唾弃的;要是他失去了刘兰芝,只活在母亲的阴影里,他将没有爱情,没有心灵的自由,没有灵魂,这种木偶般的生活是他不能忍受的.活着,只有这两种情况,但无论是哪一种,他面临的都将是痛苦、黑暗和不堪忍受,所以他只能到另一世界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