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是如何运用比喻手法进行论证的?

如题所述

孟子是以“好辩”著称的,他善于运用各种方式进行辩论,或投其所好,或因势利导。他的文章气势磅礴,逻辑严谨,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有极大的说服力,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一、避其锋芒,“投其所好”孟子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治国主张的两个关键词:王道、仁政。从五六两个自然段看,孟子提出的王道包括了两个方面。首先讲到了顺应自然,而顺应自然的目的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为了生产,为了养生丧死无害。这是从物质生产方面说的。但是在第六段中他又提出来,物质富足了还不够,还应该在精神上,即教化方面进一步加强。于是,他提出了王道思想。这些是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段对话,那么孟子为什么在这里提出了王道思想呢?他在什么前提下提出这个思想的呢?在文章的2-4段中,孟子并没有在梁惠王提出自己的疑惑以后就直接摆出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设喻的方法分析疑问。孟子这样做的原因有二:其一,信奉的治国主张不一样。孟子主张仁政之道,而梁惠王喜欢打仗。这是与仁政相对的,爱发动战争我们称之为霸道。正所谓,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再者,从“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及“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两句便可看出,梁惠王是个非常自负的人。孟子如果直接提出意见来,梁惠王定然是不能接受的。所以,他只有通过设喻分析疑_,等分析时机成熟以后,再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二、因势利导,引君入瓮孟子又是怎样论述,投其所好的?在文章的第二段孟子举了个例子——打仗。之所以提打仗,是因为梁惠王喜欢打仗。具体说到的是战场上的逃兵。在战场上我们都是厌恶、讨厌逃兵的,梁惠王很容易就得出相同的情感态度来了。所以举这个例子可以轻易地让梁惠王“上当”。实际上孟子举这样一个例子是在设一个圈套。文中提到,“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梁惠王不假思索地就说出自己的判断,“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说到这以后孟子应该非常高兴了,因为他是有所指的。当他说到这以后就证明他的目的就要达到了。所以下一句他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他是非常委婉说的,但是包含的内容很丰富。实际上他想说梁惠王什么?你的百姓不会比他多,说明你的做法不够好,跟五十步笑百步的做法是相同的。他做的“移其民”“移其粟”只是在事情发生之后再进行一些修修补补。不会有本质的变化。也就是说梁惠王治国的策略就是错误的。当然,孟子去劝的时候语气是委婉的,循循善诱的。把梁惠王一步步引入自己设的圈套之中。三、层层深入,气势磅礴到了这,孟子分析出的原因就已经非常明确了,梁惠王哑口无言。这时候,孟子就能够更好地、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王道。在第五段中,他是怎么提出王道的观点?王道应该做什么?首先,他陈述了关及民生的事——不违农时,即按时令。这里用排比的句式?“不可胜食也”“不可胜食也”“不可胜用也”,说明东西越来越多了。那么采取什么措施能让东西越来越多啊?不违农时。只要你不去影响老百姓,你停止战争,别再影响老板姓,让老板姓安定地去生产,这样老板姓就能得到养生丧死的东西,这样就是王道的开始。孟子在这说的王道的开始,对梁惠王来说非常容易。你只要不去违背规律,就做到王道了。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问题。那么文章下一段是说怎么继续努力才能做到王道之成的呢?依旧运用了排比句。这两个排比句所说的都是物质生产方面的东西,但是第二个物质生产,在做法上比第一个却是有所不同的。第一个只是不去违背,第二个做的比第一个更多,更主动。因此可以做到“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样就达到了使百姓生活富足,安居乐业。这只是指物质生产,要进一步实现王道还要进行教化——精神层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也就是说,百姓生活富足了,又有教化方面的引导,这就达到了一种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局面。即天下太平,天下大治。所以最终达到的,用孟子的话说就是“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就是他提出的王道。5、6两段中作者提出王道,描绘了一种非常让人神往的,由王道带来的繁荣景象。这就说中了梁惠王的心。到了第七段孟子谈到了“奢侈”。王道可使百姓富足了,但这百姓富足吗?不但不富足而且“途有饿殍”。这段说的就是与王道相对而言的暴政!是暴政所带来的恶果!所以,如果说56两段是从正面来论证的话,那么这一段就是从反面来对比论证。通过567三段我们看到,作者是从王道之始入手,然后谈到再积极主动做一些事,一直到实行精神教化,逐步地达到王道的繁盛局面。可以说是层层深入,气势磅礴。这一思路很好地体现了孟子雄辩的魅力。结束语: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了解到了孟子的仁政王道思想,感受到了他卓越的论辩能力。孟子的思想是伟大的,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坚持着去读《孟子》,更深入地去读《孟子》,从那里我们可以得到无尽的精神给养,可以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更澄清,更丰富。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精彩而厚重。来源:高考·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