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别普洱茶老字号?

如题所述

同庆号老圆茶  清代中、后期,倚邦茶山没落,易武茶区崛起,云集了云南当时众多茶商,他们设厂制茶,引进先进制茶工艺,以大叶茶种的阳春细嫩白尖制茶,使易武从产茶量和茶质两个方面都一跃为古代西双版纳版纳六大茶山之冠。同庆号茶庄于1736年在易武设厂制茶,在易武的制茶历史就达百余年。
  同庆号圆茶分为内票和内飞两种,1920年以前是“龙马商标”,之后则是“双狮旗图”,两者以1920年以前的茶品为绝品。采用最好的竹箬包装,表面是浅金黄色,捆绑所用的竹篾及竹皮,颜色与竹箬相若。同庆号老圆茶的特点为幽雅内敛,绝冠群伦,是极柔和性的优美茶品,被视为国家级绝品,享有“普洱茶后”的美誉。
  敬昌圆茶  清光绪年间,个体茶商纷纷介入普洱茶出口业务。制茶工艺与同庆号茶庄不相上下的敬昌号(后改为信昌号)茶庄,取曼洒最好优质的茶菁,以制“七子饼茶”为主,然后用牛帮或马帮运往老挝,再装船运往越南、傣国和香港等地销售。敬昌圆茶之所以价值连城,可遇而不可求。究其原因,除品质优异外,其制作工艺和包装也令人迷醉。敬昌圆茶,压制技术一流,饼体丰满而富有韵致,饼沿不求原子薄一致,但带有强烈的节奏感,手触之养手,目测之美目。其外形,茶菁凸凹,叶叶清晰排列,优美之致。天下普洱茶无—能与其较量形式之美。其现存者大都为40年代的产品,每饼直径为20.5公分,重330公克,且系野樟香型,水性极度细柔,入口即化,为普洱茶品中水最为细滑者。
  杨聘圆茶  在清朝初期及之前的漫长岁月中,在茶文化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却是倚邦茶山,以种植小叶茶而著称。杨聘号茶庄建于民国初年,以倚邦小叶种茶为原料,其所制“杨聘圆茶”现存较少,其饼身较小,直径约19公分,每饼重约280公克,每饼有一张5 X 6.8公分立式内飞,白底红字内文有“本号开设倚邦大街炼提透心净细尖发客贵商光顾者请认明内票为记”及“杨聘号”等字。据专家考证及品评、“杨聘圆茶”现存最陈者为60年左右,其茶汤清香,水薄微酸,是典型的倚邦小叶种的普洱茶   霸象圆茶  霸象圆茶有“早期”和“后期”之分。是霸象茶庄所制,霸象圆茶庄创办于1903年,原名为顺祥号,亦称中信行,设厂于易武镇。清朝时所产茶品目前已绝迹,现存均属1921—1949年间的圆饼茶。1921~]934年间所产的霸象圆茶称之为“霸象早圆茶”。1935~1949年间的则称之为“霸象后期圆茶”,这一时间所产的霸象圆茶都各有少量,且又均为绝品。  同昌圆茶  同昌号茶庄始创于同治七年(1869年),该茶庄几度易主,茶品名有三种。最早原昌号圆茶已不复得,至今所存者皆为30年代后的标明“主人黄文兴”或“同昌黄记主人”之茶品。“同昌圆茶”品质最好,饼身厚实并呈深栗色,条索扁长,白毫粗硕,可明显看出梗叶一体的茶菁,自然美观,油面光泽极佳。同昌圆茶和同昌黄记圆茶使用的是易武茶菁,但据品茗大师们品鉴,应都为倚邦茶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02

普洱茶名品
  位于当今西双版纳境内的古“六大茶山”在昔日繁荣鼎盛时期,经营茶叶的商人开设制茶的商号、茶庄遍及各个茶山,创造出的普洱茶传统制作手工艺达到了顶峰,制作的普洱茶及其品牌留芳古今。由于品质超群,倍受欢迎,还获得了清朝皇宫赐扁嘉奖。金瓜贡茶  普洱金瓜贡茶,是现存的陈年普洱茶中的绝品。港、澳、台茶界称其为“普洱茶太上皇”。该茶生产始于清正七年(1729年),选取西双版纳最好的女儿茶,以制成团茶,散茶和茶膏敬贡朝廷。金瓜贡茶或金瓜人头贡茶,据传均由未婚少女采摘的一级芽茶。采摘的芽茶一般先放之于少女怀中,积到一定数量,才取出放到竹篓里。这种芽茶,经过长期存放,会转变成金黄色,故人头贡茶亦称金瓜贡茶或金瓜人头贡茶。其制作时间已有200多年历史,此品加工者为普洱贡茶厂,原料及初制出自西双版纳倚邦茶山。  福元昌圆茶  倚邦和易武两大茶山,曾演绎了清代普洱茶最为辉煌的篇章。创于光绪初年的“宋云号”、“元昌号”两个茶庄均在倚邦、易武两个茶山。其中“元昌号”设在易武的茶厂名为“福元昌号”,专门采用有别于倚邦小叶茶种的易武山大叶种茶精制而成。现最古老的“福元昌圆茶”,产于光绪年间,已历时100多年左右。《普洱茶记》云:“百年福元昌圆茶,享‘普洱茶王’之誉。 

第2个回答  2017-11-02


  古“六大茶山”的命名,传说与诸葛亮有关。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蜀汉丞相诸葛亮走遍了六大茶山,留下很多遗器作纪念,六大茶山因此而得名。清朝道光年间编撰的《普洱俯志古迹》中。有记载:“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悠乐,置铜鉧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蹬,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其山名慢枝、革蹬有茶王树较它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古茶山中的孔明山巍峨壮观,是诸葛亮寄箭处(民间传说射箭处是普洱俯城东南无影树山),上有祭风台旧址。
  古“六大茶山”三国前就有茶树种植,三国以后茶就作为商品与外地贸易,晋时逐渐发展,唐、宋已形成茶叶商品基地,明洪武年间被划作一个单独行政区域。清中叶茶山鼎盛,产品远销四川、西藏、港澳、南阳各地,普洱茶从此闻名中外。古“六大茶山”不但是西双版纳各族人民过去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曾经吸引内地数十万同胞前来开发,这对於繁荣边疆经济,加强各民族的团结交往,起到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