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曾经派遣120个幼童赴美留学,为什么后来却只召回了94人?

如题所述

我认为去美国留学的儿童只有94个人回来了,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死在了美国,回不来了,第二个原因就是他们接受了美国人的思想,不愿意回到腐败的清政府继续为清政府做事。


当时是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发起的洋务运动,想要像西方先进的技术学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并不是买他们的东西,是要学会怎么制造这些东西,所以他们才上奏慈禧太后,请求让中国的儿童去美国学习。慈禧太后当时也是非常犹豫的,因为怕他们学习了新的思想,就返回来推翻自己的清朝,但是,迫于曾国藩,李鸿章他们的联名上奏,最终决定还是派他们出去。


但是他害怕这些儿童去了美国,被美国的思想洗脑了,就对清政府不管不顾了,所以他们要求他们留辫子,每天向清政府的方向朝拜,而且他们只能等清政府的任命。一边想让他们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西方的先进的文化思想,但是一边又给他灌输中国的旧思想,这其实是非常矛盾的,这也是后面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 


但事实上,因为这些孩子被送去美国的时候,年龄非常小,小孩子接受新鲜的事物是非常容易的,所以,即使有清政府向他们灌输忠君的思想,他们还是很容易的接受美国的这些新思想,新事物,就导致了他们不愿意再回到清朝。他们逐渐一步一步地摆脱清政府的控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30

因为有很多留学孩子,喜欢先进的西方文化不愿意回国,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在过去的四年里派遣了120名儿童到美国留学。但是,到了1881年,清朝的恭亲王奕欣已经派出的外国学生已经"失控"。"留学生事务所还说,"外国风俗,有很多优点,学生和青少年出国,他们的心中没有儒家基础,已经适应了国外各种习惯,即使他们尽力纠正和防止,很多留学儿童已不想回国。最后清政府立即撤回其外国学生办事处并撤出。

通过顽固派的"努力",清政府也为外国留学生的撤走定下了基调。事实上,少数外国留学生不愿回国的原因只有两个:一是留学生在美国死亡,不能回国;二是留学生不愿回国,不服从清政府的命令。

当这120个人被送到美国时,但只有十几岁的青少年,他们总是对新事物、新知识和新思想更容易接受,所以他们很快就适应了在美国的生活。清政府的计划是让学生只学习曾国藩所谓的"军事政治、船政、步算、制造",并派人监督,但在学校里接触的人和事,在不知不觉地改变主意的过程中,总是会影响他们的思想,这是绝对无法控制的。

正如"纽约时报"所言:"中国的幼儿除了书本和教师传授的知识之外,同时受到美国政治和基督教的影响,这是令人意外的。"认为这些聪明的幼儿只在工程、数学和科学领域感到满意,对美国的政治和社会影响漠不关心,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因此,可以预见,外国留学生将逐步摆脱对清政府的控制,这也是清政府召回外国留学生的原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9-30

有的人长大了留在那里了呗,人大了总是要出去的。也有的死在了美国。有的被西方文化吸引留在教会学习知识。太平天国运动让清政府有点失望,粗略地看了一下自己的缺点——清政府只在军事装备上输给了外国人。

因此,慈禧太后点头后,曾国藩、李鸿章、左唐宗和张之洞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旨在向外国人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辅之以商业。因此,在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购买了一艘又一艘船,并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工厂。清政府和李鸿章试图以此将清朝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军事强国,从而平息内乱,抵御外侮。不幸的是,洋务运动只是把清朝变成了一只看似强大的“纸老虎”,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当然,你必须能够使用外国人的设备,不是吗?为了向外国人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一个人也必须在外国人的领土上学习,不是吗?

因此,为了配合学习先进外国军事技术的西化目的,被称为“中国学生之父”的洪榕建议曾国藩和李鸿章联合向清政府递交请愿书,请求派学生赴美。曾国藩在同治十年的七月三日立了一个纪念碑,即“选择聪明的孩子到西方国家学习”。在纪念碑中,他建议清政府“选择聪明的孩子在西方国家的学院学习军事和政治事务、航运管理、步数计算和制造书籍。大约十年后,职业生涯将会结束,中国将能够学习西方人擅长的所有技能,然后逐步争取自我完善。"事实上。

只有两个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少数海外学生不想回家。一个原因是海外学生死在美国,所以他们不能回家。一是外国学生不服从清政府的命令,因为他们不想回家。当这120个人被送到美国时,他们只是青少年,他们总是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知识和新想法,所以他们很快就适应了美国的生活。

第3个回答  2021-04-03

清末曾有120名幼童赴美,为何最终只回来94人?实情令人唏嘘感慨

第4个回答  2019-09-30
总有一些人是忘恩负义的,也可以说是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放弃了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