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后备猪?

如题所述

后备猪的选择过程,一般经过四个阶段:
(1)断奶阶段选择第一次挑选(初选),可在仔猪断奶时进行。挑选的标准为:仔猪必须来自母猪产仔数较高的窝中,符合本品种的外形标准,生长发育好,体重较大,皮毛光亮,背部宽长,四肢结实有力;有效乳头数在7对以上(瘦肉型猪种6对以上),没有遗传缺陷,没有瞎乳头;公猪睾丸良好。
从大窝中选留后备小母猪,主要是根据母亲的产仔数,断奶时应尽量多留。一般来说,初选数量为最终预定留种数量公猪的10~20倍以上,母猪5~10倍以上,以便后面能有较高的选留机会,使选择强度加大,有利于取得较理想的选择进展。(2)测定结束阶段选择性能测定一般在5~6月龄结束,这时个体的重要生产性状(除繁殖性能外)都已基本表现出来。因此,这一阶段是选种的关键时期,应作为主选阶段。应该做到:①凡体质衰弱、肢蹄存在明显疾患、有内翻乳头、体型有严重损征、外阴部特别小、同窝出现遗传缺陷者,可先行淘汰。要对公母猪的乳头缺陷和肢蹄结实度进行普查。②其余个体,均应按照生长速度和活体背膘厚等生产性状构成的综合育种值指数,进行选留或淘汰。必须严格按综合育种值指数的高低进行个体选择,该阶段的选留数量可比最终留种数量多15%~20%。(3)母猪繁殖配种和繁殖阶段选择这时后备种猪已经过了2次选择,对其祖先、生长发育和外形等方面已有了较全面的评定。所以,该时期的主要依据是个体本身的繁殖性能。对下列情况的母猪可考虑淘汰:①至7月龄后毫无发情征兆者;②在一个发情期内连续配种3次未受胎者;③断奶后2~3月龄无发情征兆者;④母性太差者;⑤产仔数过少者。(4)终选阶段当母猪有了第二胎繁殖记录时可作出最终选择。选择的主要依据是种猪的繁殖性能,这时可根据本身、同胞和祖先的综合信息判断是否留种。同时,此时已有后裔生长和胴体性能的成绩,亦可对公猪的种用遗传性能作出评估,决定是否继续留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